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浪潮日益高漲,傳統媒體和電信聯姻的成果——手機報應運而生,并不斷發展壯大,并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本文通過搜索國內重點期刊的相關文獻,了解當前關于手機報的研究現狀,勾勒有關手機報研究的主要議題,為手機報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手機報 傳播 研究綜述
2004年7月,《中國婦女報彩信版》開通,宣告了手機報的誕生。手機報是手機媒體牽手傳統報紙形成的新的新聞信息傳播形式。手機報的存在是傳統報紙的延伸,同時擴展了傳統媒體的傳播途徑與傳播效應。此后幾年,手機報在中國發展迅猛,各種手機報不斷涌現,研究者也開始關注這一新興領域,不僅研究了手機報自身的傳播發展問題,還從不同視角解讀手機報,也對有代表性的手機報和手機報在重大事件中的傳播效果進行了分析。本文對此類研究成果做一簡要梳理。
一、手機報的發展現狀研究
1、手機報定義
雖然在學術論文中關于手機報的定義眾說紛紜,但都大同小異。學者都承認手機報的傳播內容是新聞、實用資訊等信息;傳播渠道是移動通信平臺;傳播對象是廣大手機用戶;傳播載體是手機終端;傳播頻率是每天一到兩次。筆者比較認同董鴻英的定義:手機報是利用現代無線通訊技術,通過無線網絡為訂閱用戶提供綜合的新聞資訊服務和不同類別的專業新聞資訊服務,手機為其基本終端載體。
2、手機報的傳播特性
《手機報紙的傳媒特性及發展方向分析》、《手機報的傳播優勢與競爭劣勢》、《手機報的傳播特性及發展前景探析》等文章介紹了手機報即時性、互動性強、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業務運行成本低、使用方便、移動性、多媒體優勢等諸多特點。可以說,在手機報的時效性、互動性和多媒體性等方面,研究者基本達成共識。
手機報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有傳統媒介不可比擬的優點,也有其局限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手機報的發展。《手機報發展的制約因素及應對之策》、《我國手機報發展的趨勢和制約因素》、《手機報發展面臨的困境》等文章均對該問題有所涉及。研究人員堅信“內容為王”且普遍認為,內容是制約和影響手機報發展的核心因素,而目前手機報內容同質化,手機報用戶差異性、個性化需求得不到滿足現象比較嚴重。此外,手機報在市場、政策、人才、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困境也影響其發展進程。為此我們必須采取一些措施來引導手機報的發展。
3、手機報的發展前景
作為新媒體,手機報是否有生命力?這是很值得探討的話題。《手機報紙的現狀與前景》、《手機報市場前景趨勢分析》等文章對手機報前景進行了分析并得出手機報前景樂觀的結論。汕頭大學長江新聞學院常務副院長范東升認為:一個從內容制作、技術支持、渠道發行,乃至未來的手機報用戶營銷、廣告服務等正趨于完善的手機報產業鏈,其發展空間是勿庸置疑的。多數學者對此表示贊同。
首先,手機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便利;其次針對它的局限性,研究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解決方案。如應當注重內容創新,做到細分受眾,拓展閱讀、彌補深度。除此以外,媒體還要加強與電信運營商的合作,選擇盈利模式和銷售方式,注重手機報與報紙、網絡的互動共贏。加大政策、資金和人才的投入力度,定會為手機報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三,3G技術為手機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目前國內已經開通服務的手機報大多采用的是彩信手機報,不過手機圖片報、手機視頻報、RSS個性化手機報等新型手機報已開始出現,而日本已經十分盛行I-mode手機報了,這為國內手機報的發展帶來了希望和動力。
然而,部分學者對手機報的市場前景并不看好,他們認為,手機硬件配置僅勉強能適應多媒體信息傳輸需要且傳播信息容量有限;手機報收費相對昂貴影響受眾消費;還有一些垃圾廣告和不良信息等等不利因素都可能影響手機報的發展。
二、對手機報傳播的不同解讀
1、從傳播學角度解讀手機報
《從傳播學角度解讀手機報》、《從傳播學視角解讀手機報紙發展潛力》等文章從傳播學的視角對手機報進行了詮釋。有學者歸納了其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充分保證了信息傳播快捷性和接收設備易得性的統一。傳播學研究表明,信息的傳播效果和兩個方面的因素直接相關:信息的及時性和易得性,兩者都與傳播效果成正比。相比于其他媒體,手機報充分體現了新媒體的優勢,解決了這兩者的統一問題,這是手機的技術特點和媒體特點所決定的。二是實現了信息表現形式豐富和內容精練的統一。手機報具有多媒體特性,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綜合使用,能夠保證信息的傳播效果,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與此同時,手機報還強化了新聞生產過程中的“把關人”功能,由于量上的限制,它比傳統的報紙傳遞過程多了至少兩個把關過程,使信息內容更加精練和優化。三是有利于滿足需求多樣化和控制傳播成本的統一。手機報立足現有的豐富信息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整合和梳理,便于讀者根據各自不同的需要進行訂閱,實現了現有信息資源的新增長點,同時控制了傳播的成本,取得傳授雙方良好的互動和平衡。
