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上世紀50年代第一本英文張愛玲小說問世卻未能如愿出版,到本世紀初英譯張愛玲小說的集中出版,張愛玲小說在西方英語世界經歷了一個從默默無聞到備受關注的過程。本文探討了21世紀張愛玲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歷程,分析了這一特殊傳播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影響。
【關鍵詞】張愛玲 小說 英語世界 傳播
一、21世紀前張愛玲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
1952年,張愛玲的第一部英文小說The Rice-sprout Song《秧歌》由美國司克卜納利公司出版。《紐約時報》、《星期六文學評論》和《時代》周刊都對該書的出版做出了評價。然而,《秧歌》的銷售情況并不理想,出版社也沒有再版。1957年,美國戴爾公司和司克卜納利公司分別拒絕了張愛玲自譯小說Naked Earth(《赤地之戀》)和英文小說Pink Tears(《怨女》)的出版。時隔14年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在《中國二十世紀小說選編》中收錄了張愛玲自譯的被譽為其“終身成就”的《金鎖記》。至此,20世紀張愛玲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畫上了一個句號。
二、21世紀張愛玲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之路
要論21世紀張愛玲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首先要提及一個人,那就是李安。2006年,國際知名華人導演李安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色·戒》拍攝完成并于次年成功上映,獲得64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同年12月,《色·戒》又獲得美國電影金衛星獎的最佳外語片殊榮。由此更多的英語世界的人們開始認識張愛玲這位中國作家,開始關注她傳奇式的人生和作品。
電影《色·戒》拍攝的同年,《紐約書評》決定把張愛玲作品集作為“經典圖書”出版。研究張愛玲文學的美國學者Karen S. Kingsbury作為張愛玲小說的英譯者,當時已在漢語環境中生活了近二十年,在香港大學翻譯雜志《譯叢》和《哥倫比亞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集》上發表過其英譯的張愛玲作品和有關張愛玲作品的評論文章。
此次由《紐約書評》出版的英譯張愛玲作品集共收錄了張愛玲的6篇短篇小說,除了新譯的《傾城之戀》,其中還包括Karen S. Kingsbury的4篇譯文:《沉香屑——第一爐香》、《茉莉香片》、《封鎖》和《白玫瑰和紅玫瑰》,以及張愛玲自譯的《金鎖記》。作品集用《傾城之戀》作為書名,于2006年10月出版。《紐約書評》在歐美出版社中聲譽極高,由該社出版發行張愛玲作品,對于張愛玲文學走向世界來說是個極具意義的里程碑。向來以選錄標準極為嚴格而在英語文學圈影響巨大的英國企鵝經典文庫,于2007年12月收錄了Karen S.Kingsbury英譯的張愛玲作品集 《傾城之戀》。
Julia Lovell(藍詩玲),是英國劍橋大學中國歷史和文學教授,著名的中國文學學者和翻譯家,出版過多部中國題材的著作和譯作。她將張愛玲比作中國的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并指出優秀的中國文學同樣具有普世的意義,而不僅僅是發掘一國歷史的簡單窗口。電影《色·戒》上映的同一年,Julia Lovell 出版了其英譯的《色·戒》(Lust,Caution:The Story),由Anchor Books 紐約蘭登書屋發行。在Julia Lovell看來,張愛玲構思于上個世紀50年代初、1979年才最終出版的《色·戒》,是對大陸主流批評界的響應。《色·戒》英譯本的出版和電影《色·戒》的上映相得益彰,把人們重新帶回20世紀40年代初的上海,讓英語國家的讀者們深深感嘆張愛玲這個傳奇女子的才情。
三、21世紀張愛玲小說在英語世界廣泛傳播的原因
1、中國現代文學作品英譯浪潮
2005年,英國企鵝現代經典文庫首次收錄了一部中國小說:錢鐘書的《圍城》。有評論家指出,這是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極為重要的一步。Julia Lovell隨即在英國 《衛報》刊出長文,以Great Leap forward(大躍進)為題追溯了中國現代文學走向西方的歷史。老舍、巴金、魯迅、沈從文等中國現代作家的作品陸續被英譯并出版。21世紀張愛玲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現象絕不是獨自出現的,而是在中國現代小說西進傳播的大環境中應運而生的。
2、致力于傳播中國優秀現代文學的中國學者的努力
回顧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文學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歷程,其間涌現出許多致力于發掘和傳播中國優秀現代文學的中外學者。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才促成了中國現代文學西進傳播浪潮的產生和發展。
這些中國學者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當屬夏志清。奠定夏志清在西方漢學界中國文學研究領域地位的是其《中國現代小說史》和《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的出版。西方學者和學生們了解中國現代文學皆來自于夏志清教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Karen S. Kingsbury和Julia Lovell都曾表示,她們對張愛玲的了解是從夏志清教授《中國現代小說史》對張愛玲長達42頁的論述開始的。
李安是推動張愛玲小說在英語世界傳播不可忽視的力量。張愛玲的文字向來被稱為擁有獨特的電影表現語言。她的小說一再被改編成影視劇作品搬上熒幕,卻一再遭受議論,即使對于李安這樣一個國際知名導演來說,把張愛玲的作品拍攝成電影也仍然是一個挑戰。他選擇用電影的語言訴說張愛玲文學,這激起了英語世界人們對張愛玲筆下世界的向往和探索。
3、致力于發掘中國現代文學的英語國家學者的努力
