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公報》1902年創刊于天津,是一份具有典型維新派特征的報紙,主張君主立憲,向往自由平等。作為一份敢言獨立之報紙,英斂之在《大公報》上發表了很多關于新聞言論的文章。本文對英斂之的開啟民智、推行白話文、提倡新聞道德、呼吁新聞自由等新聞思想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英斂之 新聞思想 《大公報》
英斂之(1867—1926),名華,字斂之,號安蹇,滿族正紅旗人,祖籍北京。在《大公報》的百年歷史中,英斂之作為創辦人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不僅奠定了《大公報》的基礎,而且還開了獨立辦報的風氣。“忘己之為大,無私之為公”一直是他秉承的辦報宗旨。英斂之是一個主張多辦優良報紙以開啟民智、提倡新聞道德和爭取新聞自由的典型維新派人士。他的辦報思想集中表現在創辦《大公報》十年期間。
一、開啟民智、強國富民
英斂之認為,報紙是開民智的有力武器,在《大公報》創刊后的幾天里,在附件一欄,英斂之親自撰寫了兩篇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說的就是看報的好處。首先他分析了中國為什么積弱積貧的原因,“從前我常說我們中國可憂慮的,不在乎貧窮,不在乎軟弱,可憂慮的單單是糊涂。因為什么糊涂呢?就是因為不念書的緣故”。①從中國的國情聯想到外國富足強盛的原因,不在于槍炮厲害,而是外國的報館很多,而且人人喜歡看報。英斂之論述到看報的益處時,認為能增長人的見識和學問,從而開社會之風氣。因此他說從大的方面講可以治國安邦,小的方面講也可以養家糊口。
英斂之曾呼吁中國應向西方文明國家學習,不僅要多辦報館,還要學習國外先進的辦報技術和辦報經驗。通過對比中國與英法美德日等國所辦報館的數量,他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辦報與強國的邏輯關系:國家的盛衰必須依賴于人民的愚智,而人民的愚智則體現在辦報館的數量和報紙的銷量上。“報館多,國必強;報紙暢,民必智”。而在當時,以中國四萬萬人來計算,偌大個國家卻只有區區二十余家報館。雖說中國人口眾多,但真正識字讀書者不過五分之一,識字人太少因此報紙發行受阻,所以民智不開,所以中國貧弱,一個國家若處于貧弱之中,報紙又怎能興盛得起來?這正好與西方各國報館林立,“男女大小富貴貧賤,莫不識字,莫不閱報,視報紙竟如生命,”②形成了鮮明對比。對于西方國家文明先進的辦報經驗,英斂之早就有所關注,他以英國的《泰晤士報》為例說:“夫歐西各國所以開民智、強種類者,莫不藉報館之功。而其最隆盛見重于天下者,莫如英之泰晤士報館。”③由此可見英斂之是非常崇尚西方新聞界的,尤其認為英國的新聞體系是最為發達和完善的,并給予了英國新聞紙最高的評價,“英國新聞之特色有三:一曰真實,二曰正直,三曰公平,而且具有教訓的性質。”④他希望中國的新聞紙也能學習西方,做到精益求精,成為國民教化的機關。
英斂之認為,新聞紙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是“近世文明之一大原動力”,更是“操縱天下之勢力”。在他看來,君主的權力依賴于政府,政府必須要受限于議會,而新聞紙則恰恰能影響議會所做的決定。這種新聞紙的影響力主要有二:
第一是對于民智通塞的影響。英斂之說,一國之外的事情和一國之內的事情,通過報紙這一媒介來傳播流通,就可以達到開通民智的作用。“國民文野之程度以新聞紙之多寡為比例,論新聞紙之權利可以督飭國民……新聞紙者開民智之物也,有妨害民智之事,新聞紙嫉之如仇,則立論已辟之。務使之不留余孽,庶可以破愚民迷惑之心。”⑤一方面,英斂之肯定了新聞紙與民智通塞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他也深感困惑,針對那些存在于新聞界的某些誤導蔽塞民智的新聞紙,不但不能開通民智,還為愚弄民眾的迷信之風和異端邪說提供了借口。
第二是對于政府執政的影響。英斂之認為,報紙作為輿論機關,發揮著針砭時弊的積極作用,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報紙都有監督政府的責任。他鼓勵新聞紙應具備國家思想,什么是國家思想呢?就是在國家主權的問題上,新聞紙“當幫著政府說話,不可一味的總挑國家的錯,架著炮往里打”,⑥新聞紙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形象,表達著一個國家的呼聲,因此要具備與國家立場保持一致的鮮明特征。
二、推行白話文、明白天下人
英斂之認為,報紙應多推行白話文,不但要體現在口號上,而且要付諸行動。作為倡導白話文的先行者,英斂之于1902年起就已經開始撰寫白話文的文章。雖然當時《大公報》的大部分的文章還是采用文言文,但在第一期的附件中,已經刊登了像《戒纏足說》這樣的白話文。他在《敝帚千金序》中說:
