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斯金納強化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小學教育的特點,提出了程序教育法及其原則,以及正強化和負強化在小學教育上的應用藝術。
關鍵詞:斯金納強化理論;學習積極性;激勵;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295-02
引言
斯金納強化理論自產生之日起,就開始對管理實踐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但如何真正把斯金納強化理論藝術化地應用于小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勵,一直以來都是小學老師面臨的一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本文在介紹斯金納強化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實踐,探索運用斯金納強化理論激勵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程序方法和藝術手段。
一、斯金納的強化理論
B.F.斯金納,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和新行為主義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強化”是斯金納從巴甫洛夫那里借用來的一個概念,但是內涵發生了變化,在他的理論體系中,強化是主要的自變量,他認為行為之所以發生變化就是因為強化的作用,對強化的控制就是對行為的控制。因此,強化理論是斯金納學習理論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礎。
1.按照強化物的性質。斯金納根據強化物的性質,把強化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陽性強化和陰性強化或正強化和負強化)。積極強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物在個體做出某種反應(行為)后出現,從而增強了該行為(反應)發生的概率,該刺激物稱為積極強化物。消極強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物在個體作出某種反應(行為)后而予以排除,從而增強了該行為發生的概率,該刺激物稱為消極強化物。
2.人類行為受強化影響的程度。斯金納根據人類行為受強化影響的程度,把強化分為一級強化和二級強化。一級強化是指滿足人和動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強化。二級強化是指任何一個中性刺激如果與一級強化物反復聯合,它就能獲得自身的強化性質。
3.根據行為和強化的間隔時間。斯金納和同事們在研究什么條件下強化能發揮最佳作用時,根據行為發生與強化物出現間隔的時間,把強化分為連續式強化(也稱即時強化)和間隔式強化(也稱延緩強化)。連續式強化是指對每一次或每一階段的正確反應予以強化,就是說當個體作出一次或一段時間的正確反應后,強化物即時到來或撤去。間隔式強化是指行為發生與強化物的出現或撤去之間有一定的時間間隔或按比率出現或撤去。
二、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勵技巧
(一)提高小學生學習積極性,要恰當地運用程序教學法
教師要做好強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師要把非常復雜的行為模式逐漸精致地做成小的單位或步驟,也就是把教學目標進行具體分解,確定每個步驟所保持行為的強度,以使強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斯金納程序教學的基本思想是對小學生的正確學習效果必須給予及時的強化,以鼓勵小學生繼續進行學習。編制程序學習的流程,一般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積極反應原則。一個程序教學過程,必須使小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學習的狀態。也就是說,在教學中使小學生產生一個反應,然后給予強化或獎勵,以鞏固這個反應,并促使學習者作進一步反應。
2.小步子原則。程序教學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學習為后一步的學習作鋪墊,后一步學習在前一步學習后進行。由于兩個步子之間的難度相差很小,所以學習者的學習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3.即時反饋原則。程序教學特別強調即時反饋,即讓小學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確,這是樹立信心、保持行為的有效措施。一個小學生對第一步(學習的前一個問題)能做出正確的反應(回答),便可立即呈示第二步(第二個問題),這種呈示本身便是一種反饋:告訴小學生,你已經掌握了第一步,可以展開第二步的學習了。
4.自定步調原則。程序教學允許學習者按各人自己的情況來確定掌握材料的速度。這與傳統教學在課堂傳授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學習者為參照點的教學法不同,傳統教學法使掌握快的小學生被拖住,而學習慢的小學生又跟不上,致使班級小學生之間學習水平差距越來越大。程序教學法相對顯得比較“合理”,每個小學生可以按自己最適宜的速度進行學習。由于有自己的思考時機,學習較容易成功。
5.低錯誤率原則。程序教學的設計要按照教材內部的邏輯程序,既要保證學習者在學習中把錯誤率減少到最低限度,又要合理地設計教材,使每一個問題(每一小步)都能體現教材的邏輯價值。
結合斯金納的強化理論,通過有效運用教學程序法,使得老師授課的方式方法以及進度安排更加符合記憶及理解規律,也能夠有效刺激小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教育中靈活運用正強化和負強化
1.積極強化的應用。教學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恰當運用強化理論。首先,教師要針對班上不同的小學生提供不同的強化物系列。教師要注意觀察和了解小學生對什么強化物感興趣,可以事先側面了解小學生各種情況。其次,老師需要在課堂上不失時機地靈活運用各種強化手段。“鼓勵”是經常運用的一種強化手段,比如小學生做的好的話,老師就可以給予其贊許的目光和微笑的面容。同時教師也可以用撫摸小學生的頭、輕撫小學生的肩膀等肢體語言表示對小學生的賞識與贊許。老師的這些做法可以使小學生得到極大的鼓勵,容易在今后做出相應的積極行為;老師也可以把分數作為強化物,如把平時作業成績算入最后總評成績,這樣會強化小學生平時做作業的認真態度;獎品的發放也是極有效的強化物,它的適時運用也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力。強化理論在教學中有多種多樣的用途,因此,教師要合理地應用,以促使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積極的獎勵方式有助于孩子良好行為的養成。物質獎勵是對小學生的積極行為進行強化的常用方式,這種獎勵的初衷是好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過于依賴物質獎勵有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教師在運用過程中要把握一個“度”。在對小學生進行強化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小學生的年齡差異、性別差異采取不同的強化方式。同時也要謹記,積極強化要恰到好處,否則就會過猶不及。
2.消極強化的應用。在學校教育中,在塑造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方面,不僅要采用積極強化,也要適當地對孩子進行消極強化。當小學生出現錯誤的行為時,如打架、罵人、不按時完成作業等情況,老師就要對小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并采取適當的懲罰措施,使影響小學生健康成長的行為盡量減少。例如,鄰居家里有一個孩子,家長為了孩子買了電腦,孩子可以想上網就上網。但是孩子又是小學還沒畢業,不能很好把握上網和學習的時間,導致學習嚴重下滑,我告訴家長,以上網作為懲罰的刺激物,只有當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或者只有孩子完成作業后才可以上一會網,否則無論如何都不讓他上網。堅持一段時間后,發現孩子的成績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時,對小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老師要做到以德服人,對小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妙用批評和懲罰。批評和懲罰要講究方式和藝術,在教育過程中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對自己的過失負責,勇于改正,幫助他們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結語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對當今的學校教育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在學校教育中,通過對小學生各個方面的強化,教師可以修正小學生的行為方式,塑造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教師不斷地強化,引導其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教師可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采取有效的獎懲措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學習,不斷地提高學習成績,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教師在進行教學管理中,善于運用不同的強化手段和方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王統軍,季紅.論強化理論在學生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6,(6):151-152.
[2]張全民.淺析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及其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1):29-30.
[3]鐘力平.斯金納強化理論及其應用[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8,(2):70-71.
[4]余江敏.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1,(1).
[5]張厚粲.行為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郭翠菊.桑代克與斯金納德強化理論[J].殷都學刊,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