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發性事件的頻繁發生是當今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征,信息全球化使得這些事件造成的影響遠遠大于歷史上任何一次事件,并容易造成大范圍的恐慌。面對這種情況,政府部門應該采取何種措施,才能將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事件便對政府提出了這樣一個嚴肅的課題。
【關鍵詞】甲型H1N1流感 突發事件 網絡流言
2009年3月至4月,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有千人感染豬流感,造成60多人死亡。2009年4月,美國加利福尼亞疾病控制中心(CDC)確定來自南加利福尼亞相鄰兩縣的兩名兒童所患的發燒、呼吸道疾病是由一種豬流感A型(H1N1)病毒引起。鑒于人感染豬流感病例在各地持續增加,世界衛生組織于2009年4月29日晚在日內瓦召開緊急會議后宣布,將全球流感大流行警告級別從四級提升至五級。由此,甲型H1N1流感開始受到全世界廣泛的關注。各國就這種流行性疾病開始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防治。
與此同時,各種有關甲型H1N1流感的網絡流言也隨之充斥公眾的視野,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的正常秩序與人民的日常生活。下面是兩個有關甲型流感的網絡流言:
“甲流預防疫苗需提取雞蛋中的某種成分,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雞蛋,所以近期雞蛋價格將會呈顯著提高的趨勢。”這是在甲流流行期間某個網站上的一篇帖子,導致大量民眾囤積雞蛋,以防其價格上漲。
“大蒜和干辣椒有防止甲型流感的功效”,這也是在甲型流感盛行之際社會上流行的說法。于是,中國大蒜之鄉——山東省金鄉縣的大蒜銷售價格較去年相比翻了三四十倍,干辣椒也是一夜之間身價暴漲。其他如金銀花等商品同樣在這個時段體現出價格上漲趨勢。①
一、網絡流言的特點
1、網絡流言一般與社會當前的熱點事件或者公眾最為關心的事件緊密相關。以上這幾種流言都是與當前人民最關注的甲型流感緊密相關,從而在人們的信息選擇過程中有顯著的影響,即此類信息的地位和影響遠遠超過其他類別的信息。如果沒有相關部門的指導或組織議程,人們便很容易憑借自己的見聞來設置議程,這樣就很有可能引起一定范圍內的恐慌情緒蔓延。
2、網絡流言具有較強的欺騙性。當今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網絡世界日新月異,任何信息,不論是真是假,只要通過網絡高速、廣泛的傳播開來,信息的真偽性就很難識別。因為大眾的潛意識中,流行的說法總是可信的,但網絡流言卻恰好擁有這一特點。有些精心策劃的流言往往是存在于一個看似正確的外衣之下,這就更為其增添了迷惑大眾的砝碼。
3、網絡流言的傳播速度與范圍驚人。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媒介傳播信息的速度與范圍被無限制地擴大了,這也是媒介管理猝不及防,導致網絡虛假信息層出不窮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個虛假信息被發布到網絡上,只需要很短的時間,使用網絡的受眾便可以接受到,并分別以接受者為傳播個體,以更多的渠道向外傳播,而且在二次、三次或多次傳播中,很難保證原有信息的完整性與可靠性。傳播速度一旦變快,輿論管理的難度就開始變大,而傳播范圍一旦變廣,虛假信息的反面效果就會變得更明顯,對國家與社會的危害也就越大。
4、網絡流言傳播方式具有多樣性。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網絡傳播并不是單一形式的,而是通過各種具體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例如聊天室,博客,BBS,MMS等,從而為虛假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多種可能的渠道,這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擴大了傳播范圍,這相比于傳統媒介單一的以電視、廣播、報紙為載體進行的傳播活動,無疑更接近受眾,更能達到傳播效果。
二、網絡流言泛濫的原因
1、網絡作為新興的傳播形式,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網絡的高度開放性,這使得傳統傳播活動中處于被動地位的受眾擁有了許多原先無法享有的權力。比如說發布消息的權力,他們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網絡的各種具體傳播形式向大眾進行傳播,也可以較為自由地接收他人傳遞的信息,并對其進行判斷或評論,有時候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是否將此消息進一步傳播。人們因為這些權力的賦予而對網絡傳播這種新型傳播方式大為推崇,但同時,這也為虛假信息的傳播創造了一定的客觀條件。因為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發布自己想要發布的信息,在一定時間或范圍之內,很容易對許多并不十分知情的網絡用戶形成影響,而他們又很可能在無意中成為謠言的傳播者。
2、缺少網絡傳播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網絡是信息社會的產物,它的迅速發展超出了我們的預料,而相應的法律法規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出臺,因為制定一項法律法規需要經過許多環節的調查以及相關部門的授權。所以說,在缺少一部系統新聞法的同時,制定網絡信息傳播需要的法律法規已是迫在眉睫,缺少了這些相關制度,使得網絡原先具有的開放性顯得更加明顯和無序。
