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訪技巧是心理學、語言學、邏輯學在采訪中的靈活運用。做一名稱職的記者,就要苦練內功,夯實采訪基本功,并在實踐中提升采訪技巧。對形形色色的官腔,不僅不能畏難,相反要成為提升采訪技巧的考驗與契機。
【關鍵詞】采訪技巧 采訪對象 官腔雷語
政府官員是新聞記者經常接觸的采訪對象。平心而論,由于相關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記者與官員在“采訪與被采訪”過程中形成的默契,特別是一些政府機構已經有了新聞發言人和配套的制度,給媒體記者采訪帶來便利,但這并不意謂著采訪官員就會一帆風順,更何況,采訪官員也不可能都擠新聞發言人這座“獨木橋”,很多的時候與情況下,還是隨機采訪,媒體與記者根據需要進行采訪。采訪官員,可以這樣來形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一、官腔雷語“止不住”
有些官員對記者采訪“不配合”,除了給你來個“閉門羹”與習慣性的“無可奉告”外,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官腔與雷語。面對記者的采訪,一些足以“雷死牛”的官腔脫口而出——“你們記者管得太多了”,“這個事我不再說太細”,“你敢在新華網曝光,我就叫它關閉”,“替誰說話”,“你是哪個單位的?”,“你是不是黨員?”,“我拉屎要不要通知你”,“要以正面宣傳為主……像你們這種我可以不接待你!”……
誠然,官腔與“雷語”很多時候或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官僚之口。南開大學考培中心特聘教授、組織行為學專家楊忠誠認為,從“最牛官腔”中可以看出,說話的這些官員,根本就沒有把群眾當一回事,不尊重民情民意,不尊重公眾知情權。“最牛官腔”不僅雷倒了需要知道信息和相關情況的群眾,雷倒了采訪的記者,還雷倒了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令人心寒”,讓人憤慨。精確地講,不是官腔“雷人”,而是官僚作怪。
對待官腔,媒體與記者現在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將官腔原汁原味地搬上媒體,以此對政府機構和官員“施壓”,與官腔抗衡。從效果上看,這可能是最直接的,從操作上看,這可能是最簡單的,但不是最佳選擇。因為本來要采訪的新聞事實,被官腔擋在門外,公眾的知情權并未由此獲得,媒體的監督功能也只停留在官腔的表面。作為采訪記者不能被官腔“雷倒”,這里面就涉及到采訪官員的技巧問題,尤其是對官腔官調官員采訪的技巧問題。記者的采訪技巧,有成熟的理論,每個記者又都有自己獨到的實踐經驗。既然官腔雷語“止不住”,那么就需要記者在采訪技巧上的與時俱進,因為“采訪是一種探討事實真相的戰斗”。
二、雷語頻現“雷不倒”
采訪是記者的基本功,扎實細致的采訪是完成新聞報道的基礎與前提。記者采訪不可能每次都是敞開大門,“列隊歡迎”,尤其是監督類新聞采訪,政府機構及官員躲你還來不及,實在躲不掉的,有時是硬著頭皮接待記者,一百個不情愿。官腔雷語頻現,一方面反映其對媒體監督的抵觸情緒,“用官腔打發記者”,讓你知難而退;另一方面,也有不善于同媒體進行溝通的客觀成因。因此,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有“雷不倒”的精神。其實,“書本”上早有經典論述:“大門里攆出去,窗戶里跳進來”,既講了精神,也教了方法。用官腔雷語“攆”記者走,記者自然要打開一扇“窗”,一扇與官員進行溝通的“窗戶”,一扇進行有效采訪的“窗戶”。一定程度上講,“雷不倒”是新聞記者新時代的職責要求與職業精神。
記者與官員間出現的“溝通困難”,不能總找官員的毛病,其實與記者的采訪技巧也有關。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員白巖松認為,記者和官員溝通時,政府新聞發言人的背后是政府和政策,記者的背后是公眾,對話完成的是公眾和政府之間的溝通。溝通的成敗,不僅直接決定了采訪的成敗,也會影響到公眾與政府的關系。被官腔一句話就堵回來,或者賭氣而歸,這與記者這個職業所要求的鍥而不舍精神不相符合。記者要學會與官員“溝通”,即便對方講的是官腔,甚至是在“趕你走”,你也要沉得住氣,要有不辱采訪使命的心理準備,要有應付尷尬對話局面的駕馭能力,要有“兵來將擋”的語言回旋技巧。
三、官腔官調“唬不住”
虎年說虎。“虎”字左邊加個“口”,就是“唬”。一些官員除了雷人官腔外,還會用空話、套話、正確的廢話來敷衍記者的采訪。表面上看,也是在接收采訪,其實,記者很難得到有價值的新聞素材。記者不能被官員的官話、空話、套話所“唬住”,也不能被官員正確的廢話所搪塞、被打發。當采訪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內容、實質性進展時,千萬不能放棄,不能灰心,不能打退堂鼓,不能一走了之。要有應變能力,要善于“借題發揮”。你不是說官話嗎?我就用你的話進行話題“接力”,順著你的話去問,或者旁敲側擊,撬開你的“嘴”。這不是一味的“迎合”,而是,時時把握采訪的主動權,駕馭采訪的局面,巧妙地“套”出官員真實的話、有用的話,“無意間”說出真相。
四、刨根問底“擋不住”
今年春晚小品《捐款》,“刨根問底欄目組”,被小品人說成“刨根問底擋不住”。筆者覺得,后一句話倒值得記者“銘記”。采訪的過程,也是刨根問底的過程;采訪受挫,就是未刨到根,更未問到底。如果被一兩句官腔就雷倒,就擋住了刨根問底的路,只能說是一種無奈的放棄。不達目的不罷休。完成采訪任務是記者的“第一要務”,在完成采訪任務上就是要“擋不住”、“難不住”。在采訪官員前,要有“擋不住”的決心與準備。成熟的記者通常設想可能會遭到的“軟釘子”,事先進行周密的計劃,想好破解之策和應對之辭。當然,計劃沒有變化大。在采訪官員過程中,可能會發生意料之外的阻力與困難,這就需要記者有著很強的隨機應變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主要來源于實踐,來源于多次采訪中的“碰壁”與尷尬,也來源于對采訪失敗教訓的剖析與吸取。
眾所周知,采訪技巧的運用是心理學、語言學、邏輯學在采訪中的靈活運用。做一名稱職的記者,就要苦練內功,夯實采訪基本功,并在實踐中提升采訪技巧。對形形色色的官腔,不僅不能畏難,相反要成為提升采訪技巧的考驗與契機。尤其,隨著輿論環境的不斷優化,相關制度的進一步配套,相關法治的進一步健全,對官員的采訪有了制度甚至法治的保駕護航。在這種情況下,包括采訪官員在內的采訪技巧必須同步提升。■
(作者單位:巢湖日報社)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