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新聞記者》9年來評選出的共90篇具有代表性的假新聞進行量化分析,運用新聞傳播學與社會學相關理論,通過內容和話語分析,探討假新聞的變遷與特點,進而提出治理假新聞的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虛假新聞 信源 新聞價值
一、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于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實質是對傳播內容所含信息量及其變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義的詞句推斷出準確意義的過程。
話語分析: 所謂“話語”(discourse) 是人們說出來或寫出來的語言,話語分析是指對人們說(敘述) 什么,如何說(敘述) ,以及所說的話(敘述) 帶來的社會后果的研究。話語是在人與人的互動過程中呈現出現的,因此具有社會性。
二、統計與分析
在對2001年——2008年間《新聞記者》評選的十大假新聞進行量化分析和文本統計中,本文進行了比較,選取了媒體類別、網絡對假新聞傳播的影響、媒體類別、新聞內容、出錯路徑、媒體事后糾錯方式這幾個變量進行了統計分析,并選取了每年最具有代表性的兩篇假新聞進行文本話語分析,以此來探討八年來假新聞傳播的變化與特點。
(一)內容分析
1、媒體類型。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是現在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我們進行了量化統計,可以看到過去八年各媒體類型假新聞刊發率,并從數據中得出報紙仍然是刊發假新聞最多的媒體,僅次于報紙的是網絡,其次是雜志。而同時在2007年首次出現了電視假新聞,并且一經刊發就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首先,報刊雜志仍然是假新聞成長的搖籃。其原因在于,報刊是所有媒體中歷史最長、數量最多的,因此競爭最激烈。想要在媒介市場站穩腳跟就要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來奪取受眾的眼球。但為了獲得經濟競爭中的勝利,為了迎合大部分受眾的好奇心,將強調顯著性與趣味性作為新聞最大的價值,而忽略了新聞的本質是事實。
其次,網絡成為第二大假新聞刊發媒體,其原因有二:一是網絡媒體是新媒體新技術,不論是在傳播理論上還是媒介技術上都有著顛覆性的意義,使其成為假新聞發展的第二大溫床。二是互聯網新聞傳播技術的快捷性,這一技術只需要在“后臺”簡單的復制粘貼,就可以很快的將新聞發布出來。
2、網絡對假新聞傳播的影響。經過統計分析,除電視假新聞以外,所有假新聞均在刊發后100%的被網絡所轉載,以下數據統計的是2001年到2010年1月的“10大假新聞”中仍然還在網絡中能搜索到的。
根據上表有二點發現:一、網絡對假新聞的擴大化起著絕對性的作用,所有的假新聞都曾被不止一家網絡媒體所轉載。二、網絡在對假新聞的“回收”與糾錯能力上差強人意。從數據中可以看到假新聞絕大部分依然在網絡上肆意。雖然網絡刪除假新聞是最方便的,但是由于轉載方便,使得假新聞不斷被轉載,徹底刪除比較困難。
3、媒體類別。紙媒是刊發假新聞率最高的媒介,但報紙的分類比較復雜,而我們這里是想探討不同類型報紙的公信力問題,所以按辦報方針進行分類量化統計。
從統計中發現,都市類報紙刊發假新聞數量最多,其次是行業報,第三的是機關報,最后是全國性綜合報刊。所以,最具有公信力的報紙類別是全國性綜合報刊和機關報,因為全國性綜合報紙是全國發行,發行范圍之廣決定了其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而機關報作為黨的喉舌,所以相對要更規范。
4、新聞內容。從統計中發現,刊發假新聞最多的是社會新聞,隨后分別是時政新聞、娛樂新聞、體育新聞、國際新聞、文化新聞、經濟新聞、科技新聞,最后是圖片新聞。目前看來,時政新聞在假新聞傳播中排在第二位,但從發展趨勢來看,娛樂假新聞和體育假新聞所占比例會越來越高,這與整個社會娛樂化傾向越來越重有關。相對來說,經濟類假新聞較少,這和國家對這類新聞要求較嚴格,政策控制有關。同時從2006年起,開始出現了圖片假新聞。這是媒介處理技術進步,而引起的一種新的假新聞趨勢。
(二)文本話語分析
新聞文本是新聞傳達意義的載體,讀者是通過新聞文本來理解新聞意義,所以可以通過分析虛假新聞的文本話語,從而研究假新聞是如何闡釋與解讀“假事實”。本文通過分析假新聞文本中的標題、信息源、新聞價值和用詞來系統闡釋與解讀假新聞文本。
1、標題。我們在對過去八年的十大假新聞的統計中發現假新聞標題中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對數字的提煉與利用。近年來的假新聞想要通過數字讓讀者來相信其所謂的“真實性”與“精確性”。但假新聞所給出的數據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打破牛津800年校史,一年伙食費8.35元等等。
其次,措辭的主觀性過強,違背受眾的普遍認知。假新聞中最大的特點就是獵奇性強,而在標題的制作中,在措辭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千年木乃伊懷孕、紙箱餡包子則違背了受眾的普遍認知,容易混淆受眾的認知與行為。
