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安徽省1990—2007年樣本,把安徽省農業人力資本中受教育年限在十二年以上的農村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作為自變量,以農業經濟增長率為因變量,利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和脈沖響應函數研究二者之間的動態相關性。結果顯示:農業經濟增長率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等教育勞動力規模的發展,并且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的增加在滯后2期之后對農業經濟增長率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農村;高等教育;勞動力;農業經濟增長率;動態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259-03
引言
農業人力資本是農業發展的最關鍵的要素之一。“人力資本之父”舒爾茨研究了人力資本形成方式與途徑,并對教育投資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了定量研究。在人力資本投資的各種途徑當中,教育通常都被認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第一產業,其發展關系到國計民生,從理論上講,教育對農業的發展也應當有較大的貢獻,然而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相對于工業等其他行業發展卻有著明顯的滯后。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國內外已經有一些關于教育投入和農業經濟增長率之間的相關性研究,孫士海、宋華明(2008)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構造的模型,測算出1995—2005年間中國高等教育對農業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為 0.905%。楊向輝、陳通(2009)以C-D生產函數為分析框架,測算了中國農村教育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鄭會軍(2007)對湖北省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業增長之間進行協整檢驗的基礎上,建立起兩個變量的誤差修正模型并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教育和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但是,由于受理論不成熟影響還沒有進行較為系統的論證,研究方法也不很全面,研究力度明顯不足。作為一個農業大省的安徽省也應該加大對受教育程度勞動力和安徽農業經濟的相關性研究,從而為解決一直困擾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三農問題在制定措施時提供理論依據。
二、農村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與農業經濟效益增長的動態響應分析
1.變量和數據
本文按照劉厚俊和劉正良(2006),郭清和楊棟(2007),高素英、趙曙明和王雅潔的研究思路,根據所搜集到的可獲得性數據將安徽省勞動力文化程度構成中的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作為解釋變量(X),以“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受教育年限在十二年以上的勞動力所占比例”近似代表;安徽省農業經濟增長以農業經濟增長率衡量,以1990年為基期,利用CPI將農業經濟當年總收益折算成實際值,以剔除價格因素影響。然后利用1990—2007年安徽省的統計數據進行研究。數據如下表:
2.模型的實證分析
(1)模型的平穩性檢驗。由于該模型所用的是時間序列數據,為了避免產生偽回歸對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
X為I(1)過程,Y為I(1)過程,所以為了確保回歸分析的可靠性需要進一步對兩變量進行協整分析。e為回歸方程估計殘差序列的取值,用基本的DF模型回歸得到T統計量數值為- 4.833243,而對應模型樣本容量的顯著性水平為1%,5%和10%的臨界值τ2分別為-2.7158,-1.9627和-1.6262,在所有顯著性水平上τ<τα成立,可以認為殘差序列沒有單位根是平穩的。因此,可以認為,Y和X之間具有協整關系,雖然Y和X兩個序列都是非平穩的,但它們之間的回歸分析是有意義的。
(2)VAR模型。Tt=A1Tt-1+A2Tt-2+…+AqTt-q+εt
其中變量和參數矩陣為T=(Y,X),A1、A2為待估參數。εt是隨機擾動項。根據AIC和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準則確定模型的階數。
VAR模型的估計結果:通過實驗,在滯后階數為5時AIC和SC均達到最小值,建立VAR(5)模型,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如下:
Y= 1.416148Y(-1)+ 3.268962Y(-2) -3.420586Y(-3) -
1.118811Y(-4) -1.043534Y(-5) -0.751625X(-1)+ 0.692756X(-2)+ 0.013170X(-3) -0.166014X(-4)+ 0.009126X(-5)+ 0.649610 (1)
X= 9.195316Y(-1)+ 6.322653Y(-2) -11.72573Y(-3) -4.467634Y(-4) -3.138890Y(-5) -1.463307X(-1) +2.219566X
(-2) -0.179778X(-3) -0.427044X(-4)+ 0.134213X(-5)+ 2.337635 (2)
其中,兩個方程的擬合優度分別為:R21= 0.878926,R22= 0.995208。
從以上(1)式的VAR估計模型可以得出如下信息:農業經濟增長受自身影響較為顯著,前第一,第二期農業經濟增長對當期農業經濟增長影響明顯且為正向影響,說明經濟系統本身具有一定穩定性,加大對農業經濟的投入可以提高未來農業經濟收入增長。前第三、四、五期的影響為負,并且影響具有逐漸增強。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對當期的農業經濟增長影響主要是在前第一、第二期,前第一期影響為負,前第二期影響為正向的,這是由于知識轉化成經濟需要一定時期的滯后。
(2)式中農業經濟增長對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的影響較大,前一、二期影響為正向的,前三、四和五期為負向,說明了農業經濟增長能促進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規模壯大,并且對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的影響不斷加強。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受自身前期的影響趨勢不具有明顯的穩定性,前第二期的影響最為顯著且為正向,但前第一期的影響轉入負向影響,說明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受自身影響力逐漸減弱。
(3)動態響應分析。脈沖響應函數用于衡量來自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內生變量當前和未來取值的影響。
1)Y對一個標準差新息的響應分析。圖1得出結論:安
圖1農業經濟增長的沖擊反應曲線
徽農業經濟增長(Y)對其自身的一個標準新息立刻有較強的反應,農業經濟增長率約增長了0.018,但影響時間不長,到第2期之后就已經回到了原水平,之后到第8期的影響均是負向的,盡管不是特別明顯但持續時間較長,第8期之后又轉入正向影響階段。圖1還顯示,高等教育程度的勞動力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率的沖擊在前8期波動較大,前兩期的影響為負,到第3期的時候達到最大0.016,隨后上下波動且有所下降,到第8期開始逐漸開始穩定。
