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不僅承擔教授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還肩負著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人文精神、創新精神的責任。要想達到上述目的,不能單靠教師的說教,需要師生的暢通的交流,在交流中實現學生整體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語文教學;溝通;審美能力;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324-01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必須從尊重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出發,在實際教學中用心與學生交流,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學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論,這無疑忽視了學生的思想獨立性,也不利于培養具有創造精神的人才。
語文教師應以“傳道、授業、解惑”為自己的職責,把師生交流作為語文教學的最重要的手段。教師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加強師生的溝通。
一、加強學生與教材的溝通
我們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這座溝通學生與知識的橋梁,就是讓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就是要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地理解教材。
教師如何在課堂中與學生溝通呢?
首先,提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生中享受,而不是學生的負擔。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藝術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且也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從教材中感覺到這些東西的欲望。最后,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二、繪聲繪色,融情入景
課堂中如何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首先,導其入境。引導學生進入文學作品所描繪的境界中,感知作家所描繪的畫面、人物、情調或氣氛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融合。教師可以用詩意或是描摹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發現美。其次,激其情感。文學作品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表現,多以情感人,其中蘊涵著豐富的美的內容。作家在寫作時灌注了濃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飽含覺悟,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課文中的情感交流,與學生產生共鳴。當然,教師也只有充分挖掘課文語言和內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潛心體味,并用精心錘煉的優美語言表達出來,才能喚起學生的共鳴,才能做到用心與學生溝通。最后,領其評價。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審美判斷,識別真善美和假惡丑,提高審美鑒賞力,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三、讓人文精神滲透進學生心靈
人文精神不能靠強行說教傳給學生,這樣做會適得其反,人文精神傳輸在熏陶、感染,重在學生與教師的心靈溝通。
如何與學生就人文性教育而溝通呢?
首先,教師情感上要豐富真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說語文教學是情感教學,主要體現在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教師、教師與作者及學生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上,通過交流來感受對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風度。言的風度即指教師的語言要有感染力,這主要包括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要有藝術性。行有風度主要一點就是用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學生,做學生的表率。最后,語文教師要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學生發現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導其感覺、創造這些美。
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現代教育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在傳統教育上,教師處于學生之上,其思想統治束縛著學生的思想:要聽老師的話,要按老師要求的去做,不容許學生對老師懷疑甚至批判;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勇于爭做打破這種傳統教育思想束縛的開路先鋒。
如何培養學生的意識呢?首先要用心鼓勵學生敢于懷疑、批判。這點首先要教師超載自我,敢讓學生向自己挑戰。如讓學生在課堂中對教師的見解提出質疑;讓學生幫忙查找資料,以補充教師備課的不足。其次,在教學中多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說自己的想法,出題時多出些主觀性試題。在評價時不要求統一,尊重個體差異。只有這樣學生主體性才會得到體現,學生才敢想敢做。
語言就是交流的工具,語文教學以語言為教學內容,又怎么能忽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在實際教學中投入自己的真性情,用心去體會每個孩子的心靈,用心去思考每個孩子充滿希望的幻想,才能培養出時代的新人。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學生的個性、創造精神、良好的語文培養起來吧,這才是我們的根本任務。[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