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要成為現實,必須努力完善三個方面的基礎性條件: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
關鍵詞:收入分配;生產要素;市場經濟
中圖分類號:F2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108-03
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生產要素投入者對新創造價值進行分配的基本要求。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要成為現實,必須努力完善三個方面的基礎性條件: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
一、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市場體系是在社會化大生產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由各類市場組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構建一個體系完整、機制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是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的基礎性條件。因此,必須圍繞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進一步深化市場體制改革。
第一,圍繞健全全國統一開放市場進一步深化市場體制改革。一是要以規范政府行為為核心,進一步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造成了對市場的人為分割,影響了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要在明確界定政府在市場準入方面權限的基礎上,推進市場準入監管體系改革,提高市場準入程序的公開化和準入透明度;加快制定反壟斷法等保護和促進公平競爭的法律制度,廢止妨礙公平競爭、設置行政壁壘、排斥外地產品和服務的各種分割市場的規定;進一步放寬對行政性壟斷行業的準入限制,保障各類經濟主體獲得平等的市場準入機會。二是要推行現代流通方式,促進商品和服務的高效流轉。要進一步加快中國流通產業的現代化進程,加大對社會化、現代型的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通過產業政策和制度創新,促進流通企業信息化改造,加快現代流通專業人才的培養,為流通方式的變革與創新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交易平臺及制度、技術和人才保障。
第二,圍繞推進要素市場建設進一步深化市場體制改革。一是繼續發展和規范土地市場,改進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場的方式,進一步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規,改革征地制度;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管理土地市場的職能切實轉變到強化建設用地總量和結構調控上來;通過完善土地稅制和土地二級市場的管理,建立資源占用的約束機制;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手段,切實保護農民土地財產權。二是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要逐步消除各種阻礙勞動力合理流動的不合理制度,建立健全失業、養老、工傷、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多樣化的勞動就業和專業技能培訓等社會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勞動保護法規和爭議調解機制等。三是積極發展技術市場。要加強技術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規范技術交易行為,加快中國技術市場的統一開放和國際化。另外,還要積極發展資本市場,規范發展產權交易市場和各類市場中介組織等。
第三,圍繞完善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重點是要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逐步縮小政府定價商品的范圍,優化政府定價商品的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提高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解決當前要素價格扭曲的問題。要積極穩妥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完善水、電力、煤炭、石油、天然氣、土地等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土地價格形成機制,擴大市場形成土地價格的范圍。實行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價格政策,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創造有利的價格體制條件。
第四,規范市場秩序。一是要嚴格執法,堅決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行為,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打擊商業欺詐的法律法規體系和執法體系,強化協同監管,逐步形成反商業欺詐長效機制。二是要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三是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要進一步強化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懲戒力度。
二、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
社會信用體系也稱國家信用管理體系或國家信用體系,包括公共信用體系、企業信用體系和個人信用體系三個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信用關系已成為維系各個市場主體間經濟關系的重要紐帶。就分配關系而言,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已成為實現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的又一個基礎性條件。當前,要重點加強以下三方面工作,以推動中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第一,進一步完善行政管理部門信用等級分類監管和信息共享制度,促進信用信息公開。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關系最為密切的行政執法和司法部門主要包括:工商、稅務、海關、外匯、質量技術監督、人事、勞動社會保障等行政執法和管理部門,通訊、供水、供氣、供熱等公用事業部門,公安、法院等司法部門,銀行、保險等金融部門。這些部門要結合本部門的特點和實際工作需要,開展信用等級分類監管和信息共享工作。一是建立信用等級分類管理制度。各部門要結合部門特點和管理要求,建立信用等級分類的方法和標準,實行分類管理,提高監管工作效率和質量。二是建立行業或部門基礎數據庫。要廣泛收集和及時加工處理監管對象身份和經營行為的信用數據,建立行業或部門內部共享的數據庫。同時,建立國家級和省級信用信息數據庫和信息交換平臺,在此基礎上有序開放信用信息數據庫。三是建立信用信息公開制度。依法向其他執法部門和社會信用中介機構開放在執法和履行公務過程中收集或產生的有關信用信息,實現資源共享。四是明確對信用市場的監管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第二,抓緊培育現代信用服務體系。當前,要根據信用服務業智力密集、技術密集、專業化程度高、市場集中度高的特點,大力培育和發展一批獨立、公正、市場化的信用服務企業。一是規范發展大型信用評級公司、信用服務企業和消費者信用服務企業這三類企業,要在整合已有企業的基礎上提高企業從業水平,嚴格規范市場準入,加強管理。同時提倡適度競爭,限制壟斷,鼓勵業務向規模大、實力強的公司集中。二是重點抓好以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為服務對象的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建設,設置比較嚴格的資質要求,嚴格市場準入,防止個人信用信息被濫用。三是抓緊信用服務行業標準化建設,逐步形成行業標準體系。要根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方案,抓好起步階段的標準制定工作,確保資源和信息共享,防止重復建設。四是建立對信用服務企業的懲戒機制。對不遵守行業規則、自身不講信用的信用服務企業,出現失信行為、造成嚴重損失的,不僅要承擔無限責任,還要令其永遠不得再從事這個行業。
第三,嚴厲打擊商業欺詐,推動商業信用體系建設。重點是建立和完善重點行業的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反商業欺詐的長效機制。一是逐步完善反商業欺詐法律法規體系,制定、修訂有關法律法規,堵塞法律和制度漏洞,為打擊商業欺詐行為提供依據。二是加強行業管理部門、行政執法部門間的相互配合。行政執法和行業管理部門要建立和完善市場監管信息系統,形成信息共享機制,實現聯合監管。三是抓緊構建反商業欺詐預警監管信息平臺,實現相關信息互聯互通和聯合監管,建立跨地區、跨部門和跨行業的反商業欺詐預警監管、執法協調和社會聯防體系。四是加強反商業欺詐的宣傳教育,通過“百城萬店無假貨”、“價格計量信得過”、“價格誠信”、“守合同重信用”、“質量誠信”、“誠信納稅”等誠信創建活動和“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倡導守法經營、明禮誠信的社會價值觀。五是發揮好消費者協會等群眾團體的社會監督作用,制約侵權行為,努力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
