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信息的傳播跳出人際傳播這一狹小的空間、領域時,傳播信息中所包含的倫理道德就越來越牽動社會的神經;網絡以其信息傳播的低門檻,信息傳遞的高速度以及信息種類的多樣性使得這一敏感問題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網絡 暴力信息 倫理
一、相關概念的定義
媒體中傳播的暴力信息即通常所說的媒體暴力(media violence),是指包括電影、電視、電子游戲、報刊等在內的媒體含有或刊登暴力內容,并對人們正常生活造成某種不良影響的暴力現象。①有學者把媒體暴力又細分為真實暴力與幻想中的暴力兩種形式。真實暴力是指媒體對城市騷亂、示威游行、政治暗殺事件、戰爭場面等等的報道,稱之為真實暴力。幻想中的暴力是指在一些娛樂性節目中存在的暴力場景,如在電視劇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鏡頭,一些兒童節目中出現的暴力游戲等。②
傳播倫理,就是傳播過程或傳播行為所涉及的道德關系,傳播道德是人類傳播行為的道德以及與傳播行為有關的道德,是人類傳播活動中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時所遵循的行為準則。③相對于整個社會系統來說,傳播的作用在于溝通和協調社會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和交往,整個社會的有序工作離不開有效的傳播。傳播倫理則為信息的傳播限定了一個相對合理的區域和范圍,它貫穿于傳播的整個過程,有助于調節背離社會規范的傳播行為,為社會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
網絡的出現真正實現了傳播的零距離,傳播的互動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增強,信息的傳遞過程中出現的“滾雪球”效應以幾何倍數放大社會道德倫理。規范傳統媒體的倫理道德在網絡傳播上出現了新的特征,網絡傳播倫理首先要解決的是網絡信息權利的使用如何合乎道德的問題,即人們在使用網絡工具進行信息交流時,具有什么信息權利和義務,應該怎樣選擇信息行為,以及如何確定信息交流關系中的行為規范及其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問題。④
二、網絡暴力對現實倫理的沖擊
網絡不是專門為信息的傳遞而生,卻將在信息傳遞方面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信息傳遞創造平臺的同時,也最大化的實現了自身的商業價值。任何媒介的運行都離不開商業市場,這使得媒體在傳遞信息的時候就更傾向于傳播受“市場”歡迎的一類,諸如傳播暴力、情色信息。這些無疑都會成為媒體炒作的噱頭,網絡媒體的獨特優勢更是為其營造氣勢創造了條件。媒體的地位決定媒體的責任,網絡媒體低門檻、信息傳播的高速度以及信息種類的多樣性為其“創造”了大量的的受眾,網絡媒體對于個人的社會化過程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影響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網絡傳播中所涉及的倫理道德問題也相對其他媒體而言更加的凸顯。
1、網絡暴力的現實化
網絡暴力的現實化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網絡傳播的暴力信息對社會現實暴力的誘發作用。一項關于媒體暴力的專門報告指出:對媒體暴力的短期接觸通過啟動現有的攻擊性腳本和認知來增加產生攻擊性思想的可能性;對媒體暴力的長期接觸會增加獲取以下內容的可能性:永久攻擊性腳本、關于社會行為的解釋圖式和社會行為支持攻擊性的看法。⑤二是指網絡暴力信息的傳播增強了受眾對社會暴力程度的認同感。美國著名的新聞學者李普曼在其《輿論學》中提出“擬態環境”,指出媒體營造的虛擬環境有現實化的傾向。過多的媒體暴力會使受眾在認識上出現偏差而導致“安全感”的降低,不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社會的穩定。
2、自我認識的模糊化
在個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社會成員的期望以及個人角色扮演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社會化的程度。個人的社會化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改變的過程,而在其初級階段,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則是模仿。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加布里埃爾·塔爾德在《模仿律》一書中指出,社會上一切事物不是發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現象,社會就是由互相模仿的個人組成的群體。模仿是一個自然人轉換成社會人的重要途徑。社會化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即能夠勝任多種社會角色的人。網絡世界充斥著大量的暴力信息,過多的接觸這些信息就會讓個體在模仿的方式上出現差錯,在角色認知和定位上出現模糊,錯誤的定性社會環境導致錯誤的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從而使自身越來越疏離主流的社會意識觀念。
3、道德衡量的低標準化
