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匯率問題一直是世界經濟中的熱點問題,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匯率傳遞效應不斷減弱,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國內外學者對該效應做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目前,中美貿易順差問題使得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大增,匯率傳遞問題再度成為研究的熱點。對國內外該領域的文獻進行了綜述,主要從微觀視角出發,重點介紹了匯率對進出口商品價格傳遞的不完全性和出口商“盯市”能力(Pricing to market ,PTM)方面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成果。
關鍵詞:匯率傳遞;不完全性;盯市能力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054-03
引言
匯率與商品價格是一國宏觀經濟的兩個重要變量,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匯率傳遞效應(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簡稱EPT)是指匯率變動一單位將會引起價格多大程度的變動,這個價格包含以下三個方面:某類進出口商品的價格;總的進出口商品價格;以及國內物價水平,包括國內生產價格指數和消費價格指數。在以下的文章中,我們將系統的綜述匯率對進出口商品價格的傳遞效應。當本幣升值1%,以本幣標價的出口價格下降(或以外幣表示的進口價格上升)的百分比叫做匯率對出口價格(或進口價格)的傳遞率。
彈性理論認為,馬歇爾—勒納條件成立,一國貨幣貶值可以改善該國的貿易收支,隱含了匯率完全傳遞(傳遞率為100%)的假設。然而,實際上,匯率對進出口商品價格的傳遞是不完全的。Krugman (1987) 分析 1980—1983 年美國的進口數據,發現在機械和運輸部門,美元升值的35%~40%并沒有完全反映在進口價格的下降上。目前中國作為一個出口大國,經濟外部失衡問題突出,通過人民幣升值來糾正失衡的呼聲越來越大。而且,與國外相比較,國內關于匯率傳遞的研究相對匱乏。因此,研究匯率傳遞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簡單介紹傳統的匯率傳遞理論;第三部分綜述不完全傳遞的現象及原因;第四部分重點綜述了出口“盯市”能力(Pricing to market,PTM) ① 和不完全傳遞的文獻,這是目前文獻關注最多的領域;最后第五部分是關于文獻的總結和評價。
一、傳統的匯率傳遞理論
傳統的匯率傳遞理論是以“一價定律”為基礎的。“一價定律”的主要思想是:在自由貿易的條件下,同一商品在世界各地的價格都是一致的。公式可以表示為:P=eP*。② 在“一價定律”成立的情況下匯率是完全傳遞的,匯率變動會引起進出口價格同比例變動,傳遞系數等于1。也就是說:對于出口商而言,如果P不變,那么本幣升值將同比例提高P*;對進口商而言,如果P*不變,則本幣升值將同比例降低P。然而,要實現匯率完全傳遞,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邊際成本不變,二是成本加成是常數。但現實很難滿足,原因是:一方面匯率變化會引起進口原料價格變化,進而引起產品邊際成本變化;另一方面匯率變化可能改變企業的定價策略,改變加價比例。如在國內貨幣貶值時,通過加價或維持價格不變來增加利潤;在升值時,通過減價維持國外市場份額(Athukorala and Menon,1994)。因此,不完全匯率傳遞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外出現了大量有關該現象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二、匯率不完全傳遞的現象及原因
(一)不完全匯率傳遞現象
20世紀 70年代后期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國際匯率體系由固定匯率制向浮動匯率制轉變,匯率的不確定性加劇,許多學者的研究發現匯率對進出口價格的傳遞不完全。而且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遞系數呈普遍下降趨勢。
歷史上匯率不完全傳遞最有名的兩個例子是日本和美國。一個是20世紀80年代早期,美元兌德國馬克大幅升值,但德國豪華轎車在美國的售價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更貴,也就是說,德國汽車制造商在美元升值時并沒有同比例降低美國售價(Obstfeld and Rogoff,1996;Krugman,1986)。另一個是1994年1月至1995年4月期間日元對美元匯率升值34%,但同期日本豐田汽車在美國的售價上漲不到2%,索尼大屏彩電反而下降15%(Goldberg and Knetter,1997),甚至出現了逆傳遞現象。
開始人們對匯率傳遞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的國家匯率。Kreinin(1977)估計美國進口價格的匯率傳遞大約為50%,德國和日本分別為60%和70%,加拿大則高達90%。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許多學者開始研究不同產業甚至某類產品的匯率傳遞問題。Feenstra(1989)利用1974年第一季度到1987年第一季度數據分析了美國從日本進口的小汽車、大卡車和重型摩托三種產品的進口匯率傳遞問題,結果顯示不同行業匯率傳遞程度不同,且存在明顯時滯。Athukorala and Menon(1994)估計了日本1980—1992年間制造業的匯率傳遞系數,為0.669。20世紀90年代以后,新興國家的研究也開始多了起來。Yang and Hwang(1994)利用韓國1976—1990年6個制造業的月度數據,得出韓國出口企業吸收了匯率變動的70%。這與 Athukorala(1991)的估計(平均進口匯率傳遞系數為0.28)一致。