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朱女士患有多發性子宮肌瘤而被要求做手術。手術前,為避免日后可能產生的惡變,她跟醫生強烈要求,在切除子宮的同時,把子宮附件——卵巢也切了。本以為及早除掉了一顆定時炸彈,但隨之而來的變化卻讓朱女士后悔不已:皮膚粗糙、滿臉皺紋、黃褐斑,看起來像個50歲的大媽,還出現情緒不定、心慌胸悶、失眠多夢等更年期(現稱“圍絕經期”)癥狀。這是為什么呢?
實際上,35歲的朱女士出現更年期癥狀,并不是自然衰老的結果,而是因為子宮、卵巢被切除,而“被動”地進入了更年期。
據調查,在進行子宮切除的患者中,其中半數以上順便把卵巢也切除了,這是為了防止惡變而做的預防性切除。很多人認為,卵巢是致癌基因或是家族遺傳疾病的載體,切除了卵巢,危險也隨之消除。然而目前沒有證據證實,這種預防性切除能給女性帶來更多好處。
我們知道,卵巢是產生雌激素及孕激素,維持女性特征的器官。卵巢被切除后,身體正常的神經內分泌調節軸失去了卵巢的參與,雌、孕激素明顯下降,可逐步出現一系列更年期雌、孕激素水平缺乏的癥狀。
需要注意的是,行子宮切除的患者即使手術非常成功,沒有任何并發癥,但切除宮還是會對卵巢產生影響。子宮切除可影響卵巢的血液供應,有部分患者可能較易出現更年期癥狀。這是因為子宮切除破壞了絕經前子宮與卵巢間的內分泌動態平衡,可能會使卵巢功能發生衰退的現象,使更年期癥狀明顯提前。
而在行子宮切除術時,即使只保留患者一側的卵巢,仍可使女性激素的分泌基本保持正常水平,不會影響女性的性特征。
因此,在行子宮切除或卵巢手術時,應盡可能地保留單側或雙側卵巢。由于疾病必須切除雙側卵巢的患者,術后可通過激素治療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