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曉娜自幼就有癲癇病,一直服用抗癲癇藥物苯妥英鈉,控制得還算安穩。婚后不久,曉娜懷孕了。有朋友告訴她,“孕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可引起胎兒畸形”。于是,曉娜便自己停了藥。誰料,懷孕4個月時,她突然癲癇大發作,暈倒在馬路上,最終因腦溢血,帶著未出世的寶寶離開了人間。
已是不惑之年的張老師,體檢時被查出感染乙肝病毒,是小三陽。醫生告訴他,目前不需要治療。張老師卻很害怕,堅持每天吃保肝藥。不久,他感覺身體不適,檢查發現是過多保肝藥造成的藥物性肝炎。
上面這兩位,是生活中的兩個真實的案例,也是對藥物不良反應缺乏正確認識的兩個極端個例。對于藥品的不良反應,有人“談虎色變”,甚至因擔心不良反應而擅自停藥,從而陷入“左傾”;有些人卻對它“嗤之以鼻”,認為沒什么大不了,不注意按醫囑觀察病情變化,隨意增減劑量或換藥,陷入“右傾”。這種極端為他們帶來了傷害。那么,如何避免陷入這種極端呢?
認清不良反應的真實面目
對于那些非常害怕藥物不良反應而陷入“左傾”者,需要認清藥物不良反應的真實面目。
有許多藥物雖然有嚴重的不良反應,但因其在防病治病方面有特殊作用,因而仍然是醫師和患者認定的“好藥”,被廣泛使用。例如青霉素,該藥的嚴重不良反應可以預見,且有相應的預防措施加以控制。如通過青霉素皮試,可以篩選出許多青霉素過敏者,從而避免過敏性休克事件的發生。
另一方面,有些藥不良反應雖大,但與其療效益處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抗癌藥物盡管有脫發、血液學變化、免疫力降低等諸多不良反應,但可以有效殺死癌細胞,有利于癌癥患者的治療。以下幾點認識有助于正確看待藥物不良反應:
★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一般都比較低,有些甚至低于1%。如果不良反應發生率很高是不會批準正式用于臨床治療的。此外,絕大部分藥物的不良反應是可逆的,停藥后即可逐漸消失。
★藥物說明書上列舉的種種不良反應,并不等于每個患者用藥后都會發生這么多不良反應。
★藥物說明書上列舉的不良反應多,不等于這個藥就“不好”;列舉的不良反應少,甚至說“無任何不良反應”,也不等于這個藥就“很好”。
★一些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僅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沒有這種條件是不會發生的。如β受體阻滯劑是在心臟有傳導系統病變的人使用時,才有可能發生嚴重的心動過緩不良反應;若心臟傳導系統本身沒問題,常規劑量使用時是不會產生這種不良反應的。
用藥,謹遵醫囑
對于需要用藥的患者來說,不能因為藥物存在不良反應就“因噎廢食”。但是,對藥物不良反應也不應太輕視,不要認為“好藥”就沒有不良反應。并且在用藥的時候,提前采取各種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反應,并且在發生不良反應后積極應對。
(1)用藥前要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了解禁忌證。
(2)除非有醫師的明確指導,否則決不超量或延長服藥的時間。
(3)慢性患者長期用藥時,要定期檢查和監測肝、腎功能,以便及時發現肝腎損害。
(4)不隨意給兒童服用藥物,尤其是嬰幼兒,更不要把成人的藥給兒童吃。
(5)孕期、哺乳期不隨意用藥,如必須用藥,應遵照醫囑。
(6)不跟著廣告宣傳用藥,如確實需要使用廣告藥品,可咨詢有經驗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