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覺新聞”這一專欄充分體現了《楚天都市報》在新聞選擇上以及版面設置上的“市民性”,同時該欄目注重報道的平衡性,善于利用現場圖片讓新聞增值。
【關鍵詞】都市報 視覺新聞 新聞圖片 本土化 平衡報道
《楚天都市報》作為這樣一份都市報,其傳播內容具有市民性、消遣性、實用性,傳播理念以市民為本、以讀者為本,所報道的內容充滿人文關懷。信息時代,視覺新聞是報紙吸引讀者眼球的一大“法寶”,圖片對于報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北京青年報》2000年11月3日“讀者特刊”上刊登的改版總體設計方案中,第一點就強調了要“強化新聞紙的視覺化因素,回應讀圖時代視覺性需求,滿足和培養讀者的視覺文化”。本文選取的“視覺新聞”這一專欄充分體現了《楚天都市報》在新聞選擇上以及版面設置上的“市民性”。
一、題材選擇
(一)本土化:凸顯新聞價值的接近性
《楚天都市報》“視覺新聞”專欄2009年12月31期的122篇報道,題材全部取自于本地新聞。本土化取材是由《楚天都市報》的受眾定位與發行區域所決定的。面向本省讀者的報紙為了吸引讀者,必然會多加注意新聞價值中的接近性。其中,依據地理上的接近來選取報道題材是最基礎也最具影響力的?!白x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周圍發生的事情,因為本地發生的事情與他們生活有更直接的關系。在報紙發行范圍內發生的事情,要比外地發生的、性質相似的事情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雹龠@也是該報標題及內容多采用本土化、口語化的方言、俗語的原因。如12月9日D47版“視覺新聞”專欄中的《歹徒抖狠 “還要來”》中的“抖狠”就是典型的武漢方言,這樣的措辭能夠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頓生親切感。
(二)市井化:給新聞增添生活氣息
市井化的題材包含實用性和生活化兩個方面。實用性是選擇刊登對市民有用的實用性信息;生活化就是報道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對于那些不是市民生活中發生的,但是以市民為主體的新聞,力求從與市民相關、相近的角度來表現,盡顯平民性。
(三)全息化:解決“眾口難調”問題
該專欄報道的題材涉及市民所關心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在報道時選取不同視角的圖片,進行立體直觀的報道,不給觀眾留下遺憾。
同時,題材選擇兼顧趣味化、通俗性。選取奇事趣聞的圖片新聞以及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生活情趣的消息,往往能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②比如12月7日C40版《廢壺廢瓶成兩米高“機器人”》這則圖片新聞,以中心為一尊2米多高銅色“機器人”的近景圖片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文字報道中解釋了該“機器人”的制作工藝,頗具趣味性。
此外,該專欄的報道常把“發生什么事”作為寫作的切入點,并采用敘事性標題,輔以圖片的視覺沖擊,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現場性:突發性報道發揮圖片優勢
新聞學著作《新聞學》把新聞的題材分為“意內與意外二種”:對運動會、紀念會等報社可事前預知的事件的報道為意內新聞,而遇險、火警、水災等忽然發生之事則屬于意外新聞。③按照這種標準分類,《楚》“視覺新聞”中的意內新聞有47篇,占全部報道的38.5%;意外新聞有75篇,占全部報道的61.5%。
有關圖片新聞的題材劃分,比較權威的當屬著名的“荷賽”獎的劃分。該賽事評獎把圖片新聞分為突發性現場新聞、特寫新聞、新聞人物、日常生活、快樂事件、體育運動、藝術與科學以及自然八大類。④按照上述劃分標準,《楚》的“視覺新聞”專欄中的突發性現場新聞有57篇,其他65篇則分布在新聞人物、日常生活和自然三個題材上。
可見,“視覺新聞”在題材選擇上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意外事件、突發情況是其核心的選題。這種選題傾向正是利用圖片比文字更直觀,現場感強的優勢。另外,這些突發事件現場往往有人的活動,這無疑給圖片增添了運動感。現場感、運動感,加上鮮活的色彩,帶來視覺沖擊力。