2、信息源。信息源是信息產生與發布之處,是新聞產生的根源,而本文在這里統計的假新聞的信息源是對新聞文本里所提到的信息源進行統計與分析。我們發現,有40%的假新聞在文本中交代了新聞的來源,60%的假新聞則沒有明確的交代。同時,進一步對交代的信源也進行了分類。
在分類中發現,聲稱新聞來源于官方信源的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媒體,最后是根據當事人口述。所以當今的假新聞逐漸具有“真新聞”的某些顯性的特性——信息源的權威性。這無疑會加大讀者對這一則新聞的信任程度,但仔細推敲發現,這些在文本中出現的權威信息源含有某種程度的模糊性,比如,某官兵的“某”的隱含性,根據舉報線索這個“線索”的多種聯想性等等,而假新聞制造者就是利用這種模糊性來混淆受眾的視聽,從而達到分散受眾質疑心理的作用。
3、新聞價值的選擇。托伊恩.A.梵.迪克在《作為話語的新聞》中所說“新聞價值通過媒體反映了社會話語再制作中的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價值觀?!雹邸T谶@里將新聞價值分為:反常性、一致性和娛樂性。從分析中發現,假新聞的主要價值選擇是反常性與娛樂性,假新聞之所以選擇具有反常性與娛樂性來進行造假是與目前大的媒介環境有關,他們在選擇所要報道的新聞時,必定是以社會價值傾向作為選擇新聞的導向,對趣味與娛樂的追求是受眾不懈的追求,因此假新聞就會更多的產生在這些具有反常性與娛樂性的“軟新聞”之上。
4、用詞分析。我們發現虛假新聞在用詞上喜歡強調其所謂的真實性,對交代信源的利用。例如“據…報道/透露”“……(權威)稱”,這之間出現的名稱要么是一個都不熟悉的名字,要么是某家媒體消息,這樣一種寫作方式可以給讀者一種看似有出處的證據,但經不起仔細的追問與推敲。這種看似沒有漏洞的新聞文本中所蘊含的模糊性,更能將讀者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引導出來。
三、結論與建議
假新聞伴隨著新聞業的產生而產生,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形態、經濟形態、受眾接受方式與心理的不斷改變,也發生著某種變化與變遷。本文通過以上的量化統計與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一)傳媒市場化的今天,新聞的商品屬性已經大于其文化屬性,這是當今假新聞不斷泛濫的重要原因。現在從“內容為王”走向“效益為王”的追求,從過去對新聞真實性的要求轉向對新聞顯著性的注意。因此,現在的新聞為了博取更多的受眾,獲得更大的效益,開始打起了新聞的擦邊球,玩弄文字游戲,造成了假新聞的頻發。所以,新聞從業人員要遵守職業道德,搶新聞爭影響力的同時,也不能忘記真實才是媒體獲得長遠發展的根本。
(二)網絡成為假新聞肆虐的溫床。網絡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傳播方式,顛覆了部分傳播理論,比如說“把關人”觀念在網絡的變異與弱化,其交互性和新聞發布的平等性顯示了其隨意性。目前大部分網站并沒有采訪權,復制與粘貼成為網絡新聞編輯的主要工作,很多網絡編輯只注重點擊率,而忽視了真實才是新聞的生命,造成假新聞在網絡中肆虐的蔓延與擴大。
(三)假新聞越來越具有真新聞的特質。在對假新聞的文本分析中發現,大部分的假新聞越來越具有真新聞的許多特征,新聞記者將真新聞中反映新聞真實的技巧用于假新聞中,對時間、數字、權威機構的運用以及在措辭上的客觀性表達,讓受眾逐漸開始真假難辨。
當今假新聞的發展與變遷是與社會變化與變遷的一種抗衡,針對這樣的現狀與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措施:
(一)不能否認在這個媒體面臨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媒體的影響力與經濟效益是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保證,但為了獲得更多的受眾來迎合受眾,從而制造具有某種趣味性卻會誤導受眾社會價值觀的假新聞等同于“殺雞取卵”。在這個轉型期,媒體考慮的應該是如何提高這一媒體品牌的公信力,杜絕假新聞的短視效應。
(二)提高網絡編輯的“把關人”意識。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在網絡環境中,像傳統媒體一樣的把關機制不復存在,雖然網絡編輯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充當把關人的角色,但強互動性造成了網絡編輯淡化編輯職業道德意識,為了迎合網民而不負責任的轉載沒有仔細辨別的新聞,造成新聞質量良莠不齊,虛假新聞肆意泛濫,所以加強網絡編輯的職業素養與意識,正確引到輿論,才能防治假新聞在網絡中的擴大化發展。■
參考文獻
①托伊恩.A·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華夏出版社,2003年
②何成明,《豈能假權威機構之名制造假新聞》,《新聞戰線》,2008(1)
③賀建平,《新聞文本的多義性解讀》,《當代傳播》,2004(2)
④陳涵、羅夢,《“擬態環境”視野中的假新聞》,《青年記者》,2008(4)
⑤蓋伊·塔奇曼:《做新聞》,華夏出版社,2008
(作者: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08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 實習編輯:張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