談及致力于發掘中國現代文學的英語國家學者當提到三個人: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Julia Lovell 和Karen S. Kingsbury。被譽為“中國現當代文學首席翻譯家”的Howard Goldblatt翻譯過包括老舍、巴金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2008年被企鵝出版社買斷的《狼圖騰》三個英譯版本都出自Howard Goldblatt之手。Julia Lovell是被Howard Goldblatt 稱為和他一樣“也許僅有”的英美國家專門翻譯中文作品的翻譯家。她曾在英國《衛報》以Great Leap forward(大躍進)為題追溯了中國現代文學走向西方的歷史,并對中國現代文學在世界上影響甚微的原因做了分析,指引英語國家的讀者們發掘中國文學在傳遞中國歷史文化之外的純粹的文學意義和美學價值。當大多數人說中國現代文學不如中國電影在西方社會產生的影響大的時候,Julia Lovell的 《色·戒》英譯不僅回應了同名電影的上映,更是把英語國家觀眾的視角更加深入地引向張愛玲的現代文學作品。美國女學者Karen S. Kingsbury深厚的漢語理解力和對張愛玲原作的深刻領悟力,使她的翻譯給讀者帶來了還原原作的感官刺激。正是有了Karen S. Kingsbury這樣癡迷于張愛玲文學的以英語為母語的學者作為張愛玲作品的譯者,張愛玲作品才迎來了英譯的高潮,才得以順利地在英語世界中實現自己的文學傳播價值。
4、無法降溫的“張愛玲熱”和“愛玲產業”
1984年,臺灣《讀書》和《收獲》雜志同時刊登了張愛玲的成名作《傾城之戀》。由此引發的“張愛玲熱”持續至今三十多年依然未減。1995年張愛玲逝世后,“張愛玲熱”曾經達到過一個高點,電影《色·戒》把“張愛玲熱”再一次推向高點。“愛玲產業”伴隨著“張愛玲熱”蓬勃發展,這無疑刺激了國外市場對張愛玲作品的需求。于是,作為擴大和順應國內“張愛玲熱”的一部分,張愛玲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四、英語世界張愛玲小說傳播產生的影響
1、推動了英語世界中國現代小說的傳播
英譯張愛玲作品集《傾城之戀》和《色·戒》的出版填補了中國現代小說英文版張愛玲一章的空白。張愛玲作品集被英國企鵝經典文庫收錄,成為繼《圍城》之后中國現代小說英譯的又一里程碑。張愛玲的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現狀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中國現代文學在西方人眼中文學地位和美學價值的提高。
2、凸顯中國現代文化的傳播價值和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價值
張愛玲給世人描繪的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社會圖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中,張愛玲筆下的都市人有著新舊社會轉型時期無異于社會形態變革的復雜心理和價值觀。張愛玲文學共融著傳統和現代兩種文化。滲透在小說中的中國現代文化的因子,隨著21世紀初英語世界張愛玲小說傳播的興起在西方社會浮出水面,凸顯著中國現代文化的傳播價值。其獨特的寫作手法和語言使用、蒼涼的文風和美學體驗以及女性主義的獨特文學視角,無不顯示著中國現代文學文化價值之外更為突出的純文學研究價值。張愛玲小說的傳播熱潮必將把英語國家學者們的眼光引向優秀的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價值。
3、為漢語英譯及其理論研究帶來新的拓展空間
季羨林先生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提出“文化中心轉移論”,認為到了21世紀西方文化將逐步讓位于東方文化。人類文化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尋求整體的綜合的東方文化之路,會使我國翻譯理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飽含著深厚的東方文化基底的張愛玲文學必然要在以東方文化為基礎的翻譯理論的指導下才能夠被更好地譯為他國語言。21世紀初張愛玲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只是英譯張愛玲的一個開端。這也將為中國特色翻譯理論的創新提供更多譯本研究資料,為漢語英譯及其理論研究帶來新的拓展空間。
4、推動了國內“張愛玲熱”和張愛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2007年,電影《色·戒》在我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2008年,《傾城之戀》被改編成電視劇。2009年2月,曾被張愛玲在遺囑中要求銷毀的《小團圓》由臺灣皇冠出版社“違規”出版。今年4月,張愛玲備受矚目的英文小說《雷峰塔》(Fall of the Pagoda)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張愛玲小說在英語世界取得的認可和獲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又反過來促進了國內“張愛玲熱”的繼續升溫,推動著張愛玲研究向更加深入的領域發展。
五、英語世界張愛玲小說傳播的前景預測
李安帶給西方世界的張愛玲電影才《色·戒》一部。已經英譯出版的張愛玲小說也只有6篇。相對于張愛玲高產出的文學作品而言,21世紀初英語世界的張愛玲小說傳播現象只是英語世界了解張愛玲的一個開始。張愛玲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有著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張愛玲小說傳播可能會變得更加熱烈和多樣化,更多的學者和譯者也許會借助張愛玲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高潮,英譯更多的張愛玲作品,促進新的傳播高潮的到來。■
參考文獻
①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54
②劉澍、王綱:《張愛玲的光影空間》[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233
③清秋子:《愛恨傾城小團圓》[M]. 北京:京華出版社,2009
④馮祖貽:《百年家族 張愛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⑤Karen S.Kingsbury and Eileen Chang,Love in a fallen city [M]. New York: NYRB Classics,2006
⑥葛浩文,《談中國當代文學在西方》 [N].上海:《東方早報》,2009,4,10
⑦劉紹銘,《傾城之戀》[N].臺灣:《蘋果日報》,2007,1,14
⑧劉紹銘,《色·戒》[N].臺灣:《蘋果日報》,2008,1,6
⑨劉紹銘,《愛玲小館》[N].上海:《東方早報》,2009,5,10
⑩Dan Bloom,Eileen Chang finds a new voice [N].2006,10,15:19
⑾Julia Lovell,Great Leap Forward [N]. London: Guardian,2005,6,11
(作者:許石君 合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韓江洪 合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責編:周蕾 實習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