宏觀調控體系是國家為保證國民經濟運行協調發展的綜合調控系統。建立宏觀調控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重要特征,是中國新經濟運行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現階段分配領域存在的分配不公等突出問題與宏觀調控體系不健全是密切關聯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是實現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的第三個基礎性條件。當前,要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不斷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努力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第一,深化財稅改革,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推動科技進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財稅體制。要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實現財政體系從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主要內容包括: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要逐步做到把政府收入(包括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和各類基金、收費)統統納入預算管理,接受人大和社會各方面的監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保持現行財政體制框架總體穩定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政府間支出責任界定,為建立事權與財力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奠定基礎。完善中央與地方稅收分配比例,適當提高中央財政收入比重,增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能力。加大中央對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促進地區間財力均衡。各級政府都要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改善民生,逐漸做到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與基本醫療服務、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飲用水安全、公路與公共交通、環境保護、廉租房供應、治安、法治環境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稅收政策如出口退稅政策等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不斷提高轉移支付的有效性,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減少管理層級,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省直管縣、鄉財縣管等管理方式。探索實行縣級政府最低財力保障制度,做到保底。完善地方稅收體系,清理、規范非稅收入,取消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將收入穩定、具有稅收性質的收費納入“費改稅”范圍,增強稅收收入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的地位。開征物業稅,充實基層財力;調整資源稅,增加地方稅收。
第二,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繼續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穩步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使之成為服務三農的社區性金融機構。加大城市商業銀行改革力度,發展地方中小金融機構。推進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改革。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金投資發展金融業。大力發展公司債券市場和多層次資本市場,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積極發展保險市場。穩步發展貨幣市場和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培育外匯市場。繼續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實現金融產品和服務收費的市場化定價。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放寬境內企業、個人使用和持有外匯的限制。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堅持國家對大型商業銀行的控股地位,加強登記、托管、交易、清算等金融基礎建設,確保對外開放格局下的國家金融安全。在繼續實行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監管的同時,順應金融業務的綜合經營趨勢,強化按照金融產品和業務屬性實施的功能監管,完善對金融控股公司、交叉性金融業務的監管。建立健全存款保險、投資者保護和保險保障制度。建立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的應急處置機制。加大反洗錢工作力度。
第三,推進國家規劃改革,完善國家規劃體系,使國家的發展規劃和地方的發展規劃相銜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減少審批,需保留審批的要規范和簡化程序。按照科學發展、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要求,健全和嚴格市場準入制度。發揮國家發展規劃如五年規劃、年度計劃和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和協調作用,并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不斷提高宏觀調控水平,為國民經濟的運行提供穩定的環境。在調控方式上,逐步做到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總量調控為主,努力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也要促進重大結構的優化,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此外,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一是著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圍繞建設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進一步轉變政府管理職能,使政府真正成為優質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良好經濟社會環境的創造者、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維護者。要按照切實履行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職責范圍,繼續深化機構改革,減少并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二是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合理界定和調整政府部門的職能,著力解決權責脫節、推諉扯皮等問題,避免職能交叉重復、政出多門。推行行政問責制和政府績效管理制度,規范行政許可行為,加強行政權力監督,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運轉高效、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三是創新政府管理方式。當前尤其是要認真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制度,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發揮政府信息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活動的服務作用。積極發展電子政務,提高政府的服務和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榮燕.按生產要素分配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路徑[J].武警學院學報,2006,(5).
[2]陳晴曄.按要素分配要解決的幾個基本問題[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3]蔡繼明.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理論:爭論和發展[J].山東大學學報,2009,(6).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s About the Realization of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Factors
PENG Zhi-qiang
(The Economical Research Department,Communist Party School,Yueyang 414000,China)
Abstract: If we want the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factors to become a reality,we must make great efforts to perfect the basic condi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unified,open,competitive and orderly modern market system; the sound social credit system; the perfect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system.
Key words: income distribution; production factors;the market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