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經濟時代,電視人物專題片中的人物已經不再是過去“高大全”的形象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物的真實記錄與記述。本文通過對電視人物專題片中人物精神特質的分析以及實際采訪中自身的體會感悟,發掘創新當下電視人物專題片創作過程中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方法和采訪技巧。
【關鍵詞】人物專題 創作 感召力 精神特質 人文關懷
電視人物專題片是多年來被各電視臺采用的一種宣傳報道形式,具有生動活潑、聲情并茂、富有感召力的特點。它在電視百花園中是一朵鮮艷奪目的花朵,倍受廣大觀眾的青睞。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傳統的新聞觀念中,人物特別是典型人物的報道,主要是起宣傳作用,因此,在記者的筆下誕生了一大批“高、大、全”的先進典型,觀眾也就此對人物留下了“太完美”印象,因此人物專題片也缺少了認知度和感染力。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所帶來的生活的巨大嬗變以及媒體自身的發展變化,觀眾越來越需要的是電視對客觀事實的真實報道,對人物專題片中人物的真實記錄。在這種背景下,電視人物專題片開始轉向“人物故事性”報道,著重以敘事為主,多以敘述人的經歷為主,然而我們忘了故事的主角是人,因此在人物報道中應離不開人物精神內涵顯現,精神特質的表達,在他(她)的故事中為什么會有“千錘百煉后的輝煌”,為什么會有“風雨過后的彩虹”,為什么會有“傳奇的人生經歷”,人物獨特的個性、思想、體驗和觀念,是他們對社會生活甚至于歷史變遷的全新感受和反應。可以肯定地說,對這些人物富有創造性的發現和表達,增加了新聞的深度和廣度,體現了媒體的獨家視角和風格。那么,如何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又怎樣在人物專題片中顯現人物的精神特質呢?
一、編導的創作意識中應考慮人物特質的表現形式
余秋雨說:“藝術發展的應有模式,永遠是披荊斬棘的拓荒,拓荒斧的閃閃鋒刃才是未來藝術世界的曝光。”每一位編導都應拿起“拓荒斧”亮起“閃閃鋒刃”,把創作意識視為自覺的追求,沒有了創作意識,也就失去了把握人物的原動力。因為創作意識的生成可以使創作者將自己獨特的個性、氣質、語匯和情感符號“物化”于作品之中,同時也將創作者自己主觀世界的審美情致、體驗以及自創的恰當得宜的美的形式構成。央視《人物》中播出的《蒙娜麗莎》,可以感受到創作意識為該片所帶來的魅力。對一位逝去百年的畫家畫出的人物進行人物專題報道,這對許多人來說是匪夷所思的事,也是非常難以創作的節目,然而這部片子播出后卻廣受歡迎,其原因就在于編導的創作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編導沒有按照常規的創作手法來直敘這位畫中的“人物”,而是通過現代人熱衷收藏畫像、旅游者熱衷扮演畫像、作家熱衷畫像傳記等等行為來立體再現這位“世紀美女”的深刻影響力和深遠的藝術價值,這些隱喻的描述表達出人物的精神特質,她的美打動了無數人,也打動了畫家。所以說編導在人物專題片的創作意識上要有對人物精神特質的體現。
二、在拍攝方法上突出人物的精神特質
電視人物專題片的創作必須有一個有效、科學的理念作為支撐,并按照它自身的規律和法則來運作生成。人物報道的寫法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話體,一種是敘述體,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應有對人物內心精神世界的解剖與探求,有了人物精神特質的表達才使得人物顯得豐滿與立體,也容易讓觀眾在觀看和欣賞時,其想象、情感、認識等各種心理能力被激發,開始不同的心理體驗的過程:或悲哀、或喜悅、或憤怒、或警覺、或者是感到崇高,或覺得渺小等等,最終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人物專題片傳遞出的人物形象。
