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11”和SARS以后,突發事件進入人們的視野,引起普遍重視,掀起研究熱。但目前各種理論和探討還未成形,就連含義國內外學者都有不同的界定。打算先界定含義,再導出特征,進而尋求應對舉措。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特征;措施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224-02
一、概念辨析
(一)突發事件與危機crisis
1.聯系。都是負面事件,都給社會、組織或個人帶來損失或負面影響;都需緊急處理,否則損失更大,影響更惡劣;都具有不確定性,即造成的損失、持續的時間、發展態勢不確定。
2.區別。前者時間外延較窄,危機的形成往往會有一個過程;前者負面影響是顯性的;危機影響既可是顯性,也可是隱性,人們可能一時還沒感覺到;前者往往是危機的先兆,邏輯上危機必是突發事件,突發事件未必形成危機。當突發事件處理不當失去控制,便形成危機并開始擴大。這時突發事件等同危機。處理得得當,就不會變為危機。
(二)突發事件與風險事件risk
1.聯系。風險包含許多可能的結果,風險事件只指包含有消極結果部分的事件,即風險事件一定是會帶來損失的事件。如買股票,肯定存在風險;虧了就是風險事件。從遭受損失來看,風險事件和突發事件有些相似,都具有不確定性。
2.區別。兩者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兩個階段。當風險變為現實造成事實上的損害時,風險事件便在向突發事件靠攏。風險事件可通過一定方式進行分解甚至化解為零。如果風險事件量的積累達不到突發事件發生所需的質的轉化時,相對于突發事件而言,風險事件為零。人們的反應不同。聽到突發事件會做出強烈的反應;風險事件人們不以為然。風險事件更多的是與人或社會的因素相關聯;突發事件包括社會性事件,也包括由純自然原因引起的事件。
(三)突發事件與事故accident
1.聯系。都是負面事件,人們都不希望發生。從表面上看具有偶然性,但在背后都具有必然性,都難以避免。
2.區別。常見事故有交通、醫療、工傷、生產事故等,可見事故一般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聯系;突發事件除了發生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領域。事故一般是由確定的現象轉化而來的,如由于管理不善、工作粗心等人為因素而誘發的原來不該發生的事情;突發事件更多的是源于某些在世界范圍內還未曾發生或甚少發生的不確定現象。事故的發生是由于沒遵守有關規范、規章,有預見、預防性。比如交通事故的發生大都是因交通違章造成的。突發事件的原因較復雜,有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或自然和人為交互性因素,決定了預見、預防的難度。
(四)突發事件與沖突conflict
1.聯系。兩者都具有兩面性。沖突的破壞性顯而易見,同時沖突也起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推動社會制度的不斷演變的作用。馬克思曾指出,人類的文明史是一部矛盾和階級斗爭的歷史;沖突還有利于促進聯合、增強群體內部的內聚力。突發事件也有積極作用,如非典曾經提高了中國政府的公信力;兩者都不可避免。
2.區別。沖突歸根結底是一種人的行為。突發事件除了人為因素還有非人為因素。沖突不一定是事件。有些沖突是彼此之間關系出現的緊張狀態,比如文化沖突表現在不同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思想的對抗,不是事件(事件是動態的),可以被化解,會消失。如不好好處理,可釀成突發事件,沖突可能成為突發事件的導火索。
(五)突發事件與緊急事件emergency
緊急事件是需立即行動、不容拖延的事件;所有突發事件都是緊急事件,因為所有的突發事件都需要立即處理,但并非所有緊急事件都是突發事件。緊急事件只是在處理的時間上緊急,但不一定是負面事件。緊急事件發生,不一定已造成損失;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好,會造成損失;處理及時、到位,不會釀成突發事件。
二、特征類型
(一)特征
按照2006年1月8日國務院頒布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特征如下:(1)突發性。突發事件是否發生,什么時間、地點、以何種方式爆發及爆發程度等情況,具有突發性,人們難以準確把握。(2)公共性。首先體現在涉及公共利益,突發公共事件對公共財產、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產生負面影響,影響范圍體現公共性;其次體現在調動和整合全社會的人力、物力、信息等公共資源,應對主體、力量具有公共性;最后體現在公共權力介入。比如社會中最大的組織政府、各級黨委,他們負責處置突發事件,這些都是公共權力,對事件處置負責。(3)危害性。直接損害體現在人員的傷亡、組織、財產的損失和環境的破壞上,顯性,一目了然;間接損害體現在社會心理和個人心理,進而滲透社會生活各層面,損害具有長期性和不穩定性。(4)變化不確定性。突發事件發生后,事態的變化、發展趨勢及事件影響深度、廣度不能事先描述和確定,難以預測。(5)處置緊迫性。突發事件關系到社會、組織或個人安危,需緊急采取措施有效處理。否則延誤時機,會造成更大傷害,影響也更惡劣。(6)廣泛影響性。突發事件發生后,人們除了關注傷亡人數,還密切關注事故發生原因、發生時間、地點等情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使社會避免重蹈覆轍。
