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在文中例舉了電視民生新聞在內容、欄目、價值觀念、主持人和角色等方面存在的誤區,以期能夠對電視民生新聞的良性發展有所啟示。
【關鍵詞】電視 民生新聞 誤區
以2002年元旦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節目的開播為標志,中國電視傳媒迎來了它的第三次熱潮——電視民生新聞熱。電視民生新聞一經出現,就以其傳播內容的貼近性、傳播視角的平民性、傳播方式的互動性以及播報語言的通俗性,迅速拉近了電視和觀眾的距離,牢牢鎖定觀眾手中的遙控器。經過幾年的成長和完善,電視民生新聞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不容回避的是,在突破傳統,昂步向前的過程中,當前的電視民生新聞也存在著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具體來說,主要是陷入了以下幾個誤區。
一、內容誤區——新聞內容膚淺,“花邊新聞”、“市井新聞”充斥屏幕,缺乏深度報道
我們要求新聞本身要做到淺顯易懂,特別是電視新聞,無論是構篇、畫面組合還是遣詞造句都應該更通俗,更容易讓觀眾理解接受,但新聞表達上的“淺顯”絕不等同于新聞內容的膚淺。說民生新聞容易陷入膚淺的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大量沒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充斥其中。新聞應為讀者、聽眾和觀眾提供關于重要事件的知識和理解,不僅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理解力,還有助于增加他們的判斷和行動能力。而現在的一些民生新聞,特別是在反映城鄉生活時,有意向民眾的 “日常生活”和新聞的“世俗化”靠攏,新聞中充斥著大量并不具備新聞價值的市民小事、奇聞怪事,充斥著大量瑣碎且日復一日存在的如鄰里爭吵、街頭打架、家庭糾紛、夫妻矛盾、被盜被騙等所謂的“市民喜歡的新聞”,而這些新聞對提高觀眾的判斷和行動能力是沒有什么幫助的。
2、對一些本來具有較好新聞價值的新聞事件反映得不夠充分。新聞報道存在就事報事現象,沒有提供受眾真正想知道的信息,缺乏對新聞背景等的深度挖掘。比如有媒體對拆除違章建造的商場的報道,在電視屏幕上,我們看到群眾說好,看到違章建筑被拆,但卻沒有看到未來的城區規劃,沒有見到一個商家在拆違過程中的經歷,沒有把拆違的好處說透,沒有把帶來的利益得失說清。只是直白地報道新聞事件,沒有深入挖掘新聞中與人民利益密切相關的方面,缺乏應有的新聞深度,丟失了新聞原本具有的價值。
3、電視民生新聞普遍盛行“新聞娛樂化”,常常在新聞中看見“現場秀”式的表演。這些新聞表演一方面表現為對偷盜搶劫、打架斗毆、車禍流血、驚悚懸疑甚至曖昧色情等事件的“現場秀”。記者和后期人員扛著“收視就是王道”的大旗,大量運用光鮮離奇的娛樂手段、懸疑刺激的故事情節、曖昧煽情的表達方式,迎合觀眾獵奇、窺探的心理。如,某頻道在報道某地廟會期間有色情表演時,大量使用未經處理的偷拍畫面,只是在表演者赤裸時,才在隱私部位打上馬賽克,節目播出過程充滿懸疑和色情。
另一方面表現為有些新聞解說詞由于一味追求娛樂而失去原有的道德和價值判斷。如武漢夏天因酷暑導致12人死亡,有媒體報道說“武漢今夏酷斃12人”;南京一行人死于車禍,有媒體報道說“騎車人中頭彩慘死”。這些做法既是對新聞真實性的背離,也是對新聞事件的參與者或受害者不尊重,不但給社會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也不利于電視民生新聞建立社會公信力和良好的傳播形象。
4、沒有經過處理的“原生態”。“原生態”的新聞場景為許多民生新聞工作者所追捧,認為這樣更真實,更有現場感,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殊不知,有些“原生態”的東西如果不經過濾的話,很容易偏離道德標準。在筆者對某電視臺民生新聞統計中,平均每天20條新聞至少有13條包含“原生態”展示。同樣,為了讓觀眾在“原生態”的展示中滿足“好奇心”甚至“窺私欲”,又使部分民生新聞產生了不該有的闖入私人生活空間、指涉個人隱私的片段,于是,我們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經常看到“第三者”糾紛、夫妻暗戰、婆媳爭財等場景,甚至經常看到記者帶著當事人尋找第三者,現場捉奸的“原生態”刺激場景。這樣片面強調“原生態”損害了新聞的傳播價值,不是新聞特性所要求的“原生態”。
二、欄目誤區——欄目發展走向同質化、欄目風格趨于僵化
