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發事件發生后,社會大眾最迫切需要的是從新聞媒體中迅速、及時、準確地了解事件的真相,以便他們能作出及時準確的判斷和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面對突發事件,用正確的輿論來引導公眾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為什么要進行突發事件輿論引導,如何引導,怎么才能完善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突發事件 新聞報道 輿論導向
如今,“當突發新聞發生時,我就在您身邊”,已不再是一句宣傳語,而成為了各家電視媒體實力的展示。近年來,重大突發事件日益頻繁發生,這對于省級電視媒體來說,也成為一種嚴峻的考驗。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不同于一般的新聞報道,其引起的社會輿論非常強大,如果引導失誤將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對于安徽電視臺《安徽新聞聯播》這樣的新聞名欄目,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如何快速、客觀、準確地進行報道,引導輿論,把握輿論導向,避免造成群眾恐慌,成為媒體近年來關注的問題。
一、為什么要對突發事件進行輿論引導
突發事件,是人們對出乎意料事件的總稱,也稱為突然發生的已經造成、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和重大社會影響的事件,包括自然災害、嚴重事故、恐怖主義行為、重大政治事件和重大經濟事件等。由于是在人們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的新聞事件,因此,具有不可預見性。
如2004年,阜陽“大頭娃娃”奶粉事件;2007年12月,繁昌縣陽沖鐵礦井下坍塌事故;2009年6月,鳳陽縣晶鑫礦業有限公司爆炸事故;今年6月,泗縣百名兒童血鉛中毒事件,這些突發事件發生后,破壞性強、牽扯面廣、關注度高、影響廣泛,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自然成為電視媒體重點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省級電視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及時快速報道是發揮社會功能的集中體現。其中,通過現場報道的方式對突發事件進行全方位的新聞報道,成為觀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突發事件的宣傳報道中,媒體就必須要更好的履行職責,認清做好突發事件新聞輿論引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不僅是維護社會穩定,妥善處置突發事件的必然要求,樹立和展示安徽良好形象的必然要求,更是使“壞事變好事”的重要舉措。通過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可以正面宣傳我們的方針政策,也是使“被動變主動”的重要舉措。
二、省級電視媒體在突發事件中所起的輿論導向作用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信息社會,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早已不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報紙、廣播、電視媒體,而是擴展到通過網絡貼子、博客、電話等各種現代信息通訊手段來獲取相關的信息,因此,突發事件呈現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傳播的特征,由此也造成被傳遞的信息真假混雜,良莠不齊,甚至給少數不良用心者提供了混淆視聽的機會,以至于謠言、小道消息漫天飛。電視新聞報道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相對于其他信息渠道而言,具有不可比擬的權威性、客觀性、公正性與及時性,所以,輿論導向作用更強大、更有效、更積極。
2007年12月11號晚上7點左右,繁昌縣陽沖鐵礦突然發生井下坍塌事故,坍塌的泥石堵住了安全出口,正在井下作業的7名礦工被困井下。事故發生后,筆者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此時,在鐵礦周邊已經聚集了很多礦工家屬,情緒非常激動。面對這一突發事件,筆者立即投入采訪,充分運用各種電視元素,通過現場報道、電話連線、制作圖表等形式,對整個礦難的救援過程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在8天時間里,共播出5篇稿件,特別是《繁昌鐵礦事故:成功救出6人搜救仍在進行》這篇稿件在全省媒體中第一個播發,讓觀眾及時了解了救援進展。通過對黨和政府采取積極措施搶險救援的報道,展示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生命及財產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在觀眾中引起熱烈反響,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導向作用,也得到了受困礦工家屬的信任和理解。
