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弒童案給社會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對弒童案的報道,放映了一些媒體在新聞倫理自律上的缺失。避免類似現象,媒體既要加強把關意識,更要重視新聞報道中的倫理問題。
【關鍵詞】弒童案 示范效應 新聞倫理
巴爾的摩大學犯罪學家杰弗里·羅斯認為:“當下發生的事情具有暗示的力量。對于有某種挫折感或者是想要算什么賬的人來說,當他們聽說別的地方發生了什么事,這會讓他們變得大膽。”“犯罪模仿”理論也揭示了特定犯罪手段和行為因被其他潛在犯罪分子所知悉而會被效仿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犯罪行為都必然會引發“犯罪模仿”,只是從連環殺童案的發生來看,基本可以斷定,南平案的犯罪手段正被模仿和擴散。①相比較其他的犯罪行為,襲擊手無寸鐵的兒童是成功率高,也是容易被效仿的犯罪行為。媒體對弒童案不加約束地進行大篇幅報道,無形中放大了事件的影響力,并為試圖行兇者提供了一個可供選擇的犯罪手法。弒童案關系到孩子們的安全,關系到全社會的安全感,媒體有義務保證公眾的知情權,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媒體的報道應該受新聞倫理約束。如何在保證公民的知情權的同時也使新聞宣傳取得正面效應,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筆者認為,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必須把好兩道關。首先是“新聞選擇關”。新聞從業者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態,保持冷靜和理性,在選擇新聞素材時要保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奧爾多利·奧波德曾說:“人們的一切社會行為應該有利于生態環境的穩定”。“大眾傳媒當中的暴力引發了社會當中的暴力。…安德森的調查結果顯示,約77%的研究證明了媒體暴力確實引發了現實生活中的暴力,時至今日,這一結論仍然是成立的。”②
媒體對一些極具社會危害性案件的關注報道,目的是揭發事實真相,但在大量報道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潛在的社會危害分子的學習并效仿,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恐慌。誠然,連續發生的慘案帶給我們的教訓是巨大的,但是無論案件多么慘烈,作為理性的新聞工作者,在是否將案件作為重點推薦的頭條處理時應謹慎,這是新聞倫理的自律要求。近年來,多次發生赴阿富汗采訪的加拿大和美國記者被綁架事件,而此間媒體選擇沉默,知情者寧肯放棄新聞資源,直到同行順利獲救才報道。這正是媒體自律的表現。
目前,我國處在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的社會轉型期,作為信息的把關者,媒體不應“有聞就報”,而應對信息進行過濾、加工,以維護社會穩定為最終目的。
第二是“新聞編輯關”。為防止惡性案件帶來的模仿效應而不報道,也是行不通的。公開報道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有利于還原事實真相,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羅斯認為,新聞報道沒有足夠大的力量讓原本不會發生的犯罪活動最終發生,他說:“它不過是有犯罪想法的人能夠接觸到的又一個渠道。這也許讓他們得知了一個可供選擇的犯罪手法。”③媒體在報道時既要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同時又不會對社會穩定帶來更多的反作用。因此,媒體報道角度的選擇就格外重要。媒體要在忠于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對過于血腥的細節是否完整報道要用新聞倫理規則來衡量。一味地追求還原行兇者的作案過程、作案手法的報道可能會引發更多的犯罪行為。
此外,關于弒童案的報道,媒體對行兇者罪行的譴責、審判的聲音遠小于對行兇者犯罪動機的關注——弱勢群體的權益得不到保障,社會存在大量歧視等等。而這種負面新聞正面報道的角度反而成為弒童案的導火索——部分行兇者的動機可能就是為了得到關注,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或有把事情“鬧”得再大一點的犯罪沖動,所以選擇在公共場所對無辜兒童公然實施犯罪行為。據報道,某犯罪嫌疑人被捕后,央視記者采訪時,他開口就是“感謝CCTV的關注”。④從社會心理學上看,某一類被認為具有轟動性的行為,總會發生“示范效應”,以求得到同樣的社會反應。少數人與行兇者懷有同種心理,覺得只有通過弒童這種途徑才能引起社會對自己不公平遭遇的關注。媒體作為社會輿論的引導者,只有理清了事件本身的是非關系才能在此基礎上探究其行為的深層動機以及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如果我們在對弒童事件報道的過程中,對“弒童行為帶來的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弒童案所折射出的社會成員心理干預的缺失”、 “弒童行為人所受的嚴厲法律懲罰”等角度進行報道,那么它的“示范效應”也許就不會這么大。
南京大學新聞學院杜駿飛教授認為:“從深度報道理論視角來看,新聞不僅僅是事實,它還包括意見和趨勢。我們不是不需要報道,而是需要富有責任感的、科學審慎的、有言說的報道。目前,公眾的擔心在于‘犯罪模仿’,連續發生的殺童慘案與媒體傳播后導致犯罪嫌疑人效仿有關。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我們就無法回避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報道能促成模仿,那么即使能自由報道,也必須要有足夠的節制,才能符合社會的最高利益。”⑤在社會危機事件的處理中,媒體對于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責無旁貸。明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引導人們注意什么、防范什么、追求什么、倡導什么,選擇一個合適的報道角度,把握好量與度的關系,而對于報道弒童案所引發的社會副作用,政府和媒體應對事件發展的狀況進行及時跟進,引導全社會對于學校的安全問題的重視,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將事件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①④和靜鈞,《犯罪模仿與反模仿的思考》,《中國經營報》,2010-5-14
②伯頓 著,史安斌 譯:《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③胡楊林,《校園襲擊頻發源于“犯罪模仿”?》,《參考消息》,2010-5-2
⑤杜駿飛,《新聞的傲慢與謙卑——殺童案報道的倫理反思》,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3b600100iuuv.html
(作者: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9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