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權抵押貸款是破解林農融資難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對其開展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進行深刻分析總結,指出了林權抵押貸款工作開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和推廣林權抵押貸款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林權抵押貸款;融資;探索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063-02
2008年9月,涇川縣被確定為甘肅省集體林權改革試點縣以來,涇川縣各金融部門在以往利用經濟林地抵押支持建設蘋果基地經驗的基礎上,適時研究制定出了《涇川縣林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試行)》,提出了以合法的林業產權進行抵押貸款的新型融資模式,有效破解了林農融資難問題。
一、主要做法
1.深鉆細研,積極探索林權抵押貸款相關配套措施,為其合規合法化提供法律保障。涇川縣各金融機構從學習制度法規、借鑒他省經驗、制定管理制度入手,成功地推動了此項工作順利開展。一是認真學習研究了《森林法》、《擔保法》、《森林資源資產抵押登記辦法(試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規定》等相關制度法規,查找實行林權抵押貸款的法律依據。通過學習明確了《林權證》是確認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唯一法律憑證,也是林地和林木合理流轉、明晰產權的重要法律依據,可依法轉讓、繼承、抵押、贈予,也可作為合作、合資或出資的條件。二是及時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各金融機構在人行涇川縣支行出臺的《涇川縣林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試行)》的基礎上,對林權抵押貸款的對象、條件、抵押的范圍、貸款流程、抵押貸款比率作了詳細規定。
2.營造氛圍,奮力提高全社會對林權抵押貸款的認知度。一是印制散發了《林權證抵押貸款30問》知識問答宣傳手冊,充分對開辦林權抵押貸款的意義、貸款準入條件、貸款辦理程序、可抵押資源的界定等進行了詳細說明,同時還通過報刊、電視等新聞媒體,對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的開展情況及相關政策進行了及時的宣傳報道。二是各金融機構聘請了各鄉鎮林業站負責人擔任林業信貸聯絡員,協助林權抵押貸款宣傳發動工作,指導林農填報林權信貸申請資料,對貸后情況進行反饋和信息溝通。
3.規范管理,嚴格控制信貸風險。一是對借款人是否具有按期清償債務的能力,借款用途、金額是否合理,生產項目是否符合國家政策,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要進行重點審查。二是嚴格核對《林權證》登記的內容,包括林權所有人、法定代表人、林種、林地面積、批準使用終止日期等情況是否與實際相符。三是到林業管理部門查閱相關登記檔案,確保《林權證》登記的內容與實際完全相符。四是根據抵押林情況實地考察、多方了解評估抵押林權的市場價值,并由專門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五是會同林業登記部門協定林權登記和林權抵押物的監督管理責任,對抵押的森林資源進行以木材生產和發展林木產業為目的的經營,未經辦理抵押業務的金融機構同意,林業部門不得開具林木采伐許可證;不予辦理林木所有權轉讓變更手續;對多個宗地合辦一個林權證的根據需要分冊發證。
4.加強協作,扎實做好林權評估工作。林權抵押貸款改革試點領導小組積極與縣林業局加強溝通協作。縣林業局在評估林權所有人的森林資源資產收益后,調查抵押林地是否有林權證、是否符合抵押條件等情況,出具《森林資源資產調查情況表》并簽注意見。金融機構在個人信用評級中將《森林資源資產調查情況表》作為個人家庭資產評定的依據,對林農進行個人信用評級,并建立林農個人信用檔案,借鑒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模式和做法,在最高額度內,采用“一次核定、余額控制、隨用隨貸、周轉使用”的方法,滿足了林農的資金需求。
二、主要成效
1.解決了林權抵押難的問題。在《林權證抵押貸款管理辦法》出臺之前,由于林農對承包林地沒有經營自主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存在產權不明晰,金融機構無法可依為其辦理抵押貸款。該《辦法》出臺后,一方面解決了林農用承包林地貸款抵押難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金融機構辦法林權抵押無法可依的問題,真正實現了金融機構信貸投入亮綠燈,林農投入信心增的林權制度改革目標。
2.拓展了信貸投放領域,提升了金融機構的社會形象。通過林業信用平臺的建設,推動了金融信貸業務創新,拓寬了資金營銷渠道。各金融機構對于取得林權證的農戶,凡是信用好,沒有不良記錄,家庭經濟基礎充實的,貸款金額在2萬元以下的發放信用貸款;貸款金額2萬~5萬元之間,發放擔保貸款;貸款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辦理抵押貸款。據統計,截至2010年5月末,全縣金融機構已為36 000多戶林農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信用貸款、林權聯保貸款2.1億元,其中已為520多戶農民發放貸款林權證抵押貸款1 200多萬元,得到貸款的林農占試點村農戶的52.5%,林農貸款難的問題得到全面解決。