另外,從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提出的信息選擇或然率公式也可以看到手機報在當今盛行的必然因素: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手機報最大的優勢就是擺脫了傳統報紙媒介的時空限制,讓讀者隨時隨地挑選和閱讀自己喜歡的內容。手機報還可以有針對性的向受眾提供服務,受眾得到的信息報償相對較高。
2、從文化角度解讀手機報
《從文化角度看手機報的新型傳播》、《手機報的新媒介文化特征》等文章從文化角度解讀了手機報。縱觀整個媒介發展歷程,各類媒介是共同演進、匯聚,走向融合。手機與報紙的結合,甚至與互聯網的結合,定會為文化傳播注入新的活力。
鑒于手機報傳播現象屬于文化范疇,在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面對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沖突,手機報要充分發揮自身傳播優勢,因地制宜,幫助地方文化的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抵制不良文化的干擾。
三、手機報傳播的個案研究
1、特色手機報發展空間廣闊
2005年9月,中國第一家能聽的報紙——《華西手機報》聲訊版正式開通上線,廣大讀者撥打熱線電話,即可收聽該報主要內容和即時新聞。用戶可以借助圖片和動畫等形式理解新聞,充分調動受眾的視聽器官,實現新聞的多維閱讀。
《中國婦女報·彩信版》開設了一個空中交流平臺與讀者進行交流,允許讀者通過手機即時發布新聞素材或發表對新聞的見解和評論。訂閱者可將自己的感想、意見及時發送到無線報紙平臺,并且其中的精彩內容還有機會被轉發到紙媒體上。
2、手機報在重大事件中的傳播效果
手機報活躍的身影在北京奧運會和汶川大地震的媒體報道中,產生了積極作用。
在北京奧運會的媒體大戰中,中國移動獨立創辦的《奧運手機報》、國家級媒體創辦的《新華手機報》、《人民日報手機報》以及省、市級手機報都對北京奧運會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側面的報道。手機報借助奧運盛會,不僅完成了自身由人際傳播向大眾傳播的轉變,同時這一新媒體代表的傳播特性也得以充分展現,大大增強了奧運會傳播的影響力。
在報道“5·12”汶川大地震中,手機報的互動性特點體現得非常明顯。從災難發生到之后的救援工作,國內各大手機報紙紛紛推出該事件的專版,許多手機報用戶留言,表示要盡自己最大力量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更有用戶將感人至深的圖片、話語進行轉發,這種多級傳播產生了巨大力量,激勵全國人民振奮精神,攜手救災。
結語
手機報是一個新事物,如何把握規律,創新管理,加快發展,還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探索與實踐。盡管手機報也存在不容忽視的瓶頸問題,但它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方式,確實給人們提供了許多便利,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報紙出版單位應樹立“數字報業”理念,加快向數字內容提供商轉型,占據新興的內容產業的制高點。在“3G”的大背景下,隨著手機報的發展,一定會出現新的研究課題,比如從經濟學、社會學等視角解讀手機報傳播現象、特色手機報在重大事件上的傳播效果研究等問題都有待我們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董鴻英,《拇指新聞臺,延伸數字化報業——我國手機報發展概況綜述》 [J].《中國報業》, 2008(3)
[2]田春發,《手機報的新聞傳播學特征及其發展問題淺談》[J].《中國出版》,2009(3)
[3]匡文波、王湘寧,《我國手機報發展的趨勢和制約因素》[J].《對外傳播》,2009(2)
[4]陳風琴、朱強勝,《手機報的市場現狀及前景探析》[J].《新聞世界》, 2009(04)
[5]莫凡,《從傳播學角度解讀手機報》[J].《青年記者》,2009(14)
[6]夏梅元,《迎接掌上傳播新時代》[D].《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
[7]張瑩,《從文化角度看手機報的新型傳播》[J].《青年文學家》,2009(20)
[8] 武文穎,《手機報的新媒介文化特征解讀》[J]. 《文化學刊》, 2009(2)
[9]范明姬,《手機報的傳播特性及發展前景探析——以北京奧運新聞報道為例 》[J].《開封大學學報,》2009 (2)
[10]和冠欣,《從“5·12地震”報道看作為新傳播方式的手機報》[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9)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新新聞與傳播學院2009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