公眾對社會狀況的認知和評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媒介所呈現的信息。媒介信息在傳播時間上具有累積性,在傳播范圍上具有廣泛性,在傳播的內容上具有重復性,這些特性使得媒體在塑造社會道德觀念和社會價值判斷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媒體的商業性質,部分媒體只顧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為實現商業利益的最大化,它們提供的信息包含大量的暴力、色情內容。充斥在受眾“耳旁”的不健康內容使受眾長期處于一種“脫敏”狀況,對本該受到指責的信息反應麻木,甚至是漠然,不斷的降低社會道德衡量的標準。社會道德標準的降低必然增加社會不穩定的因素。社會學理論認為,人在接觸大量暴力、色情榜樣之后會儲存在記憶里,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過程,他們便會在某些時機模仿這些榜樣的行為,尤其是未成年人在遇到相同或類似情況時,一旦回憶起某些暴力行為或色情行為,就很容易模仿這些行為。
三、網絡傳播倫理危機的成因
1、網絡把關的滯后性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率先提出“把關人”理論,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里,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網絡媒體的“把關”相對傳統媒體來說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為暴力、色情信息的流通提供了便利。以“艷照門”為例,對其傳播的封鎖是在社會上已經產生了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之后,這明顯暴露了網絡“把關”的滯后性。
2、網絡傳播匿名性
網絡傳播主體的匿名性特征使得虛擬社會中傳播權力不再局限于現實社會中壟斷寡頭,而是分散到網絡各階層。權力的分散帶來傳播門檻的降低、傳播主體的多樣性、傳播內容的市場迎合趨勢,這些都為傳播監管制造了障礙。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約束在網絡社會中蕩然無存。在虛擬網絡中可以嘗試現實社會中所不敢嘗試的,這種心態誘使著人們在網絡中尋求種種刺激。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認為,世界是一個大舞臺,人們都玩世不恭地在劇場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從而戲劇化式地生存著,這種游戲的態度,無疑在網絡中體現得更為明顯。⑥虛擬的空間,匿名的身份,角色的扮演,這些因素的融合必然構成對現實社會倫理的巨大沖擊。
3、法制監管與道德規范的缺失
“無規矩不成方圓”。在現代社會,法制為社會成員的活動劃定了一定的區域范圍,任何個人或社會群體的活動必須遵照而行之,只有這樣,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才能得到保證。我國對如何規范現實社會中的公眾行為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法制體系,但對于網絡這一新生的事物的約束和規范來說,還存在較大的缺口,如未能明確傳受雙方的法律職責,對信息傳播的立法也不完善,責任主體的模糊不清等等。沒有明確的法律界限勢必帶來道德規范的社會作用減弱,其輔助法治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在降低網民社會責任意識的同時沖擊著網絡傳播的倫理道德。缺少法制的約束與道德的規范引發的不僅是虛擬網絡社會的不安,也會給現實社會的穩定蒙上一層陰影。
網絡空間需要倫理道德的規范,而現實的傳統倫理道德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卻失去效力這一矛盾正日益凸顯。在網絡社會中,由于個體“現實身份”的喪失和 “平等身份”的獲得,將不再受到原有社會規范的影響,因此,網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⑦
結語
傳播學相對于其他成熟的學科來說還處在深入研究的階段,傳播倫理研究作為整個傳播系統研究的一部分也在不斷完善。要解決大眾傳媒當前的道德困擾,就必須加速傳播倫理學理論的構建。克里夫德·克里斯蒂安曾指出,“傳播倫理常常遵循這樣的模式——最后退到以法律作為唯一可靠的指導。”這是傳播倫理的底線也是傳播倫理的困境,如何正確解決這一矛盾將關系到傳播倫理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①趙允芳,《解剖媒體暴力現象》, 《傳媒觀察》,2004(12):18-20
②陳憲奎:《美國市民社會研究》,中國社科院出版社,2004
③陳汝東:《傳播倫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④廖云,《文化視野下的網絡傳播》,《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⑤Anderson,C.A.,Berkowitz,L., Donnerstein,E.,Huesmann,L.R.,Johnson J.D.,Linz,D.,Malamuth,N.M., Wartella E.(2003).The influence of media violence on youth.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4,81-110
⑥茅亞萍,《淺析網絡的匿名傳播》,《新聞與傳播》,2004(2):47
⑦張永紅、黃希庭,《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原因與對策分析》,《四川心理科學》,2002(2):18
(作者:南昌大學傳播專業08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何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