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制度開始由單一盯住美元變為盯住一籃子貨幣以來,匯率制度更富彈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出現了傳統理論難以解釋的現象——人民幣升值,中國對外貿易順差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些現象的存在也逐漸引起國內學者對匯率不完全傳遞的研究熱情。卜永祥、秦宛順(2006)研究了中國原油、原煤、棉布等九種制造業商品的匯率傳遞系數,結果顯示五種商品的匯率傳遞系數在0.2~0.3之間,兩種商品的傳遞系數在0.4~0.5之間,只有一種商品超過0.5。除此之外,畢玉江和朱鐘棣(2006);盧向前、戴國強(2005);陳學彬、李世剛、蘆東(2007);趙大平(2010);畢玉江和朱鐘棣(2010)等都對中國的匯率傳遞系數進行了大量研究。研究結果均表明中國進出口存在明顯的不完全匯率傳遞現象。
(二)不完全傳遞的原因
引起匯率不完全傳遞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任何影響國內外市場競爭條件、國內外產品替代性、中間品進口比例、進口對國內市場的滲透程度、進口供給彈性的因素都將對匯率價格傳遞程度產生影響。本文主要介紹以下幾種原因: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沉淀成本的存在、計價貨幣的選擇以及供求彈性因素。
1.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角度
Dornbusch和Krugman(1987)從不完全競爭和產業組織的角度分析了匯率不完全傳遞的原因。認為完全匯率傳遞是以世界市場的完全競爭為前提的,而不完全傳遞則是由于真實世界的不完全競爭的結果。Menon( 1996)認為,造成匯率不完全傳遞的原因是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如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產品不一致,市場一體化程度不同等等。
2.沉淀成本角度
當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時,會發生進入成本:如宣傳廣告費用、營銷渠道建設費用、人員培訓費用等等。這些成本一旦投入就無法收回,我們稱它為沉淀成本。Baldwin and Krugman(1989)和Dixit(1989)研究了出口商的沉淀成本對加成調整的影響。高額沉淀成本的存在使得每個出口廠商對自身產品價格的調整表現得極為謹慎,導致貿易品價格對匯率的波動顯得不敏感,也就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匯率的傳遞彈性。
3.計價貨幣的選擇角度
Obstfeld and Rogoff(1995)認為,計價貨幣的選擇會影響匯率傳遞程度。Betts and Devereux(1996)認為,生產者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可以選擇以國內貨幣或者國外貨幣定價。如果以本幣定價,即生產者價格定價(producer currency pricing,簡稱PCP),匯率變動傳遞到進口國的程度是完全的(100%);如果出口商以當地貨幣定價(local currency pricing,簡稱LCP),則進口價格匯率傳遞率為0。Bacchetta 和 Wincoop(2002) 研究發現市場份額和商品的分散化是影響出口商品計價貨幣選擇的兩個主要因素。某一產業的市場份額越大,商品越分散化,出口商越可能以自己的貨幣定價。
4.需求彈性角度
Menon(1995)根據國外出口供給等于國內進口需求推導出一國進口匯率傳遞彈性。并認為當本國進口需求完全無彈性或外國供給彈性無窮大的時候,本國是價格接受者,匯率變化將完全傳遞給本國消費者,進口匯率傳遞彈性為100%。一般情況下,進口需求彈性不會等于0,所以匯率傳遞不完全。
也有學者從其他角度分析匯率不完全傳遞的成因。Phillips(1988)經研究認為,在個別產業層次上,微觀經濟環境將影響企業定價策略,在不完全競爭而且市場被分割的情況下,出現更多定價策略是很可能的。例如,如果出口商有很強的定價權且追求利潤最大化,匯率傳遞系數就可能很高,并與其他因素無關。Krugman(1989)和Betts and Devereux(1996)認為,匯率的高波動性或者匯率的不穩定性使得匯率傳遞程度低。這是基于出口商對匯率變化的預期,當出口商認為匯率波動是暫時的,一般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出口價格,一方面是由于調整價格需要成本,存在“價格粘性”;另一方面是由于經常性的調整價格會散失一部分客戶,對海外市場份額產生不利影響。國際市場分割使得“一價定律”失效,商品的國際流動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Yang(1997)擴展了Dornbusch(1987)的模型,認為一些產業組織因素也會影響匯率傳遞,如:市場集中度、產品的同質和替代程度、國內外競爭廠商市場份額的比較等等。
三、PTM和匯率傳遞的不完全
除以上因素外,20世紀80年代后期出現的PTM理論為解釋匯率不完全傳遞現象開辟了新的天地。這類文獻主要是基于市場分割的前提分析傳遞不完全的原因。
Krugman (1987)的研究表明,由于國際市場分割“一價定律”在現實中無法實現,出口商可以對進口商實行三級價格歧視,并將這種歧視定義為“依市場定價”(PTM)。在 PTM分析框架下,互相分割的目標市場允許廠商通過改變價格加成而使得產品價格保持平穩,以達到穩定國外市場份額的目的,從廠商的市場策略角度對不完全匯率傳遞作出了合理闡釋。Knetter (1989)and Dornbusch(1984)從需求彈性角度研究了企業的最優差別定價策略。認為如果進口國彈性很高,出口商將被迫調整利潤來吸收匯率變動的成本,導致傳遞不充分。Marston(1990)分析了壟斷廠商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銷售產品時的歧視定價行為。認為出口價格對匯率的變動主要依賴兩個要素:一個是企業的邊際成本;另一個是企業的加價行為,主要由國外需求價格彈性決定。Adolfson(1997)、Goldberg(1997)也指出在大多數競爭性行業中隨時定價行為是匯率不完全傳遞的原因。