3、把關人控制技術的消解。傳統媒介的傳播蘊含著這樣的權力結構:把關人在傳播中處于決定媒介內容的支配地位,傳統媒介基本上是以“無回應的言語”實施著以傳播者為主體的“中心——邊緣”的傳播結構模式。而在網絡傳播條件下,互動方式取代了傳統媒介的播報方式,把關人這個角色已經被網絡這個機械性的角色所取代,電腦的個人化不斷沖擊著傳統媒介的結構,使得原結構造成的信息壟斷被打破。
4、傳統傳播主體的解體。這也是傳統媒體與網絡信息傳播的一個根本區別。由于傳統把關人的權力瓦解,無數新的傳播主體隨之浮出水面,較之前者,這可以說是由真實走向虛擬,由確定走向不確定,由集中走向分散的過程。它的分散、多元、矛盾的主體帶來了網絡傳播自由、多元以及開放的趨勢,從而排斥了傳統媒體單質化的負面效果,使得網絡傳播呈現無政府狀態及個人主義色彩。網絡主體的身份分解成個人,顯示出個人對傳統政治和階級身份認同的淡漠,造成了政治生活的個人化和分散化。虛擬中的網絡主體,失去了現實中的相互關系以及等級界限,也消除了專家和權威等傳統媒介中的權威信源對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的主導權。
5、傳統社會意識形態受到巨大沖擊。當前網絡盛行的農場游戲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這類游戲為什么受大受歡迎,風靡網絡,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以“偷”求發展的游戲規則受到了大眾的認可與贊同,這是與傳統的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也可以理解為大眾在網絡世界中極力尋求脫離傳統社會意識形態的表現,這是我們必須加以重視的,應該把現實與虛擬世界劃分開來。
三、如何應對網絡流言
1、無論是何種傳播方式,都直接為政府所管制,這就決定了政府在應對網絡流言中的重要地位。因為流言是由于大眾在受到突如其來外部沖擊,缺乏相關權威信息和依據下,根據自己狹窄的接觸面及認識能力或認同其他小范圍內得到一致認可的信源所得出的結論。這種條件下,由于大眾缺乏相應的判斷力,導致流言的泛濫,同時,由于網絡具有傳統媒體無法具有的傳播速度與范圍,所以它便成為流言聚集地的首選。政府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有思想上的認識。
首先,必要的危機預警機制與危機傳播預案是應對危機事件的前提。主要目的是為今后可能發生的危機事件或相關流言提供一個思想上的指南,避免事件發生后政府反應遲鈍,在危機事件還處在潛伏期的時候就予以充分的準備。并在危機事件爆發之初便迅速的進行信息處理,向大眾傳播政府的權威思想,從而在一開始就掌握主動,控制社會主流思想,將流言扼殺在搖籃之中。
其次,正確處理與網絡媒體的關系。網絡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其便捷性,內容豐富性等因素得到了大眾的青睞,更重要的是網絡能夠提供給大眾一種在其他媒介上得不到的自由性,使得大眾的個人主動趨向更加強烈。同時這也是網絡流言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面對這個問題,一方面要加強網絡監管力度,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或是在一段時間內加大打擊網絡違法事件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網絡上以文字,視頻等方式宣揚政府對危機事件的看法,提供各種應對措施,配合傳統媒體的報道,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同時,要敢于面對大眾在網絡上提出的一些負面問題,并給予正確處理。
2、作為社會瞭望者的新聞媒體,其引導輿論、監督輿論的作用定然不可小覷,對于重大事件中的新聞輿論監督,更是新聞報道所不能懈怠的工作。面對不斷升級的甲型流感事件,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定規模的網絡流言,媒體既要把當前的流感具體發展情況向大眾宣傳,同時也不能超出了政府要求的報道底限和相關法律法規;既要遵守相關政策,又不能因此畏首畏尾,失去了報道有關流感事件的最佳時機,以致于失去了報道的主動權。
3、大眾的文化素質有待于提高。信息的選擇與接收與否,在根本上受到大眾既有的政治、文化心理因素的影響。流言一旦在大多數人中流傳開來,即便是文化素質較高的受眾也無法擺脫“沉默的螺旋”因素的影響,放棄自己原有正確的觀點轉而投向錯誤一方,或者是保持沉默。這對于正確信息的傳播,是極為不利的。
結語
流言,是一種無法避免的且與相關事實相去甚遠的傳播方式與內容,尤其是在現代網絡環境條件下信息流通的低限制性以及迅捷性,更使受眾對于流言的判別產生了極大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維護大眾安定生活的政府,要及時地以自己的威望向公眾提供權威事實,并通過新聞媒介,進一步進行宣傳,以相關的事實,準確的判斷,使公眾在流言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而將流言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這才是政府與媒介在面對網絡流言時的職責所在。但必須看到,相對于幾年前的“非典”事件,政府部門正在逐步實現突發事件信息公布的及時化、透明化以及民主化,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出臺更是預示著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步入法制建設的發展階段。應對突發事件引起的網絡流言,對于逐步實現政治文明以及大眾知情權的維護,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①《那些關于甲流的流言》,騰訊網,2009.12.14 ,http://news.qq.com/a/20091222/001762.htm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8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 實習編輯 何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