“所以創辦《大公報》,那報上的總意思,就是為開民智……到底報上所寫的那些議論,雖然不是十分深奧,然而平常讀書不多的人,也不容易懂得。故此想了一個方法,時常在報后面加上一段白話,后來屢次接到外邊的來函,很多的人夸贊這白話好,就是用意正大美善,句法淺近明白,婦女小孩畧認得幾個字的也可以看看,是開民智最相宜的。”⑦可見英斂之之所以重視白話文,這與他一直倡導的報紙能開民智有關。他把國家積弱積貧的原因歸結于民智不開,于是通過推廣白話文使文章變得通俗易懂,不僅僅是語言本身的通俗,更是傳達了英斂之自身的思想主張。
1904年英斂之將之前在報上刊登的白話文另印成了一本書,即第一本白話文集子——《敝帚千金》,于當年4月22日出版。這本書共分五大類,“一開智,二辟邪,三合群,四勸解纏足,五寓言”,而且“旁引曲證,寓真理正道于淺白言語中”,英斂之正是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洵刊破除國民愚昧謬妄之見識,喚起國民合群愛國之精神”。
三、提倡新聞道德、痛斥不良報風
英斂之認為報紙更需要自我監督,著重強調了報人的新聞道德。在他主持《大公報》期間,一再發表文字,提倡新聞道德,對于當時一二不良報紙和報人,英斂之敢公開指責其“齷齪離奇”,“惑人聽聞”。他認為當時某些報館的主筆者存在幾大弊端,一是“聾其耳、瞽其目而且盲其心”,缺乏基本的判斷是非黑白的能力;二是喊著“秉春秋之筆存”的口號,實際上則敗壞他人名聲、徒傷風化;三是喜好造謠污蔑,只圖個人財利。
始終秉持著“開風氣,牖民智”的英斂之對于報界的不正之風是深惡痛絕的,悲憤之情溢于言表。他在不斷地痛斥報界黑暗的同時,也在分析其原因何在,他說:“西國譽報章為政府監督,中國詈主筆為斯文敗類。西國之所以監督之者,中國之所以敗類之者,推求其故,莫不皆有致之原因。有人焉古今成績之得失,中西政治之優劣!”⑧
《大公報》雖然在當時會受地方官吏的干涉,但由于英斂之的不屈不撓精神,實為獨立報紙。身為主持筆政者,英斂之一直在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他認為一個報館的主筆,擔負著引導社會輿論走向,啟迪國民智慧的重要使命,這實則體現了英斂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四、呼吁新聞自由、反對禁錮民言
英斂之向往新聞出版自由,反對一切以壓制言論為目的所頒布的報律。針對清政府所頒布的條議“嚴設報律,以肅觀聽”,英斂之一針見血地指出清政府的目的:第一不在于拓展而在于閉塞民眾的見聞;第二不在于穩定而在于混淆人心;第三對于社會輿論并非抱有敬畏之心,而是想方設法的誤導社會輿論,使其不公開化。
對于報律,英斂之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報律的若干條款對于紀事類的文章倒是給予比較寬松的環境,而對于言論之類的則鉗制得分外嚴格,實在不符合他一生所追求的“獨立自由之報紙”的標準。接著英斂之用全球視角談到言論自由的這個問題,他說,全世界五大洲,凡是倡導言論自由的國家,都非常重視社會輿論,因為只有重視社會輿論才能清楚地反映民情民意。而中國自古以來,君主與民眾之間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上下不通,導致政治腐敗,民心渙散。因此,英斂之曾明確的表示“世界萬國,未有君德不下宣、民情不上達能長治而久安也。故言論之自由與否與國家強弱存亡有密切關系。”⑨同時英斂之也強烈抨擊了清政府借定報律來“拔眼中之釘去背上之刺”的丑行,深深感嘆“報界上言論自由之靈魂已飛散于云霄之外矣。”⑩
吳麟先生在為《也是集》作序時曾這樣評價英斂之:“英君斂之善于愛國者也,雄才偉略,世所欽仰,惜不得志,退而創大公報于津門。報館者,天賦職也,朝政得失,民生困苦,與夫世俗人心,皆可得而糾正之,鼓舞之。”《大公報》的十年是英斂之一生最輝煌的時期,這十年英斂之始終堅持著他在《大公報序》中的“忘己之謂大,無私之謂公”,并且被各期的《大公報》事業的繼承者所服膺,薪火相傳。■
參考文獻
①英斂之,《大公報序》[N].《大公報》,1902-06-17
②英斂之,《原報》[N].《大公報》,1902-06-22
③英斂之,《擬訪英國泰晤士日報例各省啟蒙設官報局以開風氣說》[N].《大公報》,1902-12-22
④英斂之,《論新聞紙之勢力》[N].《大公報》,1908-08-25
⑤英斂之,《論新聞紙與民智通塞有密切之關系》[N].《大公報》,1903-09-12
⑥英斂之,《說國家思想》[N].《大公報》,1904-09-01
⑦英斂之,《敝帚千金序》[N].《大公報》,1904-04-16
⑧英斂之,《說報》[N].《大公報》,1904-01-06
⑨⑩英斂之,《聞定報律之感言》[N].《大公報》,1908-02-09
(作者: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