上頁圖1說明了:高等教育程度的勞動力對安徽省農業經濟增長率沖擊影響在第3期開始才出現明顯的正向影響,這說明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的投入對安徽農業經濟增長作用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即加大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的投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效果可能會在未來的幾年內才能有所凸顯。因此要著眼未來,加大對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的培養,來更快的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2)高等教育程度的勞動力對一個標準差新息的響應分析。圖2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程度的勞動力(X)對其自身的一個標準差新息在第一期影響是正向的但影響不大,之后在2、3期很快進入負向影響階段,到第4期之后才比較明顯,第6期達到最大0.057,9期之后新息的影響基本消失。這說明了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對自身增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加大對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的培養將會促進其發展,且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數量波動沒有顯著方向性,從而導致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出現一定程度的穩定性。
圖2高等教育程度的勞動力對一個標準差新息的反應曲線
圖2還顯示:農業經濟增長率對高等教育程度的勞動力第一期影響為正但不大,到第二期達到最大約0.15。第3期之后進入負向影響階段,第6期達到最小之后影響幅度漸弱,9期之后又轉為正向影響。這說明農業經濟增長率的一個標準差新息對高等教育程度的勞動力影響較為敏感且具有持久性,農業經濟的增長在短期內能夠引起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的快速增加,但這種促進作用較為短暫且在中長期波動明顯不具有持續穩定性。
結論與建議
1.加大對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的培養,以促進知識成果與農業經濟之間的轉化。雖然從現有的數據顯示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對安徽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是特別明顯,這可能一方面受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數量相對較少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知識與經濟成果之間轉化的時滯性造成的。因此,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將其才能運用于農業上的積極性。同時采取有效措施來擴大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的規模,促進其對安徽省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
2.加快農業經濟增長有助于促進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規模的壯大。從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農業經濟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的發展,加快促進安徽省農業經濟的增長有助于吸引更多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優化安徽省農村勞動力構成,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加強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之間的溝通交流,以促進其更好更快發展。以上的研究發現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對自身增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且本身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人才是經濟發展不竭的動力源泉。安徽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也離不開安徽省農業勞動力的投入和結構的改善。只有加大對安徽省勞動力教育投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安徽省農民的增收問題,才能使得安徽農業經濟進入一個質的跨越式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10.
[2]高素英,趙曙明,王雅潔.人力資本與區域經濟增長動態相關性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1).
[3]謝識予.劑量計經濟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1.
[4]代曉茜.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貢獻研究[J].特區經濟,2008,(10).
[5]申小莉,等.農民技能資本投資對收入影響的實證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1).
[6]孫士海,宋華明.科教興農視角下高等教育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教育與經濟,2008,(3).
[7]楊向輝,陳通.農村基礎教育對中國農業增長的貢獻分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9,(3).
[8][美]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吳珠華,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The Dynamic Correlation is Studied Between Anhui Agricultural Manpower
and the Agriculture Economic Growth
—Regard Higher Education Degree Workfor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HUANG Qun-quna,ZHU Jingb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Graduate College;b.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Hefei 230000,China)
Abstract: This thesis according to the sample from 1990 to 2007 of Anhui Province,the human capital of Anhui Province who are educated more than 12 years in higher education level of rural labor force as independent variable,the growth rate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using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to study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agriculture can accelerate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workforce development to some extent,and the increase of higher educated workforce could force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s of agriculture after two periods.
Key words: countryside;higher levels;labor force;economic growth rate of agriculture;dynamic correlation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