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仿并不是互聯網的專利。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模仿當作創新的一種特別形式。
中國古代與創新關系最密切的“信息產業”,主要是寫詩。論詩來說,李白、杜甫稱得上創新中的楚翹。然而,用今天的標準看,他們也是模仿者。
模仿誰呢?李、杜模仿的都是謝靈運。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名句。其中的謝公,就是謝靈運。
李詩如“秋日何蒼然,際海俱澄鮮”,模仿的是謝詩“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杜詩“衾枕成蕪沒,池塘作棄捐”,模仿的是謝詩“衾枕昧節候……池塘生春草”。
然而,謝靈運本身就以模仿著稱于古代創意產業。謝靈運《折楊柳行》“郁郁河邊樹,青青田野草”就是模仿之句。這類模仿詩,被稱為“擬詩”,“擬詩”為六朝詩壇重要一體。
不過,對謝、李、杜這般做詩高手來說,模仿并非技窮,而是創新的一種特殊形式。他們模仿詩的共同特點是,模仿得比被模仿句,水平更高。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這里。
由此可見,模仿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只在于模仿別人,能不能以我為主。
西方國家同樣十分推崇模仿,而不像我們媒體帶有目的的宣傳那樣,似乎只講自主創新。除了美國十分強調自主創新外,包括日本、英國等主要發展國家,都以模仿為主,但他們不叫模仿,叫創新擴散,就是把別人自主創新的成果拿來用。
研究發現,日本在1970年至1993年間技術擴散對生產率的影響,大于直接研發投入的影響。“先進機器和設備在生產上的密集應用,對于促進日本經濟的技術密集,要比研究投入的效果大得多。”英國也在1993年前后調整創新政策轉向模仿,“將重點從支持技術發展本身,轉向支持技術擴散”。
由此可見,模仿即使在日本、英國這樣的一流發達國家中,也不是什么丟臉的事。
再看中國互聯網中的模仿。
一種重要現象,是模仿者比被模仿對象更加高明。QQ可以說從IcQ模仿而來,如果把QQ比作杜詩,ICQ可比謝詩差得太遠了。謝靈運好歹也是詩壇大家,“靈運體”的創始人,而ICQ算什么東西,不搞技術的人早不知道了。淘寶模仿eBay,但eBay在中國三拳兩腳就被淘寶打趴下了。這一類模仿,應該說是一種好的模仿,是像謝、李、杜那樣的模仿創新。
中國互聯網雖然技術創新能力稍弱,但商業創新能力較強。一是推出了有別于美國的許多業務,如短信業務l二是做出了基礎業務與增值業務分離的許多商業模式,如免費模式,有的還具有世界水平,如騰訊,三是做出了商業生態系統的創新,如阿里巴巴,四是探索出一條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合作競爭的模式。對比其它行業,許多外商進入的領域,民族企業都失敗了,但在中國互聯網領域,情況倒了過來。這些都不是簡單模仿來的。
當然,也有許多模仿者,模仿得不怎么樣,說得不好聽,叫抄襲。就是別人怎么做,自己就照葫蘆畫瓢,根本不加以變通。舉例來說,蘋果封閉模式很符合美國高收入條件,但照搬到中國低收入人群,就可能不適用。戴爾直銷在美國管用,但在中國卻是聯想分銷體系更管用(至少是在當前更管用)。那些照搬別人模式,卻不結合自己條件的,往往都成為失敗者。
好的模仿與壞的模仿,界線在什么地方?用臺灣學者呂正惠評杜詩的標準可以參考:“杜甫承襲了謝靈運這一特質,并加以發展,加以‘再創造’,從而使得這種文字工夫產生新的面目,并擴大使用到更廣泛的內容上?!边@里的評價指標包括:有沒有發展,有沒有再創造,有沒有產生新的面目,有沒有擴大用處。
不能把中國互聯網企業對于跨國公司競爭的成功,簡單歸結為本地人更了解市場。與傳統產業在模仿上進行橫向對比就可以發現,中國互聯網業應是優等生。因為在商業領域,也有許多傳統企業想模仿沃爾瑪、肯德基,但學成并超過模仿對象的,幾乎還沒有看到。他們也像中國互聯網人一樣熟悉本地市場,但為什么最后雞飛蛋打了呢?一個重要區別在于,中國互聯網業在模仿中,普遍有重新制訂游戲規則的本能舉動,發展和再創造主要在這個方面,而傳統產業更多是單純拿來,外在地模仿。
再說對于擴散創新的強調。
人人都知道自主創新好,日本和英國不知道嗎?不是。明明知道,卻選擇擴散創新,主要是從本國實際出發的結果,認為在一定階段,擴散創新的實際效果更好。
中國互聯網也是這樣。雖然TCP/IP不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網絡技術的擴散應用,使中國網民發展到4.2億,超過美國總人口,瀏覽器也不是中國人首先發明的,但中國人跟隨推出了UCWEB、安全瀏覽器等,實際效果也不錯。
自主創新、原創、首創,這些都是將來要大力提倡的。但人們還有另外一樣要比的東西:看哪個國家能把現在技術的潛力,發揮到最大限度,讓它產生最大的效益。中國互聯網恰恰在這個方面,走到了各國的前面。印度、印尼也是人口大國,但他們并沒有將互聯網技術發揮到中國這樣的應用程度。
實際上,模仿和擴散,實際是知識融合和分享的過程。有可能成為有別于知識產權的另外一種生產方式,這就是開放共享的互聯網生產方式。以眾包為例,它是共享式的知識生產方式,開放源代碼就是它的成功實踐。以開放源代碼的原理進行技術擴散,就不僅僅是模仿了,本身就是一種知識創造。自主創新如果理解為眾包模式的創新,也可能從閉關修煉式的知識小生產,轉化為相互模仿、相互學習、共同創新的網絡智慧創新。
除了模仿,中國互聯網必須有自己的自主創新。要加強互聯網技術創新,特別是系統級、平臺級的創新,例如在人工智能、位置服務等關系搜索引擎、移動互聯網等重大市場機會的技術方面。在商業方面,要突破服務業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改變中國社會資本稀缺造成的商業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