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河南省農業人口比重大,城鄉差距明顯,制約著其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形成。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及相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好的區域之一,在河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建設中原城市群城鄉統籌改革發展試驗區,對中原城市群城鄉統籌發展,加快河南省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原城市群;城鄉統籌;試驗區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137-02
先行試點、由點及面的漸進改革方式是中國三十多年來改革開放攻堅克難、成功推進的重要經驗。河南省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農村人口比重大,城鄉差距明顯,是制約河南省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促進中原崛起的重要因素。在中原城市群設立城鄉統籌改革發展試驗區,構建城鄉統籌發展的新體制,探索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新路子,不僅可以促進中原城市群縮小城鄉差距,加快發展,而且可以為全省城鄉一體化發展起到積極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加速全省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中原崛起,同時對全國其他城市群或地區統籌城鄉發展具有典型的借鑒意義。
一、有利于發揮中原城市群的示范帶動作用,為河南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提供典范
河南省地處中原,有近1億的人口規模,是全國鐵路、公路、航空、電信等交通通訊樞紐之一,也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畜牧生產基地和能源礦產、重化工業、食品紡織、商貿物流等產業基地,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伴隨著中國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的建設和航空運輸網的完善,河南作為國家交通運輸樞紐的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中原崛起對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解決三農問題、加快國家的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等,都具有重大影響和深遠意義。
近年來,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地區生產總值多年保持全國第五的地位,在全國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2009年,河南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 367.28億元,增長10.7%;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0 477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 704.65億元,增長3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 746.38億元,增長19.1%。但是,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三農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擴大趨勢尚未扭轉。究其原因,河南二元結構突出,城鎮化嚴重滯后,城鄉分割的政策、制度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糾正,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缺乏內在的有機聯系,工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力不強,過多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業,過多的人口滯留在農村。這種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和發展失衡狀態,造成了三農問題的現實困難,農村小康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大的難點。從根本上破解河南三農問題,必須打破城鄉分割的傳統體制,以城帶鄉,以工促農,以工業化和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形成城鄉互補共促、共同發展的格局,推動農村全面小康建設。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相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好的區域之一,在河南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近年來,其發展勢頭強勁、成效明顯,集聚效應不斷顯現。與沿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相比,中原城市群雖然處于發展的“起飛”階段,但從河南經濟甚至整個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狀況來看,中原城市群的發展是充滿活力和潛力的。此時,設立中原城市群城鄉統籌改革發展試驗區,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消除中原城市群城鄉發展中的制度障礙,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加快中原城市群城鄉一體化進程,來引領和帶動全省城鄉統籌發展,形成一體化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二、有利于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構筑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區具有強勁集聚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的核心增長極
城鎮化是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鄉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和城市在不同區域的發展、完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河南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存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等嚴重問題。其中城鄉發展不協調,城鎮化發展滯后已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河南城鄉二元結構突出,支持城鎮化動力不足。建國以來,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重化工業化加大了中國城鄉二元分化,而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體制,使城鄉二元分化更加突出。河南省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省和全國第一人口大省,二元結構尤為明顯,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進行簡單的農業生產和初加工,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經濟發展乏力,農民增收困難,城鄉貧富差距加大,推進城鎮化后勁不足,對城鄉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帶來長期影響。
此外,河南城市對農村集聚作用大,而輻射帶動效應不足。工業有著強烈的聚集需求,需要人、財、物高度集中和健全的公共服務系統,才能形成規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但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可利用的人才、資金、技術貧乏,農民收入低下,農村工業大多停留在原材料粗加工等方面,難以完成鄉鎮工業化的資本積累。而城市在這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人、財、物各類資源在行政集權或市場的調配下不斷向城市聚集,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逐漸增強。由于缺乏城鄉轉移支付等結構性政策措施,農村發展滯后,城鄉差距不斷拉大,城市對農村的優勢資源聚集作用明顯,輻射帶動效應嚴重不足,城市與農村之間仍未建立起均衡增長和良性循環機制。
河南省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鎮化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必須從統籌城鄉發展的角度出發,創新城鎮化模式,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而設立中原城市群城鄉統籌改革發展試驗區,不僅有利于探索通過產業集聚區建設帶動產業、人口集聚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加快中原城市群統籌城鄉的新型城鎮化進程,構筑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區具有強勁集聚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的核心增長極,而且對于全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有利于探索城市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新體制、新機制,形成投資強度最大、人口和產業集聚度最高的城市區域
目前,中原城市建設雖有較大發展,但是,各城市間功能定位不清晰,城市優勢和特色不鮮明,產業同構現象比較突出,城市之間尚未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
首先,城市功能分工不明確,產業同構現象嚴重。區域內城市合理的產業分工是形成系統合力、提高城市群整體競爭力的基礎。而由于長期發展行政區經濟,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經濟相對自成體系,城市間產業互補性較弱,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嚴重,基礎設施、相關產業、同類工廠重復建設,造成投資和生產分散,整體經濟效益不高。各城市間缺乏合理分工,城市特色功能不突出,各個城市難以發揮自己的特色優勢。
其次,城市定位不清晰,城市建設缺乏特色。由于缺乏科學縝密的分析,尤其是缺乏對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中原城市群城市建設缺乏地域特色。一是城市的定位不夠清晰,雖然目前九個城市有一定的發展定位,但特色不夠顯著。二是城市在建設當中缺乏長遠規劃,導致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現象較為嚴重。
在中原城市群設立城鄉統籌改革發展試驗區,在中原城市群內率先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創新產業協同發展機制、設施服務聯通機制、要素高效配置機制、溝通協調工作機制等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促使城市之間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加速中原城市群一體化進程,對于中原城市群地區探索城市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新體制、新機制,形成投資強度最大、人口和產業集聚度最高的城市區域,具有重要意義。
四、有利于轉變中原城市群及河南省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實現集約節約發展
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要求,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對于推動河南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經濟以年均11.2%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最初注重的是速度的提高、總量的擴張,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和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變的同時,又積累了較多的經濟社會矛盾和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質量不高、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分配制度不夠合理、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亟待解決。這說明,河南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再單純強調GDP數量的增長,而應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解決結構、質量和效益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十七大明確提出了以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內容的進一步轉變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針。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指出,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更加突顯。綜合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從河南實際來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依靠第二產業帶動,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維持的局面尚未改變。發展方式粗放、經濟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影響著經濟的持續增長。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深刻變化,日益突出的資源環境約束,產業規模的擴大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轉變河南經濟發展方式顯得尤為緊迫。2009年的河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要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是河南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快中原崛起,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關鍵所在。作為帶動全省發展、實現中原崛起的龍頭,中原城市群對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明顯的示范帶動作用。設立中原城市群城鄉統籌改革發展試驗區,本身就含有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實現集約節約發展等科學發展之一,這不僅是推進本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客觀要求,也是帶動全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客觀需要。
參考文獻:
[1]河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河南省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qstjgb/webinfo/2010/01/1262760292148219.htm.[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