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目前還相對滯后,但搞好文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從四個方面論述了新時期如何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加強新時期的農村文化建設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對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現農村及全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新時期;新農村;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049-02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如果說經濟、環境等要素是新農村建設的“硬實力”,那么文化則是新農村建設的“軟實力”。它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規范農民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對廣大農民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發揮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破除保守習氣,克服傳統觀念,保證新農村經濟建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健康發展,才能增強農村的綜合實力。
一、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還相對滯后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之下,新農村文化建設呈現了較好的發展局面,為三農問題的解決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總體上說來,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還不相適應,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
1.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令人擔憂。“早上聽雞鳴,白天聽鳥啼,晚上聽狗叫”,這是許多農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由于社會所提供的文化公共產品不足,自己又無一定的經濟實力購買文化商品,因此文化生活貧乏、孤單和枯燥,給農村消極文化現象的產生、發展留下了太多的時間和太大的空間。在急劇的社會變遷中,來自現代化和城鎮化的理念極力要用都市文化來取代農村文化。同時,各種低俗和消極文化也乘虛而入,侵蝕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大量民歌無法得到傳承,傳統節目也在漸漸消亡,農村文化處于邊緣化的境地。
2.農村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文化動力。農民增收乏力,農村發展緩慢,農業弱勢地位難以得到解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問題盡管是復雜和多因素的,但農村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已經越來越不相適應也是其中的關鍵問題之一。
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表現出強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當前的市場經濟及現代價值的侵入,使農民傳統的生存價值邊緣化,農民作為自己生活的主體地位,被一種強有力的外來力量所壓抑和排斥,而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等重大方針政策,其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而要完成這一系列任務,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是關鍵。因此發展農村文化,全面提高農民素質,也成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
3.國際文化競爭日漸激烈呼喚新農村文化建設提速。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為代表的一批西方學者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和著作,鼓勵美國將其現行的文化價值觀推廣到全世界,為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提供理論根據。他們斷言,文明沖突不可避免。并公開宣稱,美國的民主制度是人類歷史的終結,人類社會最終都要走向美國的模式,歷史將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抱有美國式的價值觀、民主自由與個人至上的人。這就無疑與我們中華文化追求的社會理想針鋒相對。
不僅如此,文化還作為世界經濟競爭的軟實力,日益成為國際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跨國企業的競爭中,國外許多大企業,進入中國并取得競爭地位就是依靠其獨特的企業文化優勢。農業是中國的弱勢產業,又是中國的命根子;農村是中國發展的難點,又是中國發展的希望所在,是中國政治經濟安全的大后方。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在農村,農村不僅要抵抗國際競爭的強勢沖擊,要在強大的國際競爭中保持穩定并贏得發展機會,更為重要的是要建設具有我們民族時代特色的農村文化,增強中國獨具特色的農村文化實力,抵御國外強勢的文化侵蝕。
二、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1.農村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有機統一。在新農村的建設中,同樣要三大文明一起抓,既要有快速發展的農村經濟、環境面貌等硬件建設,更要有農村文化、村風民俗等軟件的要求,還要有基層民主等政治文明建設。因此:農村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不僅是主要內容之一,也是評價新農村建設成敗的主要標準之一。可以這樣說,沒有農村文化的推進,就不可能真正地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
2.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是互為作用的有機體。物質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備條件,快速發展的農村經濟為農村文化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同時也不可否認良好的文化氛圍能對經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農村文化反過來促進農村的經濟建設,良好的民風民俗、鄰里關系等文化內涵將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素質,改善農村投資環境。
3.農村文化有力地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村文化是農村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也是推進農村精神文明的主要力量。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也是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農村文化將以自身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改變著農村的生活習慣、鄰里關系、村風民俗,在繼承歷史的傳統文化積淀的基礎上,吸收當代文化健康科學的因子,推陳出新地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
三、如何加強新時期的農村文化建設
針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我們應從四個方面來著力加強新農村文化的建設。
1.重視突破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制度瓶頸。首先,要強化文化職能部門的獨立建設。過去縣鄉兩級文化部門很大程度上是“養人”式的文化運行體制,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能力和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入到為農民提供文化服務中,特別是鄉鎮七所八站由于機構的精簡,文化站早已是名存實亡,致使鄉村文化體系“空殼化”運轉;其次,轉換鄉村文化建設的運行機制。從政府行為上看,由于在文化建設方面不僅難以像經濟建設和招商引資一樣看到高樓大廈的崛起、工廠林立的壯觀,也不可能帶來立竿見影的財政收入和顯著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因此沿行的文化體制一向缺乏積極性。特別是當前的新農村建設,政府考慮的還是房屋規劃、公路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如何活躍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則很少投入。這樣就形成了今天這種怪現象:應該由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文化事業長期投入不足,應該由市場主導的經營性文化產業卻長期依賴政府。“政府出錢辦、群眾圍著看”送去的“文化大餐”卻往往很不合農民胃口,農民并不領情,以致“來了就熱鬧,人走就茶涼”,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文化溫飽”。因此,唯一的對策只有政府充分認識到農村廣泛活躍的文化中介組織的重要性,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從當地的基礎和條件出發,將政府力量作用于社會力量,將時代資源嫁接于傳統資源,才能使政府力量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才能喚醒農民的參與熱情,從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創造力。
2.重視選拔高素質的鄉村文化建設干部隊伍。在文化建設體制進一步理順的情況下,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應該是農村的高人、能人、強人和文化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領導者,更應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積極分子,他們應該集領導者、組織者、參與者、活動“專家”于一身。有這樣的身份和本領,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就能夠縱橫捭闔、得心應手。這給選拔鄉村兩級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鄉村干部培訓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通過傳授具有鄉土特色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技能,讓他們去編織農村文化綠洲,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3.重視村民全面素質的提高,發揮農民的主體創造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鍵是要遵循農民主體的原則,鼓勵農民主動參與,讓農民群眾得到實惠。要堅持依靠農民、發動農民、相信農民,農民的事情農民自己做主,農民的事業,由農民來辦。如果在文化的創造上,農民成為了旁觀的局外人、簡單的勞動者,這種身份不僅造成農民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冷漠,而且使我們傳統的民族文化的發展沒有了源頭活水。因此,能否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充分發揮他們的主人翁精神,讓他們能積極參與、積極融入到新農村文化和經濟建設中來,是決定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速度和成敗的關鍵要素。
4.重視傳統鄉土文化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當前文化產品的提供者、制造者和傳播者把眼光主要放在反映都市生活上,卻不熟悉農村、不了解農民,以為想當然的情況就是農村的情況,以為自己的喜好就是農民的喜好,坐在空調房里閉門造車而非深入田間地頭調查研究。脫離了沿襲和傳承的鄉土文化,新農村文化建設只能是紙上談兵、緣木求魚。事實上,在廣大農村遍布著巨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民族文化就“活”在廣大農民日常生活中。如紅白喜事、修譜祭祖、廟會儀式、逢圩趕集等,具體到吹嗩吶、扭秧歌、舞獅子、賽龍舟、放孔明燈、聽采茶戲等項目,實質上就是農民在自娛自樂。在這些活動開展時,農民的情感得到大釋放、精神得到大愉悅、眼界得到大開闊,也是他們信得過、學得來、接受快的一種途徑。只有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些文化遺產價值,只有重建文明的健康的有凝結力的風俗,才能保持鄉土社會的淳樸和憨厚,才能與構建“和諧、穩定、富裕”的新農村宗旨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