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的性別角色是相對于男性的社會權利而言的,是為了強調女性的社會作用和個體特點。手工藝生產歷史悠久,女性為其做出過積極的貢獻,但在以男權為核心的封建社會中,女性往往作為“從屬者”而被忽略。在手工藝新的發展時期,如何了解、關注、幫扶和研究女性群體,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女性角色 手工藝 技藝傳承 遺產保護
一
人類知識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文字系統來表述的,即我們平常所言的書面知識。另一種則難以用一種系統語言來表述,多表現為口頭和物質文化形態。前者我們可以稱其為顯性知識,后者則稱為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即是指“隱含在各知識主體手中和頭腦中的,體現為技能、技巧、訣竅、經驗、洞察力、心智模式、群體成員的默契等文化形態。①我們所說的傳統手工技藝明顯屬于第二種知識范疇。第二種知識系統最容易受到時代和社會因素的沖擊與改變。
手工技術是人類在直接面對自然環境的初期階段,逐漸累積起來的一種生存智慧和生活觀念。因為手與人體的直接關聯,以及器官進化與人腦的相互促進,手工技藝在生產技術的層面之外,充滿著人文的智性因素。手工技藝與工業技術的最大區別,首先在于行為主體的不同。有說法認為機器可以視作人手的某種延伸,但一種工具的獨立性成熟,也將會帶來與人性的背離。工業技術是一種程序、規范和標準,它幾乎不執行作為個體生產者的情感與智慧,而只執行一種相對共性的技術法則。手工技藝是伴隨著人類與自然和社會相協調的過程而生發的,它與人的生理性相關,也與人的社會性相關,所以,在手工技藝中所包含的不僅僅有藝人的個體情感與智慧,也有通過技藝而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信息。
手工技術的形態很龐雜,從手藝者的性別角度來區分,自然可以分為男性手工藝和女性手工藝兩類。無論在母系還是父系社會,男子大多從事耗費體力和危險性相對較大的勞動,婦女則主要擔任相對穩定、耗能較低、危險性和活動范圍較小的勞動。這是從男女性別的生理和心理角度進行自然分工的結果,從而逐漸形成了男女社會分工的基本形態,并逐漸從生理分工轉向了社會性別的技術分工?;蛘哒f,手工技藝的性別分工是生物學力量和文化力量之間復雜作用的結果?!澳懈棥笔侵袊r業社會的模式寫照,是在生理分工的基礎之上,經過社會歷史的篩汰與優選而確立的生活方式。手工勞動與家庭空間的結合,進一步推進了手工性別分工的社會意義,由此衍生出來中國文化的基本脈絡與特征,并在文化的發展中形成一種內力的平衡機制。
二
手工業的發展是以農業定居的生活方式為基礎的,在人類社會的長期積淀中所形成的男女社會分工,極大影響了中國民眾的社會文化心理,使工藝美術品的審美有了性別之分,這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志。在以男權為核心的時代,男性從社會倫理的角度為女性設定了很多行為的規范,女性所從事的手工技藝具有明顯的封閉性特征。比如中國傳統的女紅藝術,雖然其技術形態與女性的體能技巧和審美心理相吻合,但明顯帶有封建社會的男權意志特征。
只有在中國女性那里,一種手工技藝才可以牢固到與人的一生相關聯。從夏、商、周三代開始,中國傳統女性就沒有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只有極少數女性能夠獲得一些非正規途徑的家庭教育。在非正規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女性,無疑會受到諸多限制,教育內容主要是圍繞婦女社會和家庭角色所涉及的倫理和家政的兩大主題。
女紅手藝集中展現了女性手工藝的種種特征,是一種具有社會整體規范的手工技術形態,雖然主要在家庭空間中傳承,但卻具有較為開放的傳承方式,其準入規范幾乎是面向所有的適齡女子。究其原因,主要是傳統女紅工藝大多并不進入市場,而是作為家庭內部的自產自需或親友相贈。所以女紅手藝的傳承,大多不屬于家族性封閉傳承,而是屬于半開放式的社會性傳承。其手藝規范多不對外人進行保密,這就形成女紅手藝傳承的多樣化方式。
而在很多具有家族式的商業性手工藝形態中,一般秉承家族式的封閉性特征,所以女性大多被排除在外。家族傳承是指在有直系血緣關系的人群中間進行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授和修習,一般秉承“父傳子”、“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傳媳不傳女”、“傳本姓不傳外姓”的家族規矩。②在這些不同的家族性手工藝規范中,其基本的出發點是基于以男權為核心的家族利益為考慮的,男女角色的社會差異在這里一目了然?!皞髂胁粋髋笔浅鲇趯ε曰榧奘聦嵉目紤],女性相對特殊的人生軌跡和社會角色特征,對于手工藝的傳承會形成較大的影響。傳媳不傳女”則表明了婚姻對于一個女人在社會角色歸屬上的定位,女人在婚嫁前,有歸屬上的不確定性,所以一般不會被作為技藝的傳承人,只有通過嫁入的方式才能更加確認這種傳承的有效性。當然,以上所言是就家族式封閉性手工技藝而言的。隨著社會風俗的變遷,家族式傳承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有所改變,因為在日益濃厚的工業化語境中,要保證手藝的傳承,有時必須要對傳承的舊規做出一些讓步和調整。
