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往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手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本體性的問題。在對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反思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觀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閾,對解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284-03
在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人類社會的實踐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交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交往已經成為影響人的發展的關鍵因素,“人的發展取決于和它直接和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作用是促進人的發展,但是人的發展離不開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借助于個人的存在及交往將人帶入社會之中,幫助其健康成長。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的核心即交往實踐觀在本質上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以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觀為指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轉換,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發展更深植于現實人的生活世界中,體現一種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和追求。將馬克思交往實踐觀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閾,對解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具有啟示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觀和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首次提出了社會一般交往理論。他認為,人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 [1]馬克思是把交往看做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馬克思認為人通過實踐,首先是物質生產活動以及這種活動的產物來確證自己是客觀存在物。在這種活動中,人改變了周圍的客觀世界以滿足自己的需要,還在這種活動中保存和發展了自身,并且產生和發展了人的其他活動形式。因此,人是社會的人,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如果沒有生產實踐活動,人類就不可能生存,社會也不會存在。
人的勞動實踐,也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活動,這種活動絕不是單個人的活動,它必須借助人們一定的交往形式來進行,它總是與一定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相聯系。勞動實踐的活動表明:人們的交往形式、社會關系,既是勞動實踐的產物,又是勞動實踐借助的形式,沒有這種形式,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活動就不能實現。馬克思在其新世界觀的奠基之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從世界普遍交往的角度系統論述了“物質交往”和由此產生的“精神交往”對人類歷史發展前進的巨大作用。在他看來,交往是人類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之間的交往決定人的發展,交往是影響人的發展的關鍵因素,“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 [2]。
交往是指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人與人以及由人所構成的社會共同體之間借助一定的手段,互為主客體之間物質的和精神的交互過程。社會交往作為一種關系,是基于實踐基礎以實踐活動作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中介,因而又被稱之為“交往實踐”。而交往實踐觀,即運用交往實踐來反思和把握人類社會的觀念。馬克思交往實踐觀反映了人類社會現實發展過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物質交往關系以及由他決定的人們之間精神交往關系等的一切社會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以培養人的完滿的精神世界為目標的教育雙方特殊的交往實踐過程。“社會生活不僅和交往完全相同,而且一切交往(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會生活)都具有教育性。” [3]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中展開的,是主體與主體之間以共同的客體為中介所構成的交往活動。因此,黨交往的雙方相對特殊化并形成一種以傳遞社會經驗、影響他人的身心為直接目的的活動時,交往便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本質就在于通過主體的活動、體驗、領會、理解,形成對話、共鳴、共悟、共識,這個過程就是人的思想道德生成的過程。人的思想道德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又通過活動和交往表現出來。總之,離開了交往,就沒有思想政治教育,也沒有思想道德的產生和發展。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交往的瓶頸分析
(一)受教育者主體性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以人為對象的社會實踐活動,其活動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其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在傳統認識論哲學的影響下,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為“主體有目的地支配和改造客體的物質活動”,這是一種以對待物的“主體—客體”生產實踐活動模式來對待教育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高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這對范疇中,教育者由于在知識層面和生活閱歷方面占有絕對的優勢,被認為是真理的化身,成為強勢的主體,而被教育者只有被動接受教育者的說教,淪為教育者的客體。這種實踐觀的缺陷在于“它撇開了實踐主體之間的物質關系或社會關系,使實踐中的主體、結構和關系單一化,將實踐活動自覺不自覺地視為沒有‘主體—主體’關系介入的片面的‘主體—客體’相互作用過程。”[4]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其本身的價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脫離客觀生活世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脫離客觀生活世界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第一,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單一,主要采用教育者向被教育者“灌輸”教育模式。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輸的內容往往都是一些比較深奧、玄虛的東西,對于這些在受教育者看來與生活無關的內容,可能受教育者在課堂上接受教育時會一時的被動接受,但是一旦脫離課堂,受教育者進入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那些遠離自己生活、玄而又玄的內容,早就被拋之腦后,大大減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踐,在理論灌輸之后,沒有與之配套的實踐環節,在這種教育方式下,使得受教育者變成了杜威所說的“德育之洞”,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夠通過實踐檢驗所學理論知識的真偽,從而鞏固內化為自己的道德體驗。
