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8年香港鳳凰衛視《鳳凰早班車》的開播,引發了內地電視節目播報方式的變革。近年來,“說新聞”成為電視新聞節目的播報新方式,因其切合受眾新的審美方式和收視心理,受到觀眾的普遍關注。但就在刻意追求輕松、通俗的語調之時,“說新聞”也出現了過度娛樂、報道夸大等尷尬現象。本文從“說新聞”目前遇到的問題談起,探尋電視新聞播報形式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說新聞 播報方式 困境 發展策略
“說”作為自然的語言傳播樣式,隨著電視節目的需要而逐漸滲透到大眾傳播的領域。從上世紀對“播音腔”的探討到如今“說新聞”方式的盛行可以看出,電視開始踐行平民意識的新聞報道理念,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受眾的價值取向。隨著大眾媒體的日益發展,受眾的媒介素養和自我認知不斷提高,他們不再滿足于被動的接受新聞,而是要求電視媒介的親和力,從而在審美和收視上提出了更高的個性化要求,這也是“說新聞”出現的重要原因。
“說新聞”,是指主持人以與受眾一對一的講話方式,將新聞事件傳達給受眾的一種播報方式。它突破了傳統播新聞字正腔圓的方式,用平常話輕松地把新聞說出來。這種不追求權威感和嚴肅感的播報方式使得新聞打上了“親切、輕松、通俗”的烙印,擴展了新聞的容量,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在這股播報之風的引領之下,“讀新聞”、“聊新聞”、“演新聞”、“方言說新聞”多種播報名詞應運而生。這些播報方式固然有各自特色,但是它們都遵循著平民化和大眾風格,均堅持口語化的播報。眾多新的形式給電視新聞節目注入了活力,電視新聞也因此從信息播報轉向輕松娛樂,從嚴肅正統轉向通俗流行。①
“說新聞”:盛行之下的瓶頸
縱觀我國的“說新聞”節目,央視綜合頻道的《朝聞天下》、遼寧電視臺的《清晨麻辣湯》、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杭州電視臺西湖明珠頻道的《阿六頭說新聞》等,“說新聞”遍地開花,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成為電視節目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就在“說新聞”橫行天下之時,其特定的說話方式、主持人主持風格的變化等引起了電視界對于“說新聞”播報方式規范的討論。作為一種創新的播報方式,“說新聞”在發展中展現了其諸多的不足,盛行之下瓶頸出現。
1、過度口語化、通俗化
“說新聞”以其活潑的形式、強烈的貼近性吸引眾多的受眾。但這并不意味著新聞可以拋開傳播特質隨意地說,不能因一味追求與受眾的對等而放棄新聞的審美。目前許多“說新聞”的節目過分強調“生活化、口語化、不要有距離感”,這實際上是違背審美基本原則的。
沒有傳播主體對文本主體和接受主體間的思維的撞擊和心靈的震蕩,也就沒有產生深刻、獨到的情感和見解的表達基礎。②由此可以看出,電視新聞節目的審美除了體現在對其感性形式的認同上,更多體現在對新聞的可信度與權威性的認同上。新聞播講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距離感”是符合審美規律的。而有些“說新聞”的節目過分追求與受眾“零距離”,拋棄播報的基本規范,不僅主持人語氣夸張、白話連篇,其諸多信息內容也被處理成“八卦新聞”,長篇大論而信息量少之又少。此類做法使新聞失去了其可信度和權威性,完全沒有審美可言。
2、走向娛樂化、低俗化
在中國的電視節目開始出現泛娛樂化的傾向之時,以“說新聞”為代表的電視新聞節目也走上了低俗化、娛樂化的道路,片面追求“娛樂至上”。為了吸引觀眾的要求,在題材選擇上,該類節目竭力將一些嚴肅性的新聞軟化,挖掘其娛樂價值,大肆渲染情感因素和戲劇性情節,甚至將一些花邊新聞、市井新聞作為播報的重點。
上海東方電視臺《新聞故事》大膽采用了“演”新聞的方式,試圖讓演員通過表演來真實、直觀地再現新聞事件。無獨有偶,杭州電臺一檔新聞節目《軋是軋非》,也是以“演”新聞為主要賣點。主持人先用普通話對新聞緣由進行簡單的介紹,然后模仿各地方言的腔調或者擬人化扮演動物角色來演繹故事,并用效果音響模擬環境聲音,最后再用普通話對事件結果進行簡單陳述和評論。一小時時間中間除了穿插廣告和歌曲,一般只能播4-5條新聞。為了還原事件,適當地采用真實重現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過度使用這種手法,其節目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就會受到質疑。
3、主持人的另類大于個性
主持人和節目是息息相關的。一名個性十足節目主持人可以為節目增光,一檔名牌欄目也可以造就一批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主持人。特別是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個性化的主持人更能夠給人帶來真實感和親切感。如《南京零距離》的主持人孟非,以其光頭的形象,配合穩重、幽默的語言,有思想、保持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批判的形象被觀眾所喜愛。
可是近年來,“說新聞”節目主持人錯把另類當個性。無限地夸大“口語化”的風格,將主持人幽默的特征換成對新聞事件的肆意調侃,隨意地對新聞事件進行點評,還有些主持人喪失自我獨立的判斷和思考,隨波逐流,追求另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4、受眾和題材的局限
