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幾十年來英語教學終于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普及。在英語教學遍地開花之時,大學英語教學也步入了它的繁盛期??v觀大學英語教學歷經了幾十載的浮沉現狀后,從高等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深入地分析了其存在問題的成因,并且針對大學英語教學的革新發表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大學英語;英語教學;革新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320-02
歷經幾十年的努力,中國的校園英語教育終于在今天達到普及,上至莘莘學子下至入學兒童,每一個人都在“英語熱”的氛圍中追逐著“二外”,感受異國語言的獨特魅力。中國加入世貿,英語這一官方語言在民眾中的流動性也隨之加速。作為時代先鋒的高等院校將英語教育列入日程,將其納入公共科目,可謂是調劑大學課程“術業有專攻”單一性的潤滑劑。英語的加入不但適合于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也使得大學生在掌握一門外語時也擁有一個進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通行證。高校的英語教育有了深度,廣度的深層完善,給在校學生尋找到一個英語學習的基地,它提高了中國高等人才的綜合水平,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教育活動。
一、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可是,我們不得不看到在英語課程開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時,它內在的不適之處也漸漸浮出水面。多數高校公共英語在一、二年級開課,而這正是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的轉型期,也是被壓抑的精神最為放松的時期。因此,大學生們很難用中學時代那樣的精力去學習英語,這就出現了公共課程英語教育的“華而不實”,所謂“華”是指作為學生的第二種語言,它有一層神秘而美麗的光環;“不實” 則是說縱然如此,但學生并不會傾其所能去學習這門和專業關系不大的課程。所以,英語教育很難“名副其實”。這不難理解。在大學生臨近畢業進行雙向選擇時,無論就讀學校的英語課質量如何,無論學生付出多少,都要面臨英語水平過關這一考核,即CET。這已經是當代大學生擇業時“幾家歡樂幾家愁”的重要因素。我們說,這不無道理。可如果細加分析,我們會發現,大學英語教育很難在短時期內編組成一個有機系統去挖掘學生內在的語言能力,作為公共課,它自身無法擺脫學生學習情緒帶來的種種束縛,CET考查的目的是衡量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因此它以漢語言的測試方式出現。可再看看學子們的應試策略,我們將感到困惑,那是詞匯的累加,句型、句法的羅列,而全然沒有“一通百通”。這種困惑來自測試者和應試者,也給我們的英語教育敲響警鐘。
由此不難看出,我們的高等學府里,作為公共課的外語教育存在著瑕疵,這種瑕疵不利于英語教育的健康發展。現有高校英語教育的改革創新開展十分必要,可如果按此前進,將很難在短時期實現預定的目標,這就需要變革。這種變革不是單方面的,它要求整個英語教育量體裁衣形成一個完備的體系。
二、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成因
改革實現的第一個環節是學生必須主動接受英語教育,這是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艱巨任務。習慣了背誦詩文辭賦,被豐富詞藻陶醉,有著深厚漢語底蘊的中國學生,從ABC開始就難免感覺到英語的枯燥。固然,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完美系統。但是,我們并不了解其淵源、背景,也就難以產生青睞它的情愫。小學、中學的英語學習都是在一種壓力下,如同完成一項任務被動進行。加上我們的中學英語教師偏重于學生成績的筆試能力,而忽略了語言最大的作用——交流。所以,中學的英語也被稱為“無聲的英語”,這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現象。帶著這種對英語的認識,在有所選擇,可以降低認真度的情況下,多數大學生如釋重負的忽略英語學習。學習主體以這樣的心態對待英語教育是其在高校難以取得成果的根本原因。
另外的原因就是我們英語教育者自身了。每一個高校英語教育者都有良好完備的英語教學技能,這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大學課堂不可能以初高中傳統的“口口相傳”的方式授課,它更重視師生間的互動,這正是英語教育中所需要的、必備的方式。但教師在臺上以流利的英語講述,而下面有些學生卻如同“鴨子聽雷”,課堂時間是短暫的,其結果是師與生、教與學不能完美結合。這種現象近期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還是存在的,如此下去,往往是學生怕上英語課。因為沒看到成效,學生學習英語的情緒難以高漲,最終形成高校公共課英語教育的“滯脹”現狀。究其是非會發現,除卻產生因素,還有教育的方法問題,即應重視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三、大學英語教學革新之我見
如何在“快樂學習”成為時尚的時代里做到“快樂英語”,這是每個從事高校英語教育的教育者都在思考的問題。
