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公司財務報表的三個重要指標:每股凈收益、每股凈資產、凈資產收益率從增長速度的角度(筆者定義其為“加速度”)和原始值大小的角度(筆者定義其為“初速度”),闡述其對股價的影響;綜合運用了K線、均線、成交量等技術方法,從技術上闡述大盤底部的形態特征,對研判大盤走勢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財務分析;初速度;加速度;底部;形態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080-02
公司的財務報表是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的一個重要的窗口,下面就公司財務報表上的三個重要指標:每股凈收益、每股凈資產、凈資產收益率來進行分析。
首先,用主營業務收入替代每股凈收益,這樣可以將企業壞賬、非主營業務收入、待攤費用、待處理財產凈損失等干擾因素剔除,將三個指標在某一個時點的原始值定義為初值(即初速度),那么初值的大小反應了公司在該時點盈利能力,初值的增長速度反應了盈利能力、資本獲利能力加速度。在初值較大的條件下,如連續三至五個季度甚至年度加速度都在20%以上,那么這樣的公司是可以入選的,當然加速度越大越好。如果一個公司的初值在幾個季度或年度內一直很小,說明該公司的經營狀況不佳,如每股收益連續幾個季度都低于0.1元,凈資產收益率低于5%,即使后面加速度較大,我們都是該把該股票剔除掉的。如果一個公司在期初時點上的初速度較大,但是在其后的季度或年度上,加速度很小或大幅度放緩,那么說明這家公司逐漸從成長期走向成熟期,如果考察一個行業內的大部分公司都出現了相同的情況,那么這個行業將從成長期轉向成熟期,如同一個人從青年變為中年,那么公司的股價將在大幅度上漲后面臨較大回調壓力,如果該行業內只有該公司出現了加速度很小或大幅度放緩的情況,那這家公司的股票更是要被剔除掉的。如果一家公司的加速度為負值,且連續幾個季度出現,說明該公司的市場逐漸被競爭對手蠶食,這樣的公司即使初值較大,投資者也是堅決要回避掉的。
如果用上述的方法來選擇股票,初速度反映了經營基本素質,加速度反映發展的可持續和潛力。在A股市場上,如果用上述的標準再輔以償債能力(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公司規模等財務指標,篩選出的公司是值得投資者注意的。
識別大盤的底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重要環節。基本面分析認為大盤走勢是不可預料的。筆者
認為,投資者不要去猜底部,應該讓市場通過自己的表現來告訴你底部的構成。下面我們以A股兩次重要底部來說明市
場是如何告訴投資者底部形成的。
一、判斷下降通道中失敗的反彈
在股價達到最低點之前,指數不斷創出新低點,有幾次反彈,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反彈都失敗了,失敗的反彈的特征很明顯:成交量沒有有效放大;指數沒有突破重要均線,遇到重要均線均遭到壓制,放量下跌。在指數屢創新低的過程中(下跌通道),投資者是不要去參與交易的。
二、構筑底部
股指達到1 664點的時候,我們不能判斷出大盤是否還能繼續創出新低還是向上突破,觀察發現大盤在1 664點伏擊做了一個為期10天的平臺,指數沒有繼續走低,隨著成交量的上升,指數開始反彈,當遇到60日均線時候,股指放量下跌,但是在隨后的兩根陽線后的下跌陰線成交量急劇萎縮,股指也并沒有創出新低點,在短期均線的附近獲得了支撐,伴隨成交量的上升股指突破了幾條短期均線開始上行,遇到120日均線后,股指下跌,但是在下跌過程中,成交量萎縮,股指在均線下方獲得支撐,放量上行,2009年3月17日突破年線,隨后在大成交量的支撐下,股指站穩年線,展開了一波波瀾壯闊的行情。
上證指數達到998點的歷史性低點,指數上升,但是成交量沒有放大,指數遇到60日均線后下行,成交量萎縮,隨后放量上行,指數沒有創低點,但在年線附近回落,成交量萎縮,指數底部抬高,股指做出了長達兩個月的整理形態,這是吸籌的時期,隨后股指依托均線放量上行,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牛市,由于筑底時間較長,整理充分所以形成了扎實的底部形態,而2008年的底部呈現了尖底的形態,所以股指在3 478點位后下行,盤整后震蕩下行。
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1)下跌通道中不參與股票交易,只作右側交易。(2)能區分出失敗反彈,避開失敗的反彈。(3)指數依托重要均線上行,上升放量,下跌縮量,且股指不再創出新低點,在大成交量的配合下,站穩年線數個交易日(3個以上),(放量是股票或大盤上漲的充分條件之一)。(4)市場上出現了領軍股,且領軍股在大盤下跌中,下跌幅度小于大盤,呈現強勢,大盤股企穩走強。
參考文獻:
[1]趙潁.每股凈資產的調整差異對盈利能力的影響分析[J].現代財經,2001,(6).
[2]楊傳武.對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指標的分析與研究[J].工業博覽,2009,(12).[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