3.加快了林權流轉速度,促進了林地商業化運作步伐。在試點最早的窯店鄉東坡村,林權流轉已開始運作,目前流轉林地已經達到1 500多畝,今年4月份,在政府的支持下,侯建宏承包該村林地1 500多畝,建立了林源公司,以林權和公司資產在縣農行貸款200多萬元,實行林業、畜牧、家禽、果酒、果醋同步發展,林地養雞、雞肥養樹,果品制酒制醋,不但帶動該村養殖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獲得比較好的收益,年收入在24萬元以上。
4.調動了林農營林積極性,就地消化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僅2010年春季,共有4 200多農戶籌資70多萬元,在金融機構5 000多萬元的信貸支持下,營造新林3.2萬畝,補植5.7萬畝。全縣有5萬多農民轉向從事林業生產,既增加了農村勞動力就業,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森林資源資產抵押登記辦法(試行)》有待完善。主要是“以家庭承包形式取得的集體林地使用權”不得抵押的規定,不符合當前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精神。由于農村集體林業用地面積較大,并且是林權制度改革的重點。如果把以家庭承包形式取得的林權不予抵押,那就將大多數林農拒之于信貸支持之外。
2.林權收益評估費用過高。按照規定,林權收益評估必須要有評估資質的公司評估,而評估必須收費,而涇川縣至今仍然沒有一家有資質的林權評估公司,必須要到外地尋找有資質的公司進行評估,評估必須支付一定的費用,目前評估費用基本是標地物的千分之五,如果按照金融機構按評估價的40%貸款,其實農民僅評估花費費用至少在1.2%以上。
3.林權抵押依法登記工作進展緩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24條規定,財產抵押,應當辦理抵押登記。根據物權法,宅基地不能抵押,農房抵押不能變現,通過林權抵押可以用林權證辦理抵押貸款。事實上,物權法為林業抵押貸款留有缺口,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抵押。而截至目前,林業主管部門就林權的抵押登記仍未開展。
4.林權流轉體系尚待建立。目前林權流轉體系尚未建立,金融機構對林權的處置將存在一定風險,企業不能償還貸款時,金融機構只能對抵押物依法進行處置,對于特殊的林地,金融機構的處置措施舉步維艱。
四、幾點建議
1.加大宣傳,提高認識。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在做好林地、林木確權的基礎上,要廣泛宣傳林業產業發展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讓農民真正認識到林地、林木也是生產資料,也能帶來較好的預期效益。金融員工要認識到支持農民發展林業生產與支持農民發展糧食生產一樣都能增值,都有還款保障,消除思想顧慮,積極為林權制度改革做好信貸投入。
2.降低費用,簡化程序。林權評估工作可以由村委會和鄉鎮金融機構共同組成,每年評估一次,評估價值列入個人征信系統,這樣可以降低林權評估費用。縣財政對用于林業二次開發、低產林改造、林木經營公司規模化經營貸款應實行財政貼息政策,以減輕林農貸款資金成本。對于林權證抵押貸款的程序問題應當進行簡化,由鄉鎮林業站完成,做到農民用林權證貸款不出鄉,時間不超一周。這樣更有利于方便群眾,有利于推動林權證抵押貸款的推廣,也更有利于解決農民貸款難。
3.健全制度,降低風險。完善林權體系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措施的支持。林業抵押貸款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林業相關配套改革的實施。明確必要的抵押登記機構,建立健全各登記部門之間相應的溝通制度,完善相應的辦法、制度,逐步規范抵押登記,使辦理登記有章可循、暢通無阻,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及時地掌握抵押物登記的情況,堵住漏洞,防止債務人重復抵押,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建立規范的市場體系和保險體系,健全抵押物拍賣市場,以使抵押權及時變現,使貸款人的債權得以實現,有效防范風險,從而保護貸款的安全性,降低貸款風險。
4.創新機制,發展綠色模式。各金融機構要積極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要通過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和合作性金融機構、郵政儲蓄機構、村鎮銀行、小額信貸公司和國際組織的合力作用,加強林業的政策性和商業保險,改變目前保險金額小、保險費率高的局面,為貸款提供支持。對于林業抵押貸款,要讓貸款的利率適當高一些,能讓利率覆蓋風險,使林業抵押貸款可持續發展下去。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林業合作組織的作用,如農業信用協會、森林價值評估機構等,發揮林業龍頭企業的作用,以公司加林戶、公司加林業合作中介組織加林農戶等模式,發展聯保貸款,保證林權抵押貸款的履約概率。只要不斷探索,林權抵押貸款就一定能發揮惠農強林的作用,促進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