(二)類型
(1)自然災害。水災如洪水;旱災如2010年春節前的云南省旱災; 地震如汶川地震; 風災如沿海臺風,新疆列車傾覆事件; 雪災; 森林火災等。(2)事故災難。礦山事故如煤礦坍塌、瓦斯爆炸; 危險化學品如開縣井噴事故案; 建筑施工、人防工程、交通、橋梁塌陷、船舶翻沉事故等。(3)公共衛生。非典,手足口病,甲型流感。(4)安全事件。“3·14”拉薩打砸搶燒事件,新疆“7·5”事件。
三、危害、管理價值與應對舉措
(一)危害
無論是自然性突發事件還是社會性突發事件都會傷害人員和財產;都能減緩經濟發展速度;引起政治動蕩;引起心理恐慌、改變社會文化等。
(二)管理價值
1.經濟價值:突發公共事件一旦發生了,就要啟動應急預案,緊急疏散人群,搶救財物,可使人財物停止損失;同時社會組織隱性成本、信息失真與權威失靈成本都將大大降低。
2.政治價值:有效的突發事件應對,除了上述經濟價值得以體現,還能鑄就無形資產,如錘煉民族精神;推進政治發展;增強民主、公共意識;促進憲政制度的建設;提高政府公信力;如“5·12”大地震發生時,離我們百年圓夢的體育盛事奧運會的開幕不遠,但事實證明地震沒有震垮英雄的中國人民,反而更讓我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錘煉了民族精神。而非典前后期中國政府截然不同的處置方式就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3.文化價值:緩解公眾緊張抵觸情緒;增強防災的民族意識;喚起人文關懷、感受人性之美。
(三)應對舉措
1.建立預警機制。預警的功能在于通過信息情報監控系統及時發現端倪,發布預警信號,為及早化解各類突發事件奠定基礎,避免倉促應戰、盲目應戰等不良現象發生。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說,“我們必須從反應的文化轉化為預防的文化……預防不但比救助更人道,而且成本也小得多。”
戴維·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勒指出,突發事件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錢預防,而不是花大量錢治療。”
2.緊急處理機制。緊急處理是管理、應對突發事件的核心環節,直接關系著管理的質量與效率。要樹立危機意識,高度重視事前預防、預警的作用;同時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就要啟動快速反應機制,“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可見事件發生中分秒的價值所在。
3.反饋機制和善后協調機制。反饋機制的主要功能是對突發事件處置主體、過程及結果進行反饋,揚長避短,把從本次事件中總結的有效做法發揚廣大,失誤從反面加以反思,“前車之鑒,后世之師。”本次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成功經驗可再加以研究,加以反思,因為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在中國還是較新的實踐,還有許多空白、盲點需要我們填補、破解,我們更應從反思實踐、回味過程中完善我們的各種機制,或補充、或變通、或假設、或演練。使好的“好上加好”,差的、次的、壞的從反面成為我們的寶貴經驗。
善后協調機制是指突發事件高潮期過后,為盡快恢復正常秩序,彌補耽誤的日常工作,適時運用的機制。適時、恰當、靈活地運用善后協調機制,使各方面工作盡快恢復到事發前狀態。主體構成:(1)信息系統:繼續追蹤和掌握事態發展的信息,注意觀察有無反復跡象。(2)指揮系統:統率相關系統開展掃尾工作。(3)執行系統:負責善后具體落實與執行。(4)監控系統:有關領導、新聞輿論、相關社會組織和利益集團密切關注并監督有關政策和措施的落實情況。客體構成:(1)協調善后協調人員:大部分臨時調集人員撤出后,確定少數負責善后的人員。(2)調配相關資源:為徹底解決問題而調用的有關資源。(3)協議執行:按處置中已達成的有關協議,進行落實。(4)責任追究:追究有關組織和人員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秦啟文.突發事件的管理與應對[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9.
[2]國務院.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Z],2006.
[3]IDNDR,Early WarningProgramme Action P lan for the Future (1998—1999).Geneva,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ional Disaster ReductionSecretariat,1999.
[4][美]戴維·奧斯本.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公營部門[M].周敦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205.
[5]胡錦濤總書記在汶川地震時的講話[Z].
[6]www.baidu.com.[責任編輯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