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通過百度網搜索出的對于女大學生群體的報道,發現媒介傾向于選擇女大學生負面新聞,造成負面報道比重過高,丑化了女大學生的媒介形象。由此提出了改進女大學生媒介形象的一系列建議。
【關鍵詞】女大學生 媒介形象 形象構建
女大學生媒介形象是指女大學生群體通過媒介傳播所呈現的公開形象。①筆者在百度搜索引擎中鍵入“女大學生”進行搜素。百度是我國首屈一指的資訊搜索商業網站,匯集了全國各大新聞網站以及全國、地方性報紙公布于網上的內容。所得資料基本可以反應出我國大眾媒體對女大學生報道的實際形態。
通過內容分析發現,女大學生雖然身處象牙塔,但是她們在媒體中的形象并沒有擺脫女性在媒體中的刻板印象。媒體對她們的關注,更多的還是對女性傳統特點的關注,“性”和“傷害”往往成為了新聞報道的重點。女大學生自身的智慧與學識并沒有獲得媒體報道的青睞。相反,媒體報道她們的初衷,卻是出于傳統的性別定位。女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一面在媒體中已很難被找到,取而代之的是無知、盲目、無助等一系列負面形象,總是與“賣淫”、“淺薄”、“包養”、“急功近利”、“迷茫”等負面詞語聯系在一起。許多關于女大學生的新聞都配有刺激的圖片和渲染性的標題。面對泛濫的負面報道,我們開始疑惑,女大學生真的墮落了嗎?她們的實際形象如何?新聞媒體在有關女大學生媒介形象的報道中應該承擔什么樣責任呢?
一、女大學生的媒介形象
本文采用抽樣的方法收集了百度網2009年這一年中的有關女大學生報道共100條,對樣本內容進行分類并作統計,得出:正面報道占9%,負面報道高達56%。(圖1)
圖1:百度網中的女大學生報道
正面形象主要有:《女大學生自主創業 掙得第一桶金》,《女大學生開起小面館》,《殘疾女大學生勤工儉學選擇自強》等,但是總體來說有關女大學生正面形象報道的數量相當有限。女大學生的積極形象特征并不顯著,報道主題不集中,可以說女大學生的正面形象和積極風貌未能充分展現。
女大學生負面形象集中表現于以下六個方面:
1、性觀念開放及戀愛功利性強。該類題材的新聞報道一共35篇,占負面題材報道的62.5%,主要體現在:婚戀中注重金錢,以物質基礎為擇偶標準,性觀念較為開放,如《女大學生不急找工作,急嫁富老公》、《女大學生隨便與網友開房被拍艷照》等。
2、無知的受害者。突出女大學生因為頭腦簡單而被騙被害。該類題材的報道共7篇,占負面題材的12.5%,如《高薪誘騙陷身傳銷窩民警急救女大學生》、《女大學生為出國,輕易被騙8000元》。
3、心理素質差。脆弱、任性、偏執。該類報道共3篇,占負面題材的5.4%,如《女大學生失戀欲跳樓被好心人攔下》、《一個女大學生的偏執夢想》等。
4、違法違紀以及犯罪。這類報道共5篇,占負面題材報道的8.9%,如《女大學生當酒托一頓飯訛萬元 詐騙罪成立領刑》、《女大學生販賣作弊器給高考學生被抓》等。
5、淺薄的形象。這類報道共4篇,占負面題材報道的7.1%,內容包括瘋狂減肥,整容,過度愛美不愛學習,互相攀比等,如《女大學生瘋狂減肥導致厭食癥 生命垂危》。
6、拜金虛榮。女大學生貪圖享受,虛榮拜金,熱衷于高消費。這類報道共2篇,占負面題材的3.6%,如《女大學生炫富開170萬奔馳車上學》。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有關女大學生“涉性新聞”的報道占負面報道62%以上。“女大學生+性”的話題成了熱門新聞。
分析緣由,從經典的新聞理論出發,李普曼曾經說過,在所有的新聞中,“有兩種形式是最吸引人的,兩者都對激起的感情感到自在,并且對得到的刺激感到熱切。這兩種形式就是情欲和搏斗,兩者間有那么多相互的聯系,那么密切的混為一體,以致關于兩性的搏斗比任何其他的主題都有更大的吸引力。”②女大學生“涉性報道”含有最吸引人的內容—情欲,這是其數量龐大的原因。
媒體報道中的女大學生形象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一種由媒介加工、重構出的“擬態環境”。然而,由于這種加工、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媒介內部進行的,所以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把其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③媒體對女大學生的負面報道比重過大使得人們容易受媒介的影響,對女大學生群體的形象產生偏見。著重刻畫少數女大學生身上存在的劣跡,也損害了新聞的宏觀真實。
二、女大學生媒介形象被丑化的原因分析
(一)媒體對商業利益的追求
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大眾文化的時代,大眾文化具有明顯的商品性,這種商品性就使得大眾文化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標。大眾傳播媒介為了經濟利益,降低自己的新聞品質。媒體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的“色情化”和“報道角度聳動化”的問題。
1、新聞報道的情色化
大眾文化的商業性使得它難免具有低俗性的傾向。為了迎合大眾,獲得高的發行量,吸引廣告商以獲得利潤,大眾媒體往往不惜在新聞報道中增加大量的色情信息。在這種色情文化”的背后隱藏的正是一種性別歧視,女性被關注的是她們的生理特征。
2、新聞報道的模式化
新聞報道總是趨向于將女大學生臉譜化、片面化。在報道中,女性的“無知”、“無能”等刻板印象往往被強化。④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群體,女大學生的個人文化水平與智力水平都應屬于較高的層次,但是突出女大學生學業優秀、機智聰明的報道很少。女大學生的形象一般多為無知、天真、無助。媒體對她們學業成就漠不關心而熱衷于把女大學生塑造成柔弱、非理性的形象,因為這更符合多數男性心目中對女性形象的認識,而將女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掩蓋,使她們的真實形象被扭曲。
