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目前的經濟環境下,控股股東的存在是造成盈余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但中國對二者的研究偏于理論,實證研究本不多,且對于控股股東變更對盈余質量的影響未曾研究過,基于這種考慮,我們調整了盈余反應系數基本模型,加入相關變量,選取了2004年變更的上市公司的2003—2008的六個會計年度的經驗數據,并加以分析,研究發現控股股東的變更提高了企業盈余質量,并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但長遠角度并無影響。最后據此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控股股東;盈余質量;盈余反應系數
中圖分類號:F830.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067-02
引言
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依賴于上市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而會計盈余是上市公司披露的最重要的會計信息,關注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而控股股東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控股股東與盈余質量之間的關系,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對二者的研究偏于理論,實證研究本不多,且對于控股股東變更對盈余質量的影響未曾研究過。一般來講,控股股東的變更往往與并購、重組、控制權的轉移有著密切聯系。市場基于對這些公司重組后業績增長的預期和想象空間,公司股價往往能有不錯的表現。但對盈余質量產生何種影響并未有過結論。那么,在中國證券市場,控股股東的變更能否提高盈余質量?如果能提高盈余質量,提高的持續性如何?文章將立足于中國證券市場的制度背景,通過實證分析來回答上述問題。
一、理論分析及假設
由于中國股權達不到所謂的高程度的分散,所以普遍存在著占據主導地位的大股東,或者說控股股東。同時企業作為一系列契約的集合,由于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性等因素,產生了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的不對稱。而控股股東作為契約中的優勢一方,對會計盈余的影響不可避免。從能力上,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影響甚至控制盈余的產生甚至報告的程序;從動機上,控股股東為了謀求更大的利益也會采取包括“掏空”、“盲目圈錢”等手段轉移企業資源增加自身財富,從而影響盈余質量。
與此同時,控股股東在上市公司控制期限越長,其控制力越強,雖然由于利益趨同效益使其謀取私利的動機減少,但影響盈余數據的能力和動機都會有所增強,從而對盈余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得到假設:控股股東變更會提高盈余質量,并帶有一定的持續性。
二、概念界定與模型建立
(一)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將盈余質量定義為盈余信息的投資者決策相關性,即投資者根據公司披露的盈余信息進行投資決策,如果盈余傳遞的信息是高質量的,必然反映到投資者得到的市場回報上,所以,可以基于市場回報的價值相關性來度量盈余質量。
一般而言,控股股東是指對公司事務可以行使事實上控制權的股東。由于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實際控制程度很難界定,故本研究中涉及的控股股東既包括絕對控股又包括相對控股股東。通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對公司控股權的影響占絕對主導地位,因此,本文在分析控股股東時,按第一大股東的情況確定。這雖然可能帶來一些偏差,但比較符合中國上市公司的整體情況。
(二)模型建立
盈余的價值相關性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方法是計算會計盈余與市場回報的相關程度,即盈余反應系數(ERC)。盈余反應系數反映了市場對盈余質量的認同程度,具體表現為以下模型中的盈余項系數(斜率),即β1。
Ri,t=β0+β1EPSi,t/Pi,t-1+εi,t
本文的研究假設以基本的盈余反應系數模型為基礎,在此基本模型基礎上加入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托賓Q作為控制變量,得到如下模型:
Ri,t=β0+β1EPSi,t/Pi,t-1+β2levi,t-1+β3Qi,t-1+β4Sizei,t-1+εi,t
其中,變量 EPSi,t表示公司 i 在 t 期間的每股凈利潤;變量Pi,t-1表示公司 i 在 t-1 期末調整后收盤價(考慮分紅),則EPSi,t/Pi,t-1為盈余。被解釋變量 Ri t表示公司 i 在 t 期間市場回報,計算方法為 t 年末除以 t-1 年末調整后的收盤價(考慮分紅),即 Ri,t= Pi,t/ Pi,t-1。同時本研究用 Levi,,t-1表示公司 i 在 t-1期末資產負債率;用 Qi,t-1表示公司i在t-1期末的托賓Q值,計算方法為考慮非流通因素的總市值除以總資產賬面價值。用 Sizei,t-1表示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來衡量公司規模。
三、實證檢驗及結果
(一)樣本情況選擇
本文的樣本選擇過程如下: (1)確定在 2003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間發生了控股股東變更的樣本; (2)以《一般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庫》中2004年度財務數據健全的公司為基準,除去控股股東在2003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和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兩個時段發生了變更的公司;(3)除去上述公司在2003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財務數據缺失的樣本;(4)除去在2003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l日時段內公司所屬行業發生變化的上市公司。最后本文確定的樣本為只在2004年度發生控股股東變更的公司30家,對樣本的觀察期涵蓋2003—2008共六個年度。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各變量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所使用的統計以及數據處理的軟件為spss和excel。其中,基本數據處理使用了excel軟件,變量回歸分析使用了spss統計軟件。
(二)模型檢驗結果
我們將所有樣本按年份排列,并根據模型觀察不同年份的盈余反應系數情況。結果發現幾年的盈余反應系數值不同,并具有一定的說明性。
表2控股股東變更的基本盈余獲得了30家變更的上市公司盈余反應系數各變量描述性統計。
表2 不同年份的盈余反應系數
由表2我們可以看出,2003年上市公司盈余反應系數為0.182,2004年變更后盈余反應系數為0.067,較之2003年盈余反應系數下降了,2005年、2006年兩年盈余反應系數又回升并超過了2003年、2007年、2008年兩年下降了并低于變更前的,趨于相等。
由此我們看出,上市公司在控股股東變更當年盈余反應系數降低,變更后第一年的盈余反映系數明顯提高,則說明控股股東變更提高了企業盈余質量;變更后第二年維持對較高的盈余反應系數,說明變更對盈余質量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但第三四 年盈余反應系數又下降了,說明持續性維持時間并不長。
四、結論建議及局限性
本文研究結論顯示控股股東的變更,會對盈余質量初期產生正的影響,變更當年因為收購、競爭等方面的影響會降低盈余質量,但第二年因為新控股股東的控制公司盈余質量有所提高,且維持兩年后,恢復到了前期水平。說明其短期內對提高中國盈余質量有顯著地幫助,長期來看并無效果。也進一步說明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盈余質量具有重大影響。
得出這一結論后,針對中國目前盈余質量不高的情況,國家要在法律法規上約束,使會計盈余能確實反映企業的實際經營成果。從控股股東變更這一角度出發,通過鼓勵上市公司合理競爭、合理收購,縮短控股股東控制期限。另外,更要從企業內部入手,減少股東通過影響盈余質量實現自立的動機和能力。
由于研究條件,本文還存在很多局限,對控股股東的界定不夠細致,也沒有考慮公司的具體情況。這些方面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王化成,佟巖.控股股東與盈余質量——基于盈余反應系數的考察[J].會計研究,2006.
[2]林峰.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對盈余質量影響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程小可.公司盈余質量評價與實證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鄧德軍.孫金洲.大股東變更企業業績改善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8,(5).
[5]朱琪,魏明海.基于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變更的治理績效研究[G]//管理科學與系統科學研究新進展——第八屆全國青年管理 科學與系統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05.[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