在學院、企業或開放性作坊等傳承場域中,女性和男性的差異性并不太受傳統家族意識和倫理道德等因素的影響,而且會借用官方的主流意志,建立起來具有社會普遍評價體系和行會性質的師徒機制。傳統的手工藝行業重視師承關系,徒弟的技藝與品行會影響到師傅的社會信譽,反過來,師傅的聲望與地位也會給予徒弟謀生的資源外力。這種不同于舊有家族性的傳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拘囿于對女性的傳統偏見,使一些有志于從事工藝美術行業的女性逐步介入到行業之內。在傳統的女紅、學院手工藝和現代手工藝等領域中,已有逾來越多的女性加入進來,成為工藝美術行業中一抹亮麗的色彩。
琳達·諾克在其著作《女性、藝術與權力》中寫到:“……女性被認定為脆弱而被動,是滿足男性需求的性目標,女性被界定為具有理家和養育的功能,被認定為屬于自然的領域;她是藝術創作的對象,而非創造者;她若試圖通過工作或以政治抗爭的方式,躍躍欲試地把之間插入歷史的領域,便是自取其辱——所有這些觀點都建立在一個更普遍、更具滲透力的性別差異的前提之上”。③很多不具有明確性別特征的行業往往自然被視為男性的領域,女性在進入這些行業時,往往早被定位在一種邊緣地位上,而且男性往往一致地認為他們在創造性上是必然超越女性的。而在另一方面,很多女性由于長時間的社會意識積淀,也形成了對于男性主體的依附,從而加強了這種社會意識的存在,這種慣性的思維也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女性的實際貢獻。
三
傅立葉有句名言:婦女的解放是衡量一個時代人類解放的尺度。傳統手工藝中所粘連的倫理因素,已經隨著世界范圍內女權主義運動的推行而被逐漸剝離。當今人們看待手工勞動的角度已經很少帶有封建時代的偏頗了。當然,同時也帶來一個新的問題:手藝中的信仰因素大打折扣。今天人們看待手藝的態度大致有以下三種變化:1、手藝是作為一種工業生活方式的調劑狀態;2、手藝是一種自我表達的途徑;3、手藝已與具體的生活發生疏離。這幾種變化,是傳統手工精神瓦解又重組的結果。現代手工藝與傳統手工藝不同的價值取向構成了新的手工藝景觀,在這種語境中,手工藝的娛樂性被加強,傳統手工藝中的精神規范和物質規范被打破,這是手工藝試圖進入社會主流文化的一種必然變化。手工被視為一種后現代主義的文化消費形態被重提甚至追捧.所以,在現代手工藝中,手藝的沉重感被消解,在這種精神氛圍和價值取向中,女性的藝術審美意識也順理成章地介入進來。
當下,手工藝逐漸衍生為旅游文化消費、文化創意產業、都市休閑文化模式等現代文化產業的重要元素,女性在其中擔當著重要的社會職能。2008年11月4日,世界手工藝大會開幕式暨世界手工藝發展國際論壇在中國杭州舉行,從與會代表的性別比例可以看出,在當代工業生產的語境中,手工藝生產方式與女性在生理和社會心理等因素方面有著現實的契合。尤其在發展中國家,由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局限和現代社會的就業壓力,使手工的產業形式具有明顯的就業優勢,從而形成工業產業的有效補充,同時在提升地方經濟,安頓家庭和鄉村單元,緩解社會壓力等方面都有著切實的作用。尤其手工藝產業投資少、風險小、組織靈活等特點,適宜于在家庭、社區等空間中實施,也符合農業社會長期形成的“女人主內”的傳統家庭模式,于是可以將女性撫育家庭的社會職能更優地發揮出來,從而起到優化社會基本單元,穩固社會底層規范的現實作用。
筆者從自己從事制陶行業和女性角度的一些感悟,建議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去進行此項工作,并以此求教于有識之士:
1、強化女性在手工藝創作方面的意識。各種工藝、美術及相關政府機構、社會組織要有意識地通過主題性的、不同形式的活動,不斷促動女性從業者的自信心和創造力,開闊專業視野,尋求新的文化信息,開發創作潛能,使其產生具有女性獨特審美的作品,優化和培育女性意識。
2、從女性身心特點及其需求的角度出發,制定相關文化遺產保護和產業發展的對策。對于某些女性手工藝產業集群的從業人員結構,要有意識地對其進行引導、幫助和扶持,調整集群的發展導向。尤其像女性相對集中的刺繡、剪紙、服裝、紡紗等產業形態。
3、各級婦聯可以與相關的專業和行業機構相合作,設立獨立的服務機構,為女性從業人員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
4、開展對女性性別意識及其群體的研究。作為女性性別意識研究,在社會學、史學、文學、民俗學等領域都已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成果,而美術學,尤其是與手工藝相關領域的女性研究工作還遠沒有展開。我們應該借助其他學科的經驗,在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進行具有史學意識的女性角色研究,以作為他項工作的重要依據和輔助。■
參考文獻
①王文杰,《手藝——作為一種隱性知識及其獲得機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1)
②徐藝乙、董靜,《中國工藝美術的傳承發展報告》.《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9(5)
③[美]琳達·諾克林 著,游惠貞 譯:《女性、藝術與權力》.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安徽省界首市盧氏刻花彩陶有限公司)
責編:周蕾 實習編輯: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