隨著電視民生新聞在各地的熱播,中國電視開始被一輪又一輪的“民生熱”所席卷,在此背景下,全國各省市電視臺一擁而上,爭相模仿,大批復制。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電視臺與電視臺之間,也體現在同一電視臺不同欄目之間。然而,在一定的市場內,新聞來源是有限的,同質的慘烈競爭反作用于節目,就帶來了節目內容的重復淺表化,導致民生新聞節目大都熱衷于街頭巷尾的瑣碎和家長里短的繁雜,沒有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沒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節目形態。
三、價值觀念誤區——把觀眾的注意力作為衡量新聞價值的唯一尺度,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缺失
電視民生新聞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市民話語的體現,從過去的第三人稱式的新聞敘述轉化為第二人稱式的采訪式敘述,這種人稱轉換使它可以擺脫傳統新聞的敘述角度所帶來的宏觀理論與社會實踐相脫節的尷尬,通過平等式的與受眾對話的形式完成了自身向符號真實的回歸。作為一種與以市場化為導向的電視改革相伴而生的節目類型,電視民生新聞與以商業文化為核心的大眾文化之間有著不可回避的關系。因此,它從一誕生,就被蒙上了一層消費主義外衣。它向觀眾推銷的不僅是一種報道方式,更是它的廣告段位。因而對電視民生新聞來說,收視率比傳統的時政新聞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這也使得如今的有些電視民生新聞欄目把觀眾的注意力和由此帶來的經濟利益作為唯一的價值追求,一味地取悅觀眾,民生新聞也因此流于世俗、庸俗和媚俗,另外,在廣告選擇上向錢看齊,甚至播出虛假廣告,這使得電視民生新聞逐漸走上了和“民生”的精神品質相悖的道路。
四、主持人誤區——語言瑣碎且傾向克隆他人風格
在電視民生新聞中,主持人處在節目和觀眾的中介位置,不可或缺。這就要求民生新聞主持人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以獨特的方式開闊觀眾的視野;以獨具的魅力引導觀眾思考如何正確地實現自我需求,滿足自我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民生新聞主持人不僅要擁有“以民為本”的民生情懷,還應該富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操守。而據筆者觀察,有些民生新聞主持人說老百姓的事無非就是在說“張家長李家短”,在他們看來,事越瑣碎,就越民生,就越貼近老百姓。而有的主持人更是將“嬉笑怒罵”、“光怪陸離”作為自己追求的風格。之前說有的民生新聞版塊構成和播報方式雷同,其實很多主持人的主持風格也千篇一律,這不僅體現在著裝、道具和語言上,也體現在動作舉止上,缺乏自己的風格。
五、角色誤區——“角色”定位不準確,錯誤使用新聞監督權
一是受眾“賦予”民生新聞節目政府職能部門角色。民生新聞關注百姓的生活瑣事,的確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參照標準和行動指南。然而,現在出現的一個現象是:老百姓在看了輿論監督的節目后,悟出了一個竅門:有事找媒體。想打官司的找媒體造勢,想要更多賠償的找媒體,想出口氣的也找媒體,媒體似乎能解萬事,而把真正能解決問題的職能部門撂在一邊。
二是記者本身的角色誤區。有的記者自以為是民眾的“代言人”,對相關部門指手畫腳。某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市民與鄰居打架了,記者在新聞中呼吁“有關部門妥善處理”,某消費者利益受損,記者“要求相關部門盡快處理”,如此等等。這樣的新聞雖然看著解氣,但在無形中背離了民生新聞貼近百姓的初衷和客觀報道的原則。■
參考文獻
①麥克奎恩著,苗棣、趙長軍等譯:《理解電視》,華夏出版社,2003年8月版
②張志軍,《民生新聞在區域價值認同重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年第7期
③王朝彥:《主持人語言藝術》,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④姚喜雙:《廣播電視即興口語表達》,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版
⑤徐威主編:《電視新聞節目制作與播出》,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⑥葉子、趙淑萍:《電視采訪:探尋事實真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版
⑦陸曄、趙民主編:《當代廣播電視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版
(作者單位:安徽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