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受眾認為方言電視欄目劇是低俗節目的代名詞,成為這一類欄目發展的瓶頸。怎樣才能脫掉低俗的帽子,承擔起應有的媒體責任,獲得好的收視率?本文通過對湖北經視《經視故事會》的個案研究,分析方言電視欄目劇怎樣才能突破現實的瓶頸,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關鍵詞】方言電視欄目劇 《經視故事會》 媒體責任
“方言電視欄目劇”,是以固定的時間和時段以欄目形式,大量使用方言演繹,以電視為主要媒介傳播的劇集。例如湖北經視的《經視故事會》,重慶的《霧都夜話》等。
方言電視欄目劇是一種通俗文化產品,沒有深度,易被復制,甚至可以批量生產,符合市場規律。但很多方言電視欄目劇偏離了原來的預期和軌道,流于低俗。然而“低俗”并不是方言電視欄目劇的代名詞,它更應該擺脫“低俗”的噩夢,作進一步改進。
湖北經視已經開辦了5年的《經視故事會》,其節目形態穩中求變,比較成功,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分析這個個案,并聯系其他一些成功的案例,以期對這一類欄目的發展提供一些啟示和建議。
一、豐富欄目劇的內容
1、本土化的特色最重要
有人認為,方言欄目劇的內容很有限,無非就是婆媳關系,夫妻關系,鄰里關系。其中最多的就是婚外情之類,這樣的內容多了,會讓節目流于低俗化。《經視故事會》就存在這個問題。
從2009年11月到2010年4月半年來,《經視故事會》涉及這類題材的比重平均到每個月能占到20%,比例還是很大的。(見圖表1)
《經視故事會》大多數的劇集體現不出武漢的特色。在這方面,東莞電視臺的《家園》可以提供一些借鑒。東莞是一個打工城市,外來務工人員很多,是當地文化和外來文化相融合的城市,所以《家園》的受眾是很特別的群體。正如節目的主題曲中唱的“他說廣東話,我說普通話,鄉音難改,但要適應這個新的家”,《家園》中講述的很多是職場故事,打工者的故事。如《返鄉記》講述的是打工仔過年準備回鄉,在車站錢被偷走,但仍不放棄,繼續想辦法賺足錢回家過年過程中的一段故事;《叉燒愛情》講述的是一名其貌不揚的餐館的叉燒師傅與一位漂亮的女白領的愛情故事。這些內容很都很有地方特色。
2、聯系社會熱點話題
《經視故事會》的劇集經常是與現實緊密聯系的。比如2009年11月20日的《寂寞的保姆》反映的是當代大量民工面臨著兩地分居非正常的家庭生活模式,導致夫妻生活難的問題。2009年12月25日的《都是偷菜惹的禍》反映了當下開心網偷菜風盛行的現象,通過故事告誡大家娛樂要適可而止,不要讓娛樂變成了負擔。2010年3月27日的《整成趙薇》,也反映了現在一些青少年的愛做明星夢的現象。
3、不能靠獵奇來吸引觀眾的眼球
《經視故事會》的劇集的內容多是一種都市情感劇。其中很多故事帶有很強的離奇性。例如2009年8月28日的《兇宅迷案》,講的是一對新人本來準備買來做結婚的新房卻原來是發生過兇殺碎尸案的,隨即買家和賣家就發生了一起房屋糾紛。2009年10月2日的《外公和奶奶要結婚》,一看標題就是一場倫理的鬧劇。2010年2月13日的《轉讓丈夫》,小曼出軌,為了離婚時得到丈夫財產,設計自己得了癌癥,將自己的丈夫轉讓給好友。這些內容都只是以其新奇性來吸引觀眾的眼球。這些故事變現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非日常性”,①表面上是關注了社會上的弱者,其實只是把注意力放到了小部分的人群上,以滿足人們的獵奇、窺視的心理。就如最近也很火熱的《王剛講故事》、《傳奇故事》等故事類節目,過分尋找邊緣化的題材,雖然一時能吸引觀眾的眼球,但當觀眾了解了這類節目只是一味設置懸念的套路化模式時,就會遠離這種節目。
二、塑造健康的媒體形象
1、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內涵
