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初至30年代中國交通網絡的發展于格局的變化,促進了近代中國城市與經濟發展,并改變了原有的運輸模式、運輸頻率與運輸總量,轉變了城鄉之間的關系與聯系方式,其中陸路運輸承載力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鐵路;公路;城鄉聯系;航運
中圖分類號:F5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156-02
如果把中國城鄉關系看做一個整體,那么交通是骨骼,信息是經脈,資金是血液,構成城鄉之間聯通的框架。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中國日益發展的鐵路系統促進了某些地區市場的統一。
一、鐵路
為了發展中國的近代工業,孫中山重視建設鐵路。1912年6月22日,《民立報》記者問他:“關于政界近情之意見何若?”他回答說:“現擬專辦鐵路事業,欲以十年期其大成。”[1]對此黃興在他的《鐵道雜志序》中指出:“然不速建鐵道,則實業決難發展。蓋實業猶人身血液,鐵道則其脈絡,脈絡滯塞,血液不貫注,自然之理也。”[2]
中國國門被迫打開,在貿易商埠城市產生、發展的同時,全國近代陸路交通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自1876年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輕便鐵路建設,到1913年第一條公路——長(沙)(湘)潭公路建成,是中國近代陸上交通的嚆矢。據史料記載,自中日甲午戰爭后(1896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的半個多世紀內。全國共建設了35條鐵路主要干線[3],是中國鐵路建設從無到有,從零星建設到部分地區骨干線路形成,到20世紀30年代末全國已經基本形成了貫穿東西南北的鐵路網絡[4]。
近代鐵路建設促進了中國新型的鐵路樞紐城市和水陸交通樞紐城市的興起。進入20世紀,1911年津浦鐵路、1915年隴海鐵路徐卞段,1925年隴海鐵路徐海段先后建成通車,徐州初步成為中國東部鐵路樞紐之一。到1936年,人口增加到十三萬人以上,儼然蘇,魯,豫,皖四省之交的第一大城和農副業產品集散中心[5]。無錫最早以南門外為商業區,隨著火車站的建立,米市由南門外逐漸向北門外發展,因此,商業中心轉移到北門外了[6]。1908年,滬寧鐵路建成,常州正處于滬寧線的中點,對外交通更為便捷,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逐漸發展了以紡織、印染為主體的近代工業[7]。
江蘇“當鐵路未通、繭行未設、絲廠未興之時,載桑之家甚屬寥寥……臺遜清光緒三十年,滬寧鐵路通車,裕昌絲廠首先成立,于是載桑育蠶之家,年年增加。”[8]
從中國新興鐵路對城市興起、發展的影響看,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第一,鐵路樞紐城市,如鄭州、石家莊、蚌埠和株州等,對中國城鎮體系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鐵路通過促進了原有城市進一步發展,如北京、濟南、徐州、南昌、衡陽、柳州等;第三,由于鐵路建設,使原有交通停滯乃至衰落,如大運河沿線的揚州、淮陰、臨清,上海附近的瀏河、嘉定,浙江的南潯等。此外,由于鐵路的新建設還帶動了一系列縣城、小城鎮的發展。
近代鐵路的興建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農產品的流通。滿洲不及長江下游各地,但是自鐵路開通以來,農產物質輸出,與年俱增。就以大連一埠言,1907年輸出不過二百二十萬兩,1909年即增至二千二百萬兩,待至1920年則已增至一億一千一百萬兩矣。從中東鐵路歷年糧食運輸量可以看出農產物資運輸量在逐年增長。
中國北部地方受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影響,貿易上無法得到充分發展。然而自1910年以來,亦有逐年增加之勢。1920年輸出數已超過五千萬兩,其輸入約近一億萬兩,此殆由于所感鐵路交通之便利不少。自張綏鐵路延長至山西北部,天津遂一躍成為亞麻之重要輸出港。膠州亦于1904年隨膠濟鐵道開通,而日漸發達。1920年,則輸出一躍至一千九百萬兩,輸入更增為二千萬兩。
廣東……然自1900—1910年,以觀察廣東貿易,則其發達,又有足驚人者。就其發達之原因,大抵不外所受鐵道鋪設之影響者近是。例如1900年廣東輸出千九百萬兩,至1910年則增加為五千四百萬兩,輸入已由千四百萬兩,增加為三千三百萬兩。到期時廣州三水間之廣三鐵路,廣州佛山間之粵漢鐵路,佛山三水間之鐵道,廣州九龍間之廣九鐵道,均已次第通車。是則廣東寶庫之發展,不得為非有賴于鐵道之鋪設者此也[9]。
鐵路的興建與發展促進了中國近代城鄉物資的長距離貿易,并構成了中國近代城鄉間長距離貿易的框架,使近代城鄉關系的發展不僅局限在一域,而是逐漸又沿海向內陸發展。
二、公路
在公路建設方面,中國的公路建設興起較晚,中國東部地區這一時期主要交通方式是水運和鐵路運輸,公路多作為集散物資的輔助運輸線,影響一般較小;而在西部地區,一般由于缺乏水運干線,沒有興修鐵路,將公路作為主要交通方式,故其發展則相應促進了沿線城市(鎮)的興起。如陜西的寶雞、雙石鋪,甘肅的天水、華家嶺,四川的廣元,云南的騰沖等[10]。
中華民國的公路運輸在抗戰前可分為兩個發展時期:
