【摘要】本課題運用調查研究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大學生接觸媒介狀況及動機、媒介素養自我評價及大眾傳媒的影響等,得出了大學生對傳媒的理性認識有所欠缺、媒介批判能力不夠、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等結論,提出了要從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依托第二課堂加強媒介實踐能力培養,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入手,來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關鍵詞】大學生 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教育 對策
伴隨全球化和信息社會的到來,媒環境已成為繼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后,又一個十分重要的社會環境因素①。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高校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生學習、生活方式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他們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民主意識也日益強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遭遇嚴重挑戰。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建設國家的重任,作為媒介接觸的主流人群,他們的媒介素養狀況關系到我國媒介素養的整體水平,對社會有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式,調查對象主要是上海交通大學在校本科學生,采用抽樣調查法,共計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67份,問卷回收率為93.4%,其中男生317人,女生183人,文科106人,理科131人,工科208人,醫科55人。樣本分布與實際分布基本吻合。本次調查共設有27個問題,其中,封閉題25個,開放題2題。問卷內容涉及上海交通大學學生接觸媒介狀況、關注較多的媒介、接觸媒介動機、大眾傳媒影響、對自身媒介素養的評價、媒介道德等方面。
一、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分析
所謂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傳播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價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辯的反應能力②。有學者認為,媒介素養包括幾個方面:一是能不能接觸到媒介,二是對媒介有沒有認知,三是會不會利用媒介,四是不是懂得批判媒介,有沒有批判的立場③。
通過對調查問卷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及對師生的訪談發現,目前大學生對傳媒的理性認識還有所欠缺,大學生的傳媒知識和媒介運用能力普遍較低,對傳媒批判能力不夠,媒介道德水平還有待提高。
1、大學生對傳媒的理性認識有所欠缺
“人們接觸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進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娛樂需求、社會關系需求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④。作為受眾的大學生群體當然也不例外。調查表明,獲取信息、休閑娛樂是大學生接觸媒介的主要目的,大學生利用媒介學習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圖1關于大學生最喜歡的媒介類型(a)和接觸媒介的動機(b)
本次調查中(圖1)大學生選擇獲取升學、就業、學習等信息知識占37.64%,了解社會的占58.75%,但也有54.19%的同學選擇娛樂消遣。在對媒介內容的選擇上,普遍對新聞、娛樂類消息關注度高。在選擇“最喜愛的媒介類型”時,網絡游戲(47.24%)、體育報道(46.76%)和新聞(42.92%)排列前三位。重消遣娛樂,忽視學術營養的主動汲取,是大學生網上活動的常見現象。這說明大學生對媒體的理性認識還存在一些偏差,接觸媒介具有明顯的實用、功利傾向,思想上尚有一些模糊認識。
2、媒介知識和運用能力不夠
對于大學生而言,比較了解傳媒相關知識和有過媒體實踐經驗的僅占少數。調查發現,在媒介運用與操作方面,大學生制作媒介產品的能力有待提高。
清華大學大學生對新聞傳播知識不是很清楚占47.0%⑤,而調查表明:上海交通大學有48.15%的理工科同學未參加任何形式的媒體內容制作。這說明大學生缺乏科學的媒介理論指導以及系統的媒介訓練。
3、媒介批判能力不夠
媒介為人們創造了擬態環境。是否能對真實世界與媒介擬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有正確的認識,是否能正確地判斷媒介信息,是否有批判的觀點,關系到大學生能否更好地適應社會、實現發展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調查表明,有部分同學媒介批判能力較差,綜合媒介素養一般。
圖2傳媒對大學生思想、行為、態度、價值觀的影響程度
由圖2看出,大學生能意識到媒介對自己知識結構、觀點思維等方面的影響,但卻相對忽視媒介對價值觀(僅29.88%)等的影響。
在大學生在對自身媒介素養的評價中,鑒別負面內容的能力較好的占45.42%,而一般和有所欠缺的占54.16%。這說明大學生對媒體上的負面內容(如低俗、頹廢、色情、謠言等)認識能力不夠。在對自己的綜合媒介素養的評價中認為很好的只有28.32%,一般占53.84%,欠缺很多和差的共占17.82%。部分大學生對“媒介素養”概念陌生。
4、大學生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媒介道德問題是媒介發展帶來的新問題。大眾傳播媒介內容也是良莠不齊。同時,信息全球化趨勢使每個社會成員具有了信息接受者和發布者的雙重角色。受眾媒介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觀念。
圖3你認為“訪問色情網站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嗎?”