城市品牌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內涵,在節目中加入歷史文化元素,不僅能夠增加節目的文化內涵,提升節目的品味,還能讓節目有自己的特點。同時做好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的形象也是當地媒體的一個責任,這樣能增加市民的主人翁意識,對當地的文化有更高的認同感。美好的故事能夠加深人們對城市的美好印象。電視劇《一米陽光》拍出了麗江的溫暖、細膩和柔美,山西電視劇中深沉有文化內涵的《喬家大院》,都給人印象深刻,也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雖然欄目劇不能做得像電視劇那樣精致,但也可以盡量選擇城市中那些優美的景觀。如武漢自然的江灘風光、磨山風景和繁華的漢口步行街場景都可以當作劇集的拍攝地,幾乎不需要增加拍攝的成本,畫面也能夠美化。
2、盡量突出和明確節目的定位
對傳播者來說,受眾的身份是具有隱匿性的,它是一個龐大的分布廣泛的群體,即使是通過細致的受眾調查也是不完整的,基本上只是對受眾總體特征的一個描述,而不能揭示每個觀眾的個性特征。媒體只能從宏觀上來把握。②根據丹·拉瑟的“后院籬笆理論”,主婦們的關注就是媒體的關注。③雖然丹·拉瑟說的是新聞,但《經視故事會》中的家長里短正是主婦們愛看的。例如河北電視臺的《青春魔方》、北京電視臺青少年頻道3月推出的《青春那些事》在節目名稱上就突出了其定位。
3、避免真假難辨,承擔社會責任
《霧都夜話》等一些欄目劇是以真實的新聞事件來標榜自己的。而《經視故事會》沒有清楚地說明播出的故事到底是真人真事還是編纂出來的,其真實的情況應該是真假參半的。特別是《曉娜手記》,模糊了真實和虛構之間的界限。內行的觀眾可以從拍攝效果清楚地辨明,觀眾所看到的其實是演出來的。偷拍的畫面不可能永遠那么穩定,被拍攝人也不可能永遠都看不出來自己被偷拍了。經常看節目的人還會發現里面有很多參與過演出的演員,《職業討債》里面的貴姐是《家政服務》里的張穎, 《私房鬼影》里的楊磊成了《致命網癮》的李威。但是沒有專業知識和辨別能力的人卻很容易信以為真。僅從貼吧的言論中就可看出,有人完全將《曉娜手記》中的曉娜看作是社會的執法者,是揭露社會黑暗面的天使,稱其為“福爾摩斯”。而當這些觀眾知道實際情況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反感情緒。盡管如此,《曉娜手記》在很多期節目中還是反映了社會的陰暗面的,例如2009年11月14日《黑出租車內幕》反映了武漢火車站黑出租車非法運營的惡果,運管處解決這一問題的難處。2010年的新春特輯中《真假雞蛋》、《奶茶有毒》揭露了現實的食品安全問題等,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社會輿論監督的責任。
另外,向觀眾說明節目的制作方式也是一種責任。以一種欺騙的方式來吸引觀眾贏得收視,觀眾所接受的就是“曖昧”的真實。曉娜并不是記者,只是一個主持人兼演員的身份;方言欄目劇更不是新聞,只是反映社會部分現實的電視劇。不是說這種樣式的節目不能存在,而是應堂堂正正地存在。現代人是把大眾傳播媒介所構成的事件當作環境而生活著的。④如果媒介傳播的事件毫無真實可言,就太可怕了。■
參考文獻
①于德山:《當代媒介文化》,新華出版社,2005:24
②張曉鋒:《解構電視——電視傳播學新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167
③陳正榮:《中國城市電視臺發展報告》,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99
④[日]藤竹曉:《電視社會學》,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42頁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廣播電視新聞系)
責編:周蕾 實習編輯:何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