(二)女大學生群體具有新聞價值
大學生群體是青年中的特殊群體,在人們的傳統觀念里,他們曾經是知識和精英的代名詞。在高等教育經歷了從精英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后,“超常規的擴招速度”與大學自身發展的不協調,使得大學開始出現問題,如教學質量、道德倫理、就業擇業問題。
1、女大學生新舊形象沖突的價值
大學管理體制上存在的問題,使得大學校園里滋生了一些違法亂紀現象,女大學生中間也出現不少不良現象,從整體上給女大學生群體帶來了影響。人們普遍感覺到高校擴招以后教育質量下降,女大學生在人們心目中傳統的精英形象逐漸瓦解。在精英形象消解的過程中,傳統觀念里對女大學生的高要求與現時女大學生一些“非傳統”的作為之間的沖突,就成為了新聞報道的價值所在。
2、現代女大學生前衛與叛逆的價值觀與行為確實容易引發爭議
女大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非傳統的特點,符合了某些媒體所追求的“新”的價值,也引起了媒體對女大學生某些生活方式的過分關注。處于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期的現代女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道德素養等都與人們傳統觀念里的女大學生形象有了大大的不同。
(三)女大學生缺乏話語權
所有的文章幾乎都是站在記者角度述說的,女大學生雖然是報道對象,但是在文章中很少說話,她們的所做,所說,所思都是通過記者的描述得以呈現的。報道很少直接引用她們的話,使她們處于一種失語的狀態。
(四)大學生群體自身素質的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步入了大眾化發展階段,當今大學生的素質能力與就業狀況也確實較以前有了一定的差距,大學生集體人才貶值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女大學生形象也難免會因大學生集體形象的貶值而大打折扣。新聞報道中對女大學生的負面評價確實反映了一些客觀現實,體現出媒體的監督功能,但過多的負面報道,也暴露了媒體新聞價值取向上的偏差。
(五)部分媒體工作人員缺乏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有些記者、編輯在選擇對女大學生這個群體進行報道時,缺乏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和傳媒作為社會公器的責任感,他們沒有去關注女大學生積極為自己充電、投身社會實踐等這些積極向上的內容,而是一味地降低自己的媒介品格,用噱頭引起眼球,刻意“妖魔化”女大學生。
三、對策
(一)加強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媒體有客觀真實的進行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女大學生是普通人,她們身上即有不足之處又有閃光點,媒體不能為了吸引眼球,渲染她們少數人身上存在的缺點,刺激受眾的感官,消費女大學生的公眾形象,這也會損害媒介的公信力。媒體應該加強其社會責任意識,進行道德自律,抵制利益的驅動。全面、真實、客觀地宣傳當代女大學生的精神風貌。
(二)注意媒介組織在報道方面的協調
在報道女大學生負面新聞時,不應對同類內容進行一味的重復,不同媒介對負面新聞反復的狂轟濫炸只會進一步加劇女大學生形象丑化。即便是對同一事件,不同媒體應該有各自的報道角度和偏重,加強媒介組織在報道方面的協調。此外,媒體要善意的進行報道,體現出人文關懷,并且從分析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而不僅僅是看熱鬧的心態。
(三)提高社會大眾的媒介素養
社會大眾的媒介素養還有待提高,應加強媒介素養教育,使大眾了解新聞報道的采集、制作過程,培養受眾自己的判斷力,提高其鑒別、使用信息的能力。
(四)尊重女大學生的話語權
女大學生是報道的主體,但是卻基本出于失語狀態,媒體應該尊重她們的話語權,增強對女大學生的真實情況的了解,必要的時候可以對女大學生進行個人深度訪談或集體座談,報道中更多地直接引用她們的話,讓她們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此外,在堅持新聞微觀真實的同時也要注重報道的宏觀真實,注意平衡報道。
(五)高校對學生的引導
高校應對女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女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引導女大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活,建立自尊、自強的品格。
(六)女大學生的自律
女大學生群體的媒介形象不佳,新聞媒體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其自身的素質能力,思想道德,行為方式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女大學生如果希望自身的媒介形象有所扭轉,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主動的提升自身修養,提高自身解決困難和抵制誘惑的能力。■
參考文獻
①葉兵、蔣兆雷,《女大學生媒介形象丑化調查與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10)
②沃爾特·李普曼 著,林姍 譯:《輿論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27頁
④卜衛:《媒介與性別》[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 實習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