由于“說新聞”要求貼近生活、形式活潑,因此其題材往往被限制一些輕松活潑的社會題材,民生新聞比較多,而這些題材的報道也大多局限在家長里短的瑣事上,缺乏深度。而對一些重大題材如暴力事件、災難事件以及比較嚴肅的時政新聞、經濟新聞等則不容易表現。同時,隨著地方方言類的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電視新聞節目的受眾群體也受到了限制。廣播電視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本應該將新聞事件傳播給最廣泛的受眾,而用方言講新聞,卻排斥相當一部分人。這也是目前 “說新聞”節目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說新聞”節目的發展策略
1、找準定位,細分受眾市場
從媒介經營管理的角度看,媒體間的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嚴重,這對受眾辨別和選擇行為不利。媒體只有依據自己的特色、優勢找到自己產品的適應對象,定位科學、適當,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主動權。“說新聞”本是平民化和大眾風格的新聞節目,其中的方言新聞節目更是為了迎合本地語言的觀眾,不少“說新聞”節目中摻雜著方言俚語,這就限制了節目的受眾定位,節目內容無法被其他地市觀眾理解,只能在本地播出。因此它的主要受眾定位不宜過寬,應當定位于電視頻道覆蓋范圍內的文化素養有限、年齡趨于中年的市民與農民群體。
2、把握節目制作的“度”
“說新聞”是電視新聞節目播報的一種新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電視新聞節目制作人在看到它帶來的與受眾親近的優勢時,也應該懂得如何適當的運用 “說新聞”的形式。
⑴節目制作形式上不過分依賴“演”和有噱頭的拍攝。說新聞應該緊緊圍繞“說什么”、“怎么說”兩個方面,不斷地在節目內容、表達形式上進行探索創新。
⑵節目信息流通量要大。新聞的功用往往體現在受眾對于信息的接受程度上,“說新聞”節目中涉及的大多是與受眾聯系比較密切或受眾普遍關注的新聞事件,它能夠吸引受眾的很重要一點就在于眾多內容有趣的事件的。因此“說新聞”節目必須重視節目的信息量,以滿足受眾的要求。
⑶“說新聞”節目在電視頻道所有新聞節目中的比例不宜過多。“說新聞”能夠在短時間內產生如此的大的影響,必定有其優勢所在。但筆者認為,說新聞不是新聞播報的唯一形式,各地方電視臺不能盲目跟風,將播新聞全都改成“說新聞”的形式。一方面,“說新聞”過多,會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各類新聞節目應該根據自身節目內容、節目形式以及主持人的風格來選擇相應的播報形式。
3、規范主持人的播和說
“說新聞”節目中,很多主持人采用的是方言,這是為了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得到其認同。有些節目主持人在說新聞的過程中使用一些方言俚語來調侃,以此制造某些噱頭,吸引觀眾眼球。但是,過多的方言降低了新聞的權威度,不利于節目的長期發展。因此,節目主持人在播、說新聞的時候,應有嚴格的把關,剔除那些庸俗低級的語言,用通俗易懂卻不失得體的語言,以便更好的與觀眾進行交流溝通。此外,主持人在規范自身言語的同時,應當力求創新,尋求個性化主持方式,這不僅能提高節目的質量,還能夠塑造節目的品牌效應,提高主持人的知名度。
4、提高節目深度與質量
不管是紙質媒介還是廣播、電視、互聯網,任何媒介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內涵與公眾信任度,就不可能有長久的發展。“說新聞”是隨著電視大眾化的普及而產生的,雖然堅持以通俗化的制作和播報方式滿足受眾需求,但總的來說媒介還是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說新聞”節目若能堅持以內容取勝的策略,在節目制作中提高節目的深度與質量,加大對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與理性分析,樹立起通俗卻不失權威的媒體形象。
5、創新營銷策略,打造品牌節目
“說新聞”節目要想求得長久的發展,要采用多種營銷策略,擴大節目影響力,提升節目形象并塑造品牌。
⑴公關。公關策略是指媒體策劃各種能夠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公關活動,如通過參加公益活動、參與公益事業,贊助文化事業來提供媒介的形象。良好的公關策略能夠為媒介帶來廣泛的受眾認可,提高節目的生命力。
⑵受眾服務。受眾服務策略指媒介為受眾提供各種便利的收視、收聽服務和便利的定閱服務,依托媒介的優勢,力所能及地服務觀眾。“說新聞”節目大多已經開辦了各種熱線,成為市民反映身邊問題和節目為市民提供服務的雙向互動通道。不少節目還創辦了走進社區、服務社區的活動,如為老百姓維修家用電器、提供法律援助、接受現場咨詢等服務項目。
⑶品牌。品牌策略指媒介使用造星戰略、精品戰略等來提升媒介品質,擴大社會影響力。在“說新聞”節目中,除了打造高品質內容外,節目不妨邀請“明星”做客,用明星的感召力來影響受眾選擇,哪怕明星只是普通觀眾群體中的“百姓明星”。■
參考文獻
①孫武,《“說新聞”淺說》[J].《今傳媒》,2009(9)
②魯景超,《生動的“播報”時代》[N].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0-01-13/41045.html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