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的反映經濟生活現象,揭示本質,報道前瞻,成為媒體競相聚焦的著眼點和興奮點。筆者分析了當前經濟新聞宣傳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并結合自身的采訪寫作經驗,就如何提高經濟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水平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經濟新聞 報道質量
當今,紛繁的經濟生活越來越多地牽引起社會輿論關注的神經。經濟新聞宣傳成為了新聞報道中的重頭戲,經濟發展層出不窮的經驗使經濟新聞宣傳有了豐富的素材,而獨到創新的經濟報道又為推動經濟發展提供了輿論支持。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的反映經濟生活現象,揭示本質,報道前瞻,成為媒體競相聚焦的著眼點和興奮點。筆者認為當前經濟新聞宣傳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經濟新聞宣傳因循守舊,缺乏獨到見解
現在,有些受眾之所以反映一些經濟報道沒有真正做到“三貼近”,大多是因為報道仍沿用傳統的寫作思路和方法。媒體從生產、市場、體制、資源等視角入手報道經濟現象的很多,不少經濟報道通常采取終結式的方法,程序化地報道生產進程和最終成果。有些經濟述評常常是三段論式的結構,即是什么(搬出現象),為什么(分析原因),該怎么(解決問題),缺乏理性思維,報道形勢陳舊。
二是經濟新聞宣傳存在“炒作”嫌疑
眼下,經濟報道中存在一種“爆炒”熱點的現象,常常出現多家媒體同時報道同一問題的狀況,像對環境污染、生態被毀、資源浪費、重復建設、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等的報道。近幾年,單純的“反映式”報道思想和模式,隨意甚至是刻意獵奇,追求賣點,單純展現經濟負面現象,對加劇這些問題的惡化并非沒有一點責任。
三是經濟理論宣傳大多外行看不懂、內行不愿看
經濟理論宣傳一直被認為是經濟報道中一個難點,專家看了不解渴,受眾又覺得看不懂。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從事經濟活動,經濟與生活密切相關。深奧的經濟學原理,源于經濟生活本身,應還其本來面目,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如何避免以上誤區,提高經濟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水平,筆者結合自身采訪寫作經驗,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首先,樹立宏觀意識,做到高屋建瓴、把握大局
在現實的生活中,一個地方或一個部門出現的經濟現象,是一種客觀事實,常常與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大環境緊密相連。這就要求經濟記者把要報道的新聞與大形勢聯系起來,因勢論理,充分發揮經濟新聞的輿論引導作用。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是當前經濟報道的熱點和難點。宣城市宣州區是我省有名的水運之鄉,但是,近年來,傳統造船業生產經營卻陷入困境。金融危機來襲之后,造船業反而煥發生機,迎來“二次創業”。這一現象雖然發生在我市,但就全省、全國而言又具有普遍性。如果揭示出影響發展的深層次原因,不僅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也會有一定的宏觀指導作用,很有發掘價值。
素材有了,這些素材與“大環境”能否聯系起來?怎樣取舍更富表現力?最后,筆者采寫了題為《“二次興業”造大船——從“天時地利人和”看我市造船業的興起》的深度報道,在《宣城日報》重點欄目“宣城視點”刊發,收到良好反響。之后,又以《造船業是這樣壯大的》為題在《安徽日報》刊發。
其次,從現象看本質,找準問題的核心
能否從現象看本質,是衡量經濟新聞宣傳有無深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抓準問題常常可增加經濟報道的“厚重”感。經濟報道要抓難點,就要有針對性地捕捉經濟發展中的社會苗頭與經濟熱點,為受眾解疑化難。
前幾年,各地火車站在春節前后出現“民工潮”,如今,東部沿海地區出現“民工荒”,農民工紛紛“回流”。筆者通過深入調查,采訪各縣市區勞動部門、經濟開發區、用工企業、返鄉農民工等,憑借大量有說服力的事實和數據,完成《我市農民青睞家門口上班》的新聞稿,可以說這篇稿子抓住了當前民工轉移的新動向,捕捉到了“活魚”,被評為當月好新聞。之后,又以《本土就業熱,不再“東南飛”》為題在《安徽日報》刊發。
第三,寫法上要深入淺出,形式服務內容
對普通聽眾來說,經濟工作中的許多藍圖計劃、名詞術語及資料數據是生硬而枯燥的,每年的人代會、政協會期間,年度例會,往往出現許多套路式采訪,如何在例行公事的采訪中策劃組織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經濟熱點專題,有心者見仁見智。
我市是家禽大市,在全省乃至華東地區都首屈一指。多年的積累,我市家禽業已到了轉型升級的階段。今年以來,我市多數家禽企業紛紛涉水“熟食產品”,向下延伸產業鏈,如:我市立大集團推出了“溜味族”系列休閑熟食產品,劉郎食品則由浙江杭州落戶我市。與此同時,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則向上延伸,在培育新品種上取得突破,如華大集團和華衛集團,分別培育出了新品種,獲得國家農業部的認證,填補了我省的一項空白。筆者通過采訪企業負責人、農委負責人,對熟食產品市場進行調查了解,寫出《兩頭延伸:我市家禽業涉水轉型》的深度新聞報道,在《宣城日報》重點欄目“宣城視點”刊發。該作品抓住了我市家禽業發展的最前沿動態,具有前瞻性和引導性,受到業內人士的一致好評,之后又以《宣城家禽業:兩頭延伸謀蝶變》為題在《安徽日報》刊發。
第四,采訪技巧不容忽視,記者要感同身受
采訪需要技巧,面對同一類題材,不同的記者有不同的采訪方法,最后會有不同的傳播效果。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涉及方方面面,無處不在。各地都出現了大量的反映國際金融危機的新聞報道,但多數是泛泛而談,不夠深入、不夠形象,缺乏說服力和感染力。
宣城市宣州區是我市重要的產棉區,國際金融危機來襲,棉農也不能幸免。為此,筆者采寫了題為《今年純棉遭“寒流”》的新聞調查,從一個頗為獨到的角度客觀地反映了金融危機的危害之大、之深。
為了把握好這一選題,使采訪對象更具典型性,筆者先后到宣州區產棉重鎮養賢鄉、文昌鎮等地進行了采訪,采訪對象中既有市、區農委、棉辦負責人,又有棉業合作社負責人,以及棉農。因為選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被采訪對象一開始都心存戒備,記者的采訪技巧,直接影響著采訪對象的心理和效果。要獲取好線索,記者就要做“有心人”;不僅要“身入”,更要注意“心入”,邊采訪、邊思考,提問題要找準“切入點”,抓住“閃光點”,提到點子上,抓在要害上,不說外行話,使采訪對象在不知不覺中打消顧慮,在侃侃而談中道出一句句肺腑之言。
無論是業內人士,還是受眾,在審視一篇經濟新聞報道的價值、評判一篇經濟新聞報道的優劣時,通常會以這樣的標準來要求:是否產生社會效果?能否引起受眾關注?所以,新聞記者應成為經濟觀察家,寫經濟報道,只有擁有廣闊的視野,才能達到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認真挖掘好經濟新聞事件的內涵。這樣的報道才具有可聽性、形象性、闡釋性、綜合性,從而在廣度和深度上更生動地反映經濟生活的時代變化。■
(作者單位:宣城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