馬賽爾·馬爾丹在其《電影語言》一書的第一章“電影畫面的基本特征”中,開宗明義地寫道:“畫面是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它是電影的原材料”,同樣,電視畫面也是電視語言的基本元素,在人物專題片創作中應用好畫面,通過畫面語言來表達人物精神特質,大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功效。畫面既然是其語言的基本元素,它首先必須具有涵義。構成電視畫面涵義的一方面是對象本身,另一方面是對對象的表現。而后者是觀眾最為感興趣的。
筆者在采訪安徽鐵畫工藝美術大師楊光輝時,突然發現他眼珠有個斑點,于是問及緣故,他突然情緒有了變化,淚光閃閃,說出鍛燒送人民大會堂鐵畫時被火星濺傷幾乎失明,當他顫巍巍的手擦拭眼淚說出無悔的時候,攝像機無聲地記錄下這段畫面,并全景般呈現給觀眾一位老藝人對鐵畫一輩子執著的情懷,畫面語言的沖擊更加突出了人物內心精神特質的表達。
三、真實還原人物的性格特征
翻開上世紀90年代前的人物報道,其內容和寫作格式強調所選人物的示范性,閱讀效果強調接受教化、觀念趨同。而今,由于社會多元化觀念與以往有了巨大差異,所以人物報道更多選擇了平視角度,客觀真實記錄人物的喜怒哀樂,成功者光環下不堪的經歷,優秀者榮耀背后獨特的個性,失敗者懊惱背后的親情,隨性藝術家的勤奮,冷峻警察的溫情,創業者的霸氣等等,這些都是在還原人物的本性。
回眸我們共同經歷的北京奧運會,在各媒體推出的人物專題報道中,對國內外體壇人物、奪冠明星的聚焦和追蹤自然是重頭戲。可多數媒體走的是程式化的路子,如圍繞人物敘述新聞事件、背景資料,突出人物的轟動效應等。與此相比較,以《南方周末》為代表的一些媒體可謂別具慧眼、自有品位。比如在兩屆奧運會上都未能走出陰影從而黯然神傷的中國射擊天才趙穎慧。成功與失敗的個人因素、社會影響,體育競技的冷與熱、光榮與殘酷,以及由這些折射出的“社會表情”,共同形成報道強烈的沖擊力,體現出人物報道中的人文關懷。
《新聞調查》編導長江在制作《逃亡日記》時,嘗試從人性的角度關注一個逃亡者,表現出貪污公款的逃亡者心靈的孤獨、緊張、痛苦:拿著一箱子錢卻感到思想貧乏,連個乞丐都不如,受盡了精神折磨;時時感到有人追捕,可能死亡……作品揭示了罪犯內心的驚恐、虛弱,啟示人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切莫走向犯罪的深淵。另一方面,罪犯作為一個人,“原來生活中已有的親情、友情以及人性中善的一面,不可能因為犯罪一下就抹得干干凈凈……如果人性還沒有泯滅,也可以延續人間一切美好的親情、友情。”
在對馬鞍山殘疾人特奧會冠軍周游的采訪中,筆者發現盡管他只有五六歲孩童的智商,卻有著較高的情商,24歲的他對愛情仍然那么向往,喜歡長辮子女孩子,甚至為了女孩失戀,暴瘦了十多斤,他害羞的眼神和聳肩的動作無不在表達一位殘疾人的正常情感,這就是周游的人物精神特質所在,一邊是歡快的周游,一邊是在他背后母親憂郁的眼神,這些都給了我們一種心靈上的震撼。所以在《周游》的人物專題片里,更多的是還原了周游的人物特性與人物的本能,表達出一種笑聲中有眼淚,眼淚中有笑聲的效果。
人物專題片是新聞報道中一道獨特的風景,一部優秀的人物專題片猶如一杯甘泉,酣暢淋漓,滋潤人心,在人物專題片創作過程中需要編導調動所有的能量和激情。然而,當我們在為人物故事“抖包袱,賣關子”的時候,能否在記述與記錄中真實再現人物精神特質,在編導的意識中多考慮一些人物精神特質的體現,讓人物更加豐滿圓潤,讓觀眾在看過人物故事后得到精神上的愉悅與共鳴,把一種無形感召力化為有形的收視率。■
參考文獻
①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上海文藝出版社,第297頁
②馬塞爾·馬爾丹:《電影語言》,中國電影出版社,第1頁
(作者單位:安徽電視臺社教海外中心)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