二、圖片選擇
新聞圖片直接把新聞現場呈現在受眾面前,具有直觀性和“保真”效果,使受眾理解、接收信息更為容易、迅速,而比較復雜的事件可憑多幅圖片進行全方位的立體表達。
(一)以人為主
據統計,《楚天都市報》2009年12月的31期“視覺新聞”專欄中,共有161幅圖,選取的圖片多以人為關注點,充滿人情味。
(二)具有動感
多選取有動感的圖片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在12月28日A13版“視覺新聞”中,左上角以大幅照片作為當日的頭條圖片新聞——《百人“枕頭大戰”》。記者以俯拍的方式記錄眾多年輕人歡笑著用枕頭拍打彼此的瞬間,極具動感,能夠短時間內迅速抓住讀者并吸引其閱讀下去。
又如12月13日B32版的《滾滾車流中貼廣告》這則圖片新聞,兩名工人在距離滾滾車流三米不到的位置張貼廣告。圖中,攝影記者巧妙地把高速行進的車流與旁邊的工人進行對比,產生強烈的反差,讓讀者不禁為工人捏一把冷汗。
(三)注重頭條
1、在“視覺新聞”專欄中,頭條新聞的功能是體現該版面的特色,突出熱點,吸引讀者。在頭條新聞的選擇上,并不拘泥于正面報道。
2、在圖片的選擇上,該專欄傾向于選取以人為主體并且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圖片作為頭條新聞圖片。頭條新聞報道中亦常發多幅照片,利用遠景、中景、近景、特寫等不同景別表現同一事物,增強頭條的效果。
如12月29日D48版“視覺新聞”專欄有三篇報道,分別是《303潛艇敞“肚皮”》《人面蘭花相映紅》和《樓盤封金頂鞭炮冒濃煙》。當天的頭條《303潛艇敞“肚皮”》,配有兩幅圖片。選取一名潛艇官兵在艇內介紹的中景圖片作為大圖,安排潛艇全貌的小圖片輔之,更富有人情味,使平時市民難以接觸的場景躍然紙上。
3、頭條新聞的圖片常置于該版上方正中、左上角、左側,這一安排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視覺效果佳。
如12月14日C40版《生鮮超市三月內三遭打砸》這一報道,選取了三張圖片排版于左上方。鏡頭代替讀者的眼睛從超市被打破的玻璃向外延展,看見殘損的超市及蕭條的街景。同時,以兩幅犯罪嫌疑人的監控錄像截圖穿插其中,具有較強的表現力。
三、平衡報道
所謂平衡報道,在宏觀層面上,是指一家媒體在一定時期內的報道,對不同地區、不同是非判斷、不同價值取向、不同性質的選題做出較為均衡的整體部署,如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的平衡;在微觀層面上,是指某一具體的報道如果涉及雙方或者多方,應該全面報道各方的情況,體現出意見的差異性,即達到一則報道內部的事實平衡和意見平衡。
“視覺新聞”專欄比較好地處理了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的平衡問題。其中,正面報道總計54篇,占全部報道的44%,負面報道總計68篇,占全部報道的56%;同時,在總共31篇頭條新聞中,正面報道占15篇,負面報道則為16篇。根據西方新聞界的觀點,負面選題的圖片新聞在視覺上更具有沖擊力,更能吸引眼球?;谏鲜鲈颍耙曈X新聞”欄目中的負面新聞只是略多于正面報道。
四、不足之處
為了吸引讀者,編輯常選用各種方式制作醒目的標題,但容易造成圖文不符的現象,弱化了視覺新聞的優勢或者是喪失了圖片的表現力。
如12月6日B32版“視覺新聞”專欄中有這樣一則報道,題目是《公汽突冒濃煙 交警飛身救險》。此標題乍一看很吸引人,可能會以為交警的勇猛被拍攝了下來,可再仔細看圖會發現,其實就是交警站在一輛空公交車旁詢問司機,題文不符?!?/p>
參考文獻
①李良榮:《新聞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0頁
②李良榮:《新聞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1頁
③《新聞文存》,中國新聞出版社,1987年,第306-307頁
④王春泉:《現代新聞寫作:框架與修辭》,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4頁
(作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09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