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其實這是一道很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推廣,解題方法有許多種,但這里通過構造函數的思想,得出答案,簡單明了、易懂,讓人一目了然。
二、構造方程法
構造方程解題可以歸結為三個步驟:(1)將所面臨的問題轉化為方程問題;(2)解這個方程(組)或討論這個方程的有關性質(常用判別式與韋達定理),得出相應的結論;(3)將方程(組)的相應結論再返回為原問題的結論。
在運用方程觀點解題時應該注意到:(1)公式可以理解為方程(或等量關系)。于是,恒等式證明可以理解為方程變形,求值問題更可以看成解方程。(2)函數的許多性質都可以歸結為方程的研究。(3)不等式的證明與求解都和方程有關。
例2,如果實數a,b,c滿足++=
那么,對任何奇數n,有:++=
證明:由已知條件,有:=
設a+b+c=p,bc+ac+ab=q,則abc=pq
現以a,b,c為根作方程:(x-a)(x-b)(x-c)=0
即:x3-(a+b+c)x2+(bc+ac+ab)-abc=0
x3-px2+qx-pq=0
得:(x-p)(x2+q)=0
x1=p,x2,3=±
可見,實數a,b,c中,有一個為p,另兩個成相反數,或a=-b或b=-c或c=-a
均有:++=
三、構造復數法
對于問題a,若能構造出于之對應的模型b,使問題a化歸為b中相應的問題,從而獲得問題a的解決。
例3 ,求證+≥17
分析與解答:
根據左邊的特點聯想到用配方法轉化為+
進而構造復數模型,設z1=(x-2)+i,z2=(1-x)+3i
因為|z1|+|z2|≥|z1+z2|=|1+4i|=17
所以+≥17
四、構造二元對稱代換
根據問題的特征,構造新的變量或式子來代替原變量或式子。
例4,求cos210°+cos250°-sin40°sin80°的值(1991年全國高中聯賽題)。
導析:看到此題,學生自然會聯想到課本中的例題:
求cos210°+cos250°-sin40°sin80°的值。
他們會通過降次、和差化積來解決。這時,我們可引導學生觀察,揭示其本質。注意到sin40°=cos50°,sin80°=cos10°,且問題關于cos10°、cos50°是對稱的,所以可通過構造二元對稱代換來解決。
令cos10°=a+b,cos50°=a-b
則a=1/2(cos10°+cos50°)=cos30°cos20°=(/2)cos20°
b=(1/2)(cos50°-cos10°)=sin30°sin20°=(1/2)sin20°
原式=cos210°+cos250°-cos50°cos10°=(a+b)2+(a-b)2-(a-b)(a+b)=a23b2
=((/2)cos20°)2+((1/2)sin20°)2=3/4
五、構造解析法
對于已知條件進行分析,或者變形后觀察,發現與解析幾何中的某個標準方程相似,用點,坐標,曲線方程的有關性質來尋找到條件與結論間的關系。
例5,已知+=1,求證+=1
導析:初看關系式均很整齊,但卻很難找到條件與結論直接的邏輯關系。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條件結構的進一步認識,可發現其與橢圓的標準方程很相似,這樣可構造橢圓+=1,顯然P1=(cos2α,sin2α),P2=(cos2β,sin2β)兩點都在橢圓上。又過P2的橢圓的切線方程是x+y=1。而點P1也在切線x+y=1上,由切點的唯一性知P1和P2重合。
故cos2α=cos2β,sin2α=sin2β
即+=cos2β=sin2β=1
說明:上面通過構造解析模型,利用點的坐標、曲線方程的有關性質巧妙地尋找到條件與結論間的邏輯關系。
六、結論
結合現行高中數學教材的數學知識及高考和數學競賽要求,收集設計一些關于構造思想在解題中的各種構造方式如下:代數中的構造法有:構造表達式及公式:構造復數、三角式、對偶式、等比中項、二項式、組合數、代數恒等式、遞推式、輔助式、常元、同余式、差式、可加式等等;構造方程:常見的有構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構造函數:構造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單調函數、奇偶函數;構造不等式:構造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構造數列;構造命題;構造特例;構造概率模型:構造抽屜;構造向量;構造圖形:三角形、矩形;構造算法。
幾何中的構造法有:構造立體幾何模型:構造輔助線、輔助平面、割補法、正方體、長方體、異面直線所成的角、三棱錐;構造解析幾何模型:構造坐標系、點(中點、分點或定比分點)、單位圓、斜率、直線、線段、拋物線、平面區域、橢圓、兩點間距離、點到直線距離。
以上只是列舉了構造思想在中學數學解題中的一些表現形式,其中每一種表現形式又含有豐富的內涵,還可以繼續深入探討,例如構造函數可以解決哪些問題,證明不等式的問題又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構造方法等。
參考文獻:
[1]李玉琪.數學教育概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奚水谷.構建數學模型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J].中學數學教與學,2001,(1).
[3]洪秀滿.孔玉珍.在圓錐曲線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J].數學通訊,1994,(5).
[4]仇潤森.數學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幾點體會[J].基礎教育研究,2000,(6).
[5]張青.中心數學中的構造性思維[J].邯鄲師專學報,1996,(Z1).
[6]網友投稿.用構造法解題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EB/OL].http://www.studa.net,2004-10-07.[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