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在形式上的崩解和技術文化的飛速更新,促進了其在以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背景下的高職教育中的滲透,高職教育管理主體的多元更加劇了其滲透的趨勢,并導致了高職教育價值取向的多元。
關鍵詞:高職教育;多元文化;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275-02
《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作為中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升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誕生于20世紀末期的中國高職教育迎來了一個發展“蜜月期”,異于過去中職教育由于定位問題,只見技術不見“人”,學校人文精神貧乏,師生人文素質下降的情況,文化滲透在高職教育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對高職教育的價值取向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文化及其結構層次
文化一詞古已有之,只不過是先有文、化這兩個單字而后才有合成文化一詞。由于研究角度不同,文化的定義眾多。據美國文化學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出版的《文化的概念》一書,他們共搜集了160多種定義。大多數學者認可將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生活方式的總和,即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狹義的文化包括倫理道德、政治思想制度、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科學技術、民情民俗、民族心理和思維方式等。
文化的結構問題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人們對此認識不一。張岱年先生的觀念具有一定代表性,他按照文化的內涵、各個部分的功能和在文化整體中的地位,將其分為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心態文化層。物質文化層是人類在長期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形成的一切物質、生產活動和產品的總和,是文化中可以感知的、摸得著看得見的內容,是具有物質形態的文化事物,是文化中最基礎的內容,其水平直接體現在某一種文化的性質和文明程度的高低。制度文化是人類在物質生活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總和,日常所說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以及各種人際關系準則等,就是制度文化的集中表現。行為文化層是指人們在文化的創造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或地理特征的行為模式,通常表現為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以民俗民風為主要載體。心態文化層是指一定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孕育出一定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質,主要表現為價值取向、審美觀念、思維觀念等人類精神活動模式。
物態文化決定其他幾個層次的內容和特征,其他文化層又對物態文化層具有反作用。不管是那一層次的文化,他們都直接或者間接的滲透入高職教育當中,對高職教育產生潛在或直接的影響。
二、高職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滲透
職業教育與文化之間相互影響。文化對職業教育具有制約作用,其對職業教育的影響,雖然不像經濟、政治等對職業教育的約束那樣明顯、直接,但卻更廣泛深遠,經濟和政治對職業教育的制約作用,往往以文化傳播為中介。職業教育對文化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主要通過傳承、選擇和創造文化來實現。文化的發展要依靠文化的傳遞與傳播,職業教育的過程首先是把現有的文化不斷轉化為學習者的知識、能力、行為方式、思想觀念,使文化得以傳遞和傳播。學習者既是文化的承載者又是文化的創造者,當學習者獲得一定的知識、能力、行為規范后,又創造性地反作用于文化,賦予文化新的內容和特質,起到了發展文化、改善文化的作用。職業教育還通過選擇對文化進行系統化、條理化的整理和更新,使文化具有更規范性,更加便于傳遞與傳播。
傳統文化滲透在民族的心理素質、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中,對職業教育的價值認同、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都產生廣泛影響。中國傳統教育中偏重人倫和社會方面的教育,忽視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有輕視技術和技術教育的觀念,曾經從事技術工作的人社會地位非常低,“奇技淫巧”的思想影響了中國科技發展的很長時間。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一系列舉措和近年來長期的輿論導向,逐漸使人們摒棄了過去那種鄙薄實用技術的觀念,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引導與扶持,體現了中國先進文化的方向,“腦體倒掛”或“體腦倒掛”現象已逐漸消失,社會對勞動本身的認識,是更多人選擇接受職業教育,對職業教育的價值認同感逐漸增強。
技術文化對職業教育的影響,遠比傳統文化直接而迅速。技術的變革意味著文化的進步,通常也要求職業技術教育內容的更迭發展。從近代技術群的蒸汽技術開始,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的以電子技術為主體的新技術體系,其相關的技術知識,無一不迅速而深刻地進入職業教育的內容之中。現在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各國都將其迅速納入職業教育的內容當中,占領最新技術的制高點,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高等職業院校要提高對新技術的敏感性,準確把握市場經濟的規律,以在市場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溝通帶來了極大便利,加上開放的政策和日漸開放的國民心態,為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奠定了基礎,其對職業教育的滲透不可避免。高等職業院校在實施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對外來文化的滲透要作認真的研究,萃取精華,剔除糟粕,推進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從微觀層面上來看,高職院校辦學主體的多元化,企業及其他團體、個人等成為其投資主體多元中的一元,他們的思想或多或少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滲透到職業教育當中。企業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當其投資于職業教育,必將會使自身的企業文化滲透進去,這是符合經濟學原則的投資與收益問題,一方面擴大了企業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化。企業文化滲透不能繞過職業精神教育,人類的自由與幸福沒有職業精神的約束,行業利益就會泛濫,超過一定限度的行業利益就會造成社會的混亂和奴役的出現,被壓迫者的利益得不到實現,社會就會走向分裂。
三、文化滲透多元導致多元化的價值取向
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就是其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多元管理主體及個人的作用和意義。多元文化滲透對高職的價值取向產生深遠的影響,高職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地方經濟發展及其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對于滿足個人的需求具有特殊的價值。
《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建立從初等到高等的職業教育體系”,使高職教育的發展有了政策保證,提高了社會創辦高職教育的積極性。高等職業辦學主體的多元化,也帶來了管理主體的多元化。投資主體也就是管理主體,職業教育發展中也就必須體現管理主體的利益要求。無論是政府還是其他社會力量,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都要求職業教育能夠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
高職教育與社會經濟之間具有互動效應,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通過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而存在,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從而使高職教育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其社會經濟價值取向。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型和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通過提供能使用現代生產工具、運用先進生產技術、掌握現代化管理技能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使先進的生產設備、先進的生產工藝變成現實的生產力,從而推動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高職教育以適應性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在知識、技術轉化為經濟效益方面比普通教育有更直接和快速的效用。高職教育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作為最終目的,并因此而實現它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
作為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的主要形式之一,高職教育通過其特有的教育目的滿足受教育者個人的需求,為受教育者提供優質服務,多元文化的滲透,促使高職教育逐步體現受教育者個人的利益、愿望和理想,為受教育者所青睞。高職教育追求所培養的學生具有動手能力強、畢業即能上崗的特色,這樣的“產品”勢必受到用人單位重視。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是評價學校的聲譽和地位的重要參考指標,高職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高職教育就會漸漸從中建立聲譽,創立品牌。
多元文化滲透的背景下,高職教育要培養學生具備更大的柔性,提高學生主動適應紛繁復雜社會的能力,這就必須要給予其寬厚的基礎知識教育和素質教育。高職院校為學生提供良好周到的服務,體現了高職教育幫助學生實現個人需求的價值取向,這也是高職教育獲得自身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們也就會認可高職教育對個人具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吳雪萍.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2]劉合群.職業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楊思信.中國文化概要[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4]王金瑤.高等職業教育價值取向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