實證研究證明了以上觀點。Marston(1990)研究了1980年到1987年日本17個行業的出口定價,其中15個行業“按消費者市場定價”的行為十分明顯,交通、設備和消費品行業的平均PTM系數達到0.5。Athukolara(1991)估計了韓國的出口匯率傳遞系數(0.28),研究成果表明韓國對出口價格控制力很小,基本是國際商品市場價格的接受者,這與其出口產品集中在輕工業品和耐用消費品,價格競爭激烈的事實是吻合的。Athukorala and Menon(1994)分析了日本出口定價行為和匯率傳遞,認為只考慮加價行為而忽略匯率變動對國內企業邊際成本的影響可能高估匯率傳遞的程度,尤其對日本這種高度依賴進口進行生產的國家。因此,針對不同國家的不同狀況,匯率變化對出口價格的影響路徑是不同的。
自2005年以來,中國學者也開始關注該領域。通過對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目前國內對于“盯市”能力強弱和匯率傳遞程度的關系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研究結論。一種是以陳學彬、李世剛、蘆東(2007)為代表的;另一種是以畢玉江、朱鐘棣(2010)為代表的。陳學彬認為: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那種能夠自我吸收匯率變動風險(即出口匯率傳遞率>0)的出口商,如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較強的盯市能力;出口匯率傳遞率略小于零的加工貿易行業具有部分盯市能力,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由出口商和進口商共同承擔;而傳遞率大幅小于零的原材料和能源類出口商品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反而降低外幣標價的出口價格,因此不具有盯市能力。而畢玉江認為,如果出口廠商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那么它以本幣表示的出口價格對匯率變動應該是不敏感的。也就是將匯率變動成本轉嫁給進口國越多的出口廠商,盯市能力越強。
本文認為,出口匯率傳遞率的高低并不能簡單的反映出口商盯市能力的強弱,要根據不同國家的匯率制度,不同地區的進出口政策以及不同行業的成本構成、當期的經營目標(市場份額最大化還是利潤最大化)、面對的進口需求價格彈性大小等因素分情況討論。
總結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梳理和總結,我們可以發現:國外的研究已經相當完善,主要基于發達國家的數據,關于匯率不完全傳遞原因的研究較多;而國內的研究由于數據可得性等方面的限制,多以總量數據為依據分析匯率傳遞的影響因素,分行業、分階段研究的文章雖有少量出現,但由于角度的不同仍有研究的必要;大量有關匯率波動對進出口貿易影響的理論和實證研究由于假設前提設定的不規范和數據選取的不同得出了互相矛盾的結論。
匯率傳遞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有著特殊的作用。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出口作為中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對國家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現在人名幣升值問題和中美貿易摩擦問題突出,因此研究人民幣匯率傳遞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以后中國匯率傳遞問題研究的微觀視角可以是匯率傳遞與出口商“盯市”能力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基于更加細分的行業分類標準研究匯率傳遞對不同行業的影響程度和速度。當然,匯率作為聯系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重要媒介,對宏觀經濟也有重要影響,因此,從新開放宏觀經濟學角度研究匯率對宏觀經濟變量的作用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Rudiger Dombusch,Exchange Rate and Pri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7,1987.
[2]Paul Krugman,Pricing to Market When the Exchange Rate Changes,in S.W.Arndt,J.D.Richardson(eds.),Real-Financial Linkages among Open Economies,Cambridge,MIT Press,1987.
[3]Richard Marston,Pricing to Market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29,1990.
[4]ang Jiawen,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79,1997.
[5]畢玉江,朱鐘棣.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商品出口匯率的價格傳遞效應[J].世界經濟,2007,(5).
[6]陳六傅.人民幣匯率的價格傳遞效應——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7,(4).
[7]陳學彬.中國出口匯率傳遞率和盯市能力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7,(12).
[8]羅忠洲.關于匯率對進口價格傳遞率的實證分析——以1971—2003年的日本為例[J].金融研究,2004,(11).
[9]鄭平.中國貨幣化進程中人民幣匯率傳遞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89.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