教學主體由施動與受動構成,當二者不能融合為一時,這種活動將不能順利開展。高校英語教育也存在這種現象。要將公共英語教育變革得盡善盡美,首先應改變師生間的“長幼”關系。其主要途徑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認知度,增強教師教學的親和力。我們的教育讓學生已習慣于一種被動學習,總是為了實現某種目標強迫自己,而失去了隱含的內在興趣,語言不是依靠死記硬背便可以掌握的,英語有其形式上的優點,內容上的豐富,這些特點學生只有在仔細,認真變換常規學習態度后才可能認識到。這就需要最初的自制力,當這種自制力的量累積達到質變后,學生便可以從中獲得審美感受。尤其是大學生,經歷十幾年“固定學習”后有了一定的學習技巧,可以很容易走入自主學習。在大學里,學習氛圍相對輕松,這更增加了“自主學習”形成的可能性,只要略加變換思維,改換學習方法,應能較容易滲透語言學科的內在引力,英語就真的會成為一個美麗的光環。僅有學生的自主努力是單一的,它需要不斷點播,學習語言的路程是先坎后平,教師應該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唯有如此,教與學很難完美結合的現狀才能銷聲匿跡。
由于各方面條件的制約,我們不能苛求英語教學實施“一對一”,但教師可以盡其所能營造一種能被學生欣然接受的“語境”,這不排除在英語課堂適當運用漢語或其他表達方式。我們的英語教育以英漢混用為大忌,認為它是不倫不類,其實不然。適當、風趣的母語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感悟力,并且能夠增加學生參與的自信心,能夠給學習者帶來容易感和成就感才是教師真正的教育技法。而且教師的成就不在于他有多大的內在含金量,而是通過他有多少人增加了多少含金量。如果可以實現“師生互動”,學生參與進來,教師的教學才算取得成功。英語的本質特點決定了掌握它不能僅僅靠耳朵,還需要調動多種感官去配合,才可能將其融為系統,植根大腦。
學習一種語言需要語境的營造,它包括來自學習者思維中迅速閃爍的語感,更重要的是指學習環境。在大學中,專業間被劃分得十分清楚,因此想在某一學科領域滲入其他“流派”甚為困難,但也正是這種濃厚的學術氛圍讓科學文化能夠更好地鋪展開來,包括英語教育。我們所擁有的英語語境現狀不是非常理想,除了師生因素外,還離不開現有不完善的英語教學設施的建造。這種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需要一系列“投資”,它應包含物質,還不可缺少人文精神。文化氛圍濃厚與否衡量著這個地域的文化基底,在多數高校里都會出現有關英語的各種競賽,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想推廣英語帶動學生的英語學習,但我們還應正視它的效果,這畢竟只是少數人提高英語水平的平臺,多數學生對此仍是“興趣索然”與之“失之交臂”。因此,這種活動很難深入人心,其責任當然不能單純歸屬于誰,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其中看出它的不足,從而改變方法。在大學中,多數學生雖然不是專修英語,但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已是有目共睹,所以,盡可能利用一些人力、物力幫助學生在學習專業課之余,以英語為花邊鑲嵌在大家的周圍,既讓學生感到新鮮,又讓他們從中得到樂趣,從而渴望學習,這是快樂學習的基本原則,“大背景會讓人感覺壓抑,而點綴品則會使人記憶猶深”。學習英語的道理也正在于此。
每一種事物的發展進程都有一個主導因素,高校英語教育的前行除了主觀條件不斷優化外,還有客觀條件的推動和制約。英語作為一種國際性語言,在世界逐步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其重要性愈加鋒芒畢露。我們的社會正在逐步與世界接軌,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在軍事、文化領域,都要求與世界同步。語言是交流的基底,同時也是這個星球上最美麗的符號,因此英語的重要性可謂“日趨走上巔峰”。中國并非每個角落都處在飛速前進的洪流中,所以對英語的認識也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東重西輕,南高北低。高等學府走在科學文化的最前沿,它在為社會輸入這個時代的開拓者。如此重要的領域圣地,它有一種什么樣的學習態度,除了要自我認識外還需要政府或統籌者的外力施加。這是不可或缺的宏觀調控。我們每個人不可能都有超越意識的認知力,學習一樣如此。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中國大學生的學習任務比較輕松,這在為學生留有創造空間的同時也容易滋生安逸和惰性,所以必須通過宣傳手段提升學子們的就業能力,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英語學習。據調查,在1999年高校實行擴招,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加速了校內“無政府主義”的蔓延,這是在每一項改革中都不可能避免的弊端,只有“政府”加大力度才能得以制止其繼續擴散。這樣的“無政府主義”雖然僅僅是指學生圈中的某種散漫、厭學現象,卻不能忽視它的存在會給整個社會帶來難以預知的不良影響。既然,英語教育已提上高校的日程,并且是種必備的能力,那就要求我們每一個層級都不可放松。
社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召喚著我們在各個領域都取得長足的進步,高校的英語教育無疑也要在這個充滿考驗的時代里接受沖擊?!叭f事變則立”,這是個亙古不變的道理,當我們的教育與我們的實際難以接壤時,只能改變我們的教育方式而不可以阻擋現實的前進步伐。只有高校英語教育不斷改革完善,我們才能夠讓學生以輕松、快樂的學習方式感受英語的美妙,領略英語的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