第一階段:民國成立到北伐時期。是公路運輸事業處于自由經營的初創階段。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就一再號召修筑道路,發展汽車運輸。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直隸就有趙宗詒等向清政府申請在當時政治、經濟敏感地區的蒙地創辦“中國蒙古汽車公司”。民國七年,實業界人士景學鈐等創辦經營的“大成張庫長途汽車公司”。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區之間存在著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的差別,因而公路運輸條件在各區域之內很不平衡。東北黑河地區主要對俄貿易,經濟來往頻繁,齊齊哈爾至黑河之間是當時貿易往來的要道,自民國二年汽車試行成功后,營業汽車就逐漸增加。在華北,張家口是聯通關內外商貿往來的交通樞紐,早在民國七年以前,由張家口至庫倫一線已有中外商人自由經營長途汽車運輸。公路長途汽車運輸發展較早的是華北的京津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內外商貿發達,政治、經濟居重要地位的大城市也多,故這些地區公路運輸的發展也較早較快。上海工商業發達,是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汽車運輸興起較早,汽車數量也最集中。內陸各省如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省的城市和公路長途汽車運輸也陸續興辦。西南和西北各省,因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因素的制約,公路運輸興起較晚。
這一階段因政權不統一,省自為政,公路運輸事業進展緩慢。民國十六年,全國公路里程為29 170公里,民用汽車保有量為18 677輛[11]。擔負全國城鄉道路客貨運輸的主要力量仍是以人畜力為動力的傳統運輸工具。
第二階段:北伐勝利到抗日戰爭前夕。是公路運輸事業的發展階段。民國二十年成立了全國經濟委員會籌備處,先后設置道路股、公路處,建立直屬公路運輸機構。西北國營公路管理局就是這一階段中央成立的。至民國二十五年底,各省市公路運輸機構已有營運汽車約3 000輛。民國二十六年,全國已有公路達117 296公里,民用汽車保有量達68 917輛 .[11]。
如閩南一帶的華僑取道廈門出國或回國,過去步行或坐轎需三至五天,沿途還很不安全。自從公路通車后,當天就可以從家鄉到達廈門[11]。閩南盛產糧食、水果、糖、茶業、甘蔗等。這些產品除水運外,大都是通過同美汽車路公司運往廈門,再轉運外省或南洋各地。
公路運輸興起,促進了城鄉物資交流。僑鄉每年有大量的僑匯收入,有很高的購買力。而當時僑鄉工業落后,紡織品、日用百貨及建筑材料等必須仰求外地和進口。這些商品經由廈門運至泉州和漳州,然后運往僑鄉,這也依賴公路運輸。
民國二十年中國大陸已有各類商車9454輛(不完全統計數),相當于當年汽車總數41 853輛的22.6%。民國二十六年全國已有商車15 382輛(另一參考數為23 208輛),相當于當年全國汽車總數68 917輛的22.3%,比民國二十年的商車數量9454輛增長62%,為抗日戰爭前商車運輸發展的最盛階段[11]。
汽車運輸在城市興起后,加速了物資交流,促進了生產發展,工商業各個環節的運轉大大加快。形勢進一步要求汽車運輸從城市向外輻射和延伸,借以溝通城際和城鄉之間的工農業產品交流和人民交通往來。
三、航運
在交通運輸業方面,中國近代航運史研究中的許多專家都不約而同地作出了同樣的判斷。樊百川說:“中國的輪船航運業不是從原有的帆船航運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是在外國航運勢力入侵后在中國江海帆船業產生的同時,作為外國輪船航運業的附庸出現的。”[12]聶寶璋也說:“在中國,并不像資本主義國家那樣,輪船是適應本國產業革命的需要而發生發展的。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濟遠未達到這個階段。”[13]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史學者馬鴻謨也以中國的海運業為例指出:新式航運業的產生所象征的“產業革命”也“不完全是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的結果”[14]。然而近代航運仍然在商品運輸中,特別是在海運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鐵路的發展近代航運的地位逐漸被鐵路取代,尤其是在內陸運輸中。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先生一席話[N].民立報,1912-06-23.
[2]黃興.《鐵道雜志》序[G]//黃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252.
[3]馬千里.中國鐵路建筑編年簡史(1881—1981)[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3.
[4]俞飛鵬.十五年來交通概況[M].交通部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四月出版.
[5]單樹模.徐州歷史地理[M].江蘇城市歷史地理[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68.
[6]王維屏,羅輯.無錫歷史地理[M].江蘇城市歷史地理[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42.
[7]薛迪成.常州歷史地理[M].江蘇城市歷史地理[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100.
[8]江蘇無錫縣二十年來之絲業觀[J].農商公報,第85期:45.
[9]歭冰.鐵道與貿易[N].上海總商會月報:一卷六號,1921:20-21.
[10]顧朝林.中國城鎮體系——歷史、現狀、展望[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33-141.
[11]中國公路交通史編審委員會.中國公路運輸史:第1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77-167.
[12]攀百川.中國輪船航運業的興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12.
[13]聶寶璋.輪船的引進與中國的近代化[M].對外經濟關系與中國近代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33.
[14]馬鴻謨.近代中國城鄉經濟改組初探[J].近代中國,1991,(11):117.[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