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媒介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有待提高。從圖3可看出,對于訪問色情網站是否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同意的僅占39.35%,而不同意和說不清楚的比例高達62.37%。調查還顯示,半數左右的大學生瀏覽過黃色網站(50.49%)。在武漢大學生媒介素養的調查中也發現,有32.9%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有時能抵御媒介暴力和媒介色情誘惑,10.2%的大學生則不能抵御媒介暴力和媒介色情的誘惑⑥。可見,一部分大學生對不良信息還沒有足夠的“免疫力”。
圖4對大學生媒介失范行為調查
同時,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和自律意識不強,對國家有關新聞出版、知識產權、網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規不甚了解,對利用媒介進行信息傳播、侵權盜版行為雖有認知,但自律意識薄弱。在使用媒介時,存在比較嚴重的失范行為。由圖4可看出沒有以上種種侵權行為的學生僅占38.88%。
二、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對策分析
一般來說,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是指導大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⑦。結合本文調查,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1、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普及媒介基礎知識
在大學生中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是提高學生媒介素養最科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上。一方面要讓大學生了解媒介信息制作過程中的“把關”機制,明白媒介信息不僅反映現實也建構著現實,培養他們對媒介的分析、批判能力。另一方面,要讓大學生了解國家有關新聞出版、知識產權、網絡管理等方面的道德規范和政策法規,使他們避免利用媒介傳播不良信息、侵犯知識產權等行為。高校可以將媒介素養教育課程設定為新聞傳播專業等主干課程,也可以將其開設為公共必修課程或公共選修課程。比如可開設“媒介素養教育”、“媒體產品制作”、“影視作品欣賞”、“網絡道德”、“媒介倫理道德”等方面的選修課。
2、依托第二課堂,加強媒介實踐能力培養
大學媒介素養教育應以大學生為中心,將校園媒介環境作為大學生接觸和參與媒介實踐活動的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媒介活動實踐的主體。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廣播臺、電視臺、電教中心、網絡中心、校報、學校網站等校內媒體,鼓勵大學生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媒介實踐活動,掌握相關媒介知識和技能,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目的。2004年秋,上海交通大學在內地高校中首開傳媒素養教育選修課后,還積極支持媒體與設計學院的學生創辦了面向大學校園的網絡媒體制播平臺——大學生網絡傳媒中心。目前大學生傳媒中心已經開播網絡廣播電臺、網絡電視“FINE青年電視”,每周有10個小時自辦廣播節目,每月有近5個小時的網絡電視節目,并且不定期地組織DV創作展播。大學生網絡傳媒中心的實踐和運作,不僅使學生們在制作和傳播實踐中鞏固了專業知識、提高了傳媒素養,而且使他們學會了全方位地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培養了社會責任感。
3、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形成媒介素養教育的合力
社會、家庭、學校三者在媒介素養教育目標上是一致的。首先,傳媒界可以針對大學生開展一些媒介素養教育。大眾傳媒可以通過出版專門的雜志、書籍對大學生進行較為全面的媒介素養教育,也可以通過舉行專題培訓和講座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還可以在欄目設置中有意識地加強對受眾的引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使用媒介。其次,學校應加強和家長的聯系。家庭中要構建良好的溝通環境,家長應養成與子女們討論傳媒內容的習慣,多和子女們分析傳媒所散布的價值觀,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4、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大學生應重視對自身媒介素養的培養,其中,最主要的是要不斷通過自律引導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訓練,提高自身的信息選擇能力,包括:正確認識媒介、建立對信息的反應模式、提高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學會有效地利用大眾傳媒幫助自己成長與進步等。■
參考文獻
①佘紹敏,《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素養教育》[N].《光明日報》,2008年8月6日
②鞠靖,《公民的媒介素養須提高——訪南京大學傳播系主任杜駿飛》[N].《南方周末》,2008(4)
③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組,http://www.medialiteracy.org.cn/index.asp
④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⑤⑦覃川等,《當代大學生媒介行為和媒介素養實證研究》[J].《當代傳播》,2007年第4期
⑥陶喜紅等,《武漢市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報告》[J].《教書育人》,2006年第6期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化工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