通過對這一突發事件的連續報道,筆者認為,好的新聞報道可以化解謠言、穩定人心,有效避免猜測和歪曲。新聞報道對各級政府處置突發事件具有輿論監督作用,通過及時、公正、公開地報道各級政府處突決策、處突行動、處突結果以及對事態發展的預判,能夠對政府的處突行為及時與否、是否卓有成效、政府相關人員工作得力與否、政府相關人員在處突事件中有無違規違紀行為等進行輿論監督,從而樹立起一個高效、為民的政府形象,避免群眾的誤解。另外,還可以促進社會穩定,從精神上引領在突發事件中迷失方向的受害群體,幫助他們積極度過難關。同時,媒體能夠放大政府強有力的救助聲音,把政府的行為、態度、要求等傳達到民眾當中,使群眾理解政府,同政府形成合力,共同積極應對突發事件。
三、在突發事件中正確合理引導輿論導向的舉措
突發事件發生后,身處事件當中的民眾需要幫助,社會各界需要及時知道事件的真實情況和突發事件處理的進展情況,需要了解突發事件的責任由誰承擔,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及時有效地處理突發事件。作為媒體,應站在政治的高度、民生的高度、社會責任的高度,在及時、客觀、公正的報道事實之外,把握好新聞報道的輿論導向,促進突發事件的妥善處理,并減少突發事件給社會發展帶來的后遺癥。
《安徽新聞聯播》欄目《群眾利益無小事》專欄開播以來,每天都會接到很多觀眾來電,反映的情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突發事件。2006年盛夏,望江縣楊灣鎮境內的華陽河上突發大面積死魚事件,漁民情緒很不穩定。筆者接到漁民的投訴后,立即趕到事發地進行采訪報道。在近40度的高溫下,在華陽河上工作了5個小時,通過對漁民和相關部門的大量采訪,得知死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華陽河河道水位低,夜間遭受暴雨襲擊,村民澆灌田地的農藥流入華陽河中,加上水體上下溫差過大,形成對流,造成水體溶氧低,導致魚類缺氧死亡。望江縣人民政府立即拿出20萬救助金幫助受災漁民渡過難關,并下發文件“華陽河水質已經不宜養殖”,要求華陽河沿河各漁業養殖戶必須清除設在華陽河中的網箱,異地轉養。回臺后,筆者立即播發了《華陽河:農藥成分污染水體 魚類大面積死亡》的報道,詳細介紹了死魚的原因,客觀公正地報道了這一事件,促使此次環境污染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漁民的情緒也得到了穩定,同時也樹立了當地政府面對突發事件的親民態度。
因此,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新聞媒體一定要第一時間到達現場,要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注重報道的科學性,要注意穩和準,把每一個細節、數字都盡可能摸清。有些一時難以核實的情節,寧可不報。有些稿件寧可晚些發,也要把事實核準,經得起檢驗。
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造成無錫市市民無法正常飲用自來水,這一事件引起了安徽省巢湖流域市民的緊張,很多當地觀眾給我們欄目打電話,懷疑巢湖水質有問題。筆者立即趕往巢湖,通過兩天時間到巢湖湖面、出水口和市民家中進行實地調查,并通過對巢湖市環保局和自來水公司水質檢測數據的分析,及時播發了《安徽巢湖水質未受藍藻影響》的報道,通過記者的鏡頭和對當地專家、市民的采訪以及詳實、準確的數據,向觀眾真實反映了巢湖的水質情況,消除了群眾的顧慮。
胡錦濤同志2008年6月在考察人民日報社時指出:“輿論導向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導向錯誤,誤黨誤國誤民。”重大突發事件往往具有分量重、影響大、情況復雜、敏感程度高、后果嚴重等特點,對其報道不客觀、公正,會引起社會諸多不良反應,影響社會穩定,更何況一些重大突發事件還具備相當的政治性。如果媒體沒有很好地對重大突發事件進行輿論的引導,錯誤的輿論可能形成巨大的“輿論螺旋”,并和謠言遙相呼應,從而混淆視聽,渙散人心,對社會的安定團結造成不利的影響。
總之,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都較強,媒體應牢記自己的職責與使命,及時、準確地報道突發事件,展現人文主義關懷精神,彰顯輿論導向力量,致力于服務黨與人民,提高媒體自身的公信力,以更好地發揮新聞導向作用。■
(作者單位:安徽電視臺新聞中心)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