(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缺乏互動與交流
首先,在傳統認識論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5] 教育者的目標就是生產出標準化的“產品”。在此認識論影響下,在高校課堂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本應充滿精神契合的教育交往活動變成了單純的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傳授道德知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班級為集體授課,除了在課堂上傳授道德知識,與學生互動,下了課往往沒有與受教育者進一步溝通、交流,這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大打折扣。第三,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機對話”使得本來就少的師生之間直接情感交流變得更加缺乏。
三、交往實踐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交往實踐觀使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展現
交往實踐觀從人的交往實踐活動中揭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交往實踐注重主體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的目的性活動。馬克思通過對交往實踐的科學考察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 實踐活動是社會群體的活動,它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和社會關系。
人的主體性經歷了一個由弱到強、由局部人的主體性到多數人的主體性的過程。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發展進程也就是從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缺乏個性走向以個人為主體的自覺、自愿、自主的發展,是主體自身的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主體的個性不斷自我展現、自我發展的過程[7]。交往實踐觀指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應注重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使其能夠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
(二)交往實踐觀強調生活世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馬克思認為,客觀物質世界是人類生活、交往實踐發生的現實基礎。馬克思交往實踐觀中的交往關系是以主體對客體的改造,即以實踐為前提和基礎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立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可以看出,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產實踐構成了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第一個前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基礎與動力。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主體間的交往之所以成為可能,正是因為存在著中介客體,這一客體是多極主體共同指向的客體,與多極主體同時構成“主—客”關系,也正是通過這一客體使交往雙方互相尊重彼此,并通過平等對話、溝通和理解求得互識和共識,形成“視界融合”,最終實現交往雙方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不斷與時俱進。首先,要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大學生思想理論課教學中,一定要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加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針對性,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其次,在課堂之外要注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途徑。比如說依托大學生組織建設,開展大學生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社會實踐教育基地,開展形勢多樣、豐富多彩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三)交往實踐觀倡導師生主體間性交往
主體間性是兩個或多個個人主體的內在相關性,它以個人主體性為基礎。主體間性有如下特征:第一,主體間性意味著雙方的共同了解,不僅了解自我,而且了解“他我”;第二,它意味著交往雙方的彼此承認,承認“他我”與自我有相同的地位、權利;第三,它意味著交往雙方人格平等與機會平等,反對強制和壓迫;第四,它意味著默守共同的規則,交往雙方必須遵守共同認可的規范;第五,它意味著主體與自然的和諧[8]。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體之間的交往關系首先表現為雙方地位平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平等;雙方都有說話、發表的權利,有自己聽對方說話的義務;所有受教育者在教育中言說的時間、機會都是均等的。教育主體之間地位平等,并不要求在各方面完全相同,只是一種和而不同的關系。雙方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特點。教育者作為一種成熟的主體,把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促進其成長作為其根本職責,教育者扮演著教育活動的先行者、發動者、組織者、促進者的角色。受教育者相對于教育者是不成熟主體,是發展中的主體。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和社會要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教育者的作用下,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品德發展上有巨大的潛能和拓展空間。教育主體之間的地位平等是建立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前提。
教育主體之間的交往關系還表現為溝通理解的關系。雙方能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教育者能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用心良苦能夠理解,對教育者的教育狀態能夠認同和關注。交往實踐觀對人生存方式的關注是通過對人的重新理解體現出來的,它注重主體之間的溝通與理解,這不僅凝聚著個體完整性的探求,也蘊涵著對整個人類的深切關懷與呵護。交往實踐觀給我們的啟發在于它不僅僅認為交往是人與人溝通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強調交往就是人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方式,其出現的深層旨趣在于使我們的思維方式發生轉變,即由一種“物化”思維、對象性思維轉變為“人學”思維,從而拯救人的生存危機[9]。
交往實踐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具有人性的活力,生命的意義在于類主體的共生與創造,讓生命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3]杜威.民主主義和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
[4]任平.馬克思主義交往實踐觀與主體性問題——兼評“主體—客體”兩極哲學模式的缺陷[J].哲學研究,1991,(10).
[5]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7]王威孚,盧嵐.馬克思交往實踐觀視閾中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7,(7).
[8]王銳生等.社會哲學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5.
[9]閆艷.論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意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9).[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