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通需求管理改變單一依托交通供給以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傳統思路,提出在適度增加交通供給的條件下,強調出行產生、出行分布、方式劃分及交通分配各階段交通需求的管理與控制,降低交通總量,優化出行結構,均衡時空分布,從而使供需達到相對平衡的更為經濟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城市;交通;需求;管理
中圖分類號:F29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141-02
交通需求管理方法在20世紀70年代得到提出,并在新加坡、中國香港等一些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和地區取得良好的應用效果,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供給滿足需求以解決交通問題的傳統理念制約了交通需求管理研究的深入與拓展,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道路建設無法徹底解決交通擁擠問題”、“城市有限的空間、土地、能源等資源根本無法滿足人類社會持續增長的出行需求”等客觀結論得到廣泛認同后,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理論,滿足交通系統特性,引導交通消費需求的交通需求管理才成為主導研究方向。
一、交通需求管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機理
1.基本概念。從廣義而言,交通需求管理是指通過交通政策與對策的導向作用,促進交通參與者的交通選擇行為的變更,以減少機動車出行量,促進交通量時空均衡分布,減輕或消除交通擁擠,建立平衡可達的交通系統,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質量。從狹義而言,交通需求管理是指為削減高峰期間低載客率的小汽車交通量或促使其出行的時空均衡化而采取的綜合性交通政策與對策。
2.基本機理。滿足交通需求與交通供給的平衡一般應考慮增加交通供給與管理交通需求兩個方面,但在傳統意義上,交通問題是根據供給來評價的,即單方面地提高交通供給能力以調節供需平衡;而交通需求管理方法則是在適度的交通建設規模下,控制交通需求總量,削減不合理的交通需求,通過減少或分散需求,使交通供給與需求達到平衡,從而保證系統有效運行,并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二、交通需求管理基本目標和基本理論
1.基本目標。交通需求管理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對交通需求的具體引導、調節與管理,減少交通出行總量,使出行結構更加優化,時空分布更加均衡,降低交通負荷,緩解交通擁擠,使交通需求與交通供給達到平衡。
2.基本理論。(1)外部性理論。經濟學中外部性的概念是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行為主體的私人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成本、私人邊際收益與社會邊際收益不相一致的情形。在交通系統中,當某個被作用者(接收者)的效用函數包含某個變量,而該變量的值依賴于另一個作用者(供給者)的行為,后者(供給者)在其決策過程(即施加作用)中沒有考慮其行為所施加的、實際存在的、對前者(接收者)變量的影響,則此時存在外部效應。負外部性(外部費用或外部成本)是指沒有計算到運輸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身上的、施加于社會和環境的那部分費用。純粹的私人產品和純粹的公共產品的消費不存在擁擠問題,但由于行為主體可以把私人成本轉嫁給其他社會成本,如果沒有有效的制度對其規制,其負外部性的行為將會無限擴大。因此,交通供需矛盾的真正原因在于其外部影響,即外部性未能反映在用戶的出行選擇上,模糊的產權制度使城市道路由準公共產品轉變為純公共產品,其價格不能反映真實價格和供求關系,這種低價、免費的作用使人們產生資源豐富的錯覺,從而鼓勵了人們對資源的過分使用,所以,擁擠總是意味著有限的消費容量和無限的消費規模之間的沖突。(2)彈性分析理論。彈性分析作為一種統計方法,其基本內容是先建立經濟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比較它們的相對變化量,即求得彈性值,以度量某一變量對另一變量變化的反映程度,然后依據彈性值探討各種經濟變量變化的規律性,并利用它對經濟理論進行量化研究,以促進經濟理論中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結合、基本原理探討與實際應用分析的結合,以求得經濟決策的準確性、完善性。
彈性分析的另一作用是為進行數量分析提供量的界限,從而有利于人們找到現象發展過程中從量變到質變的數量界限。在實踐中,最常用的需求彈性有缺乏彈性、富有彈性和單位彈性三種狀態。
需求彈性小于1或等于1或大于1,意味著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小于或等于或大于票價或服務水平變化的百分比,這些情形分別稱為缺乏彈性,單位彈性和富有彈性。
交通需求彈性是定量分析特征變量變化對交通需求量影響大小的一種分析,彈性分析將經濟原理的分析、經濟決策的作出和經濟決策的制定及其效應的預測融為一體。因此,彈性分析方法在交通政策制定中發揮很好的作用。
三、交通需求管理基本原則
交通需求管理基本原則包括公平原則、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原則、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原則、 時空資源均衡利用原則、因地制宜、綜合協調發展原則、社會與公眾可接受原則等。
1.公平原則。交通是為了滿足全體市民的出行需要,必須體現公平的原則。通過制定策略,使得交通的消費更準確地體現所享用的交通服務;增加交通出行選擇,為有更高效率的出行方式提供出行優先權,提高總體的基本出行能力,以促進橫向公平性。降低低收入者的出行費用,或為其提供可以負擔得起的交通出行方式;為交通不便者提供更多的交通選擇,或降低其不得不負擔的交通費用;通過經濟杠桿調節小汽車出行實際成本與實際支付成本的偏差等,以促進社會公平性。
2.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原則。交通需求管理不能以抑制社會經濟發展為代價,也不能以惡化環境生活質量為代價來換取短期交通的改善。要促進和完善城市規劃與交通規劃的互動反饋作用,使城市布局合理化,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交通發生源和吸引源,控制城市交通需求的不合理增長;要有效地發展公共交通,并使個體交通盡可能轉移到來,同時,引導其他交通方式合理發展,構成城市最佳交通模式;要合理調節和控制不同時段、不同區域城市道路上機動車總量,處理有限道路空間資源與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的矛盾,克服濫用有限道路空間現象,實現道路交通設施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從而實現城市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四、交通需求管理實施層次與策略
1.實施層次。交通需求管理的實施層次劃分為:(1)城市性質、規模、結構與功能定位層次(第一層次)。(2)城市總體規劃層次(第二層次)。(3)城市交通綜合規劃層次(第三層次)。(4)交通管理與監控層次(第四層次)。
2.實施策略。(1)第一和第二層次實施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考慮:1)建立與交通、能源、環境等專項規劃相結合的城市規劃體系。從交通方面講,主要是城市用地規劃與交通設施規劃相互協調。2)對于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城市,土地規劃和土地開發要在促進公共交通的使用方面作出貢獻。3)綜合、系統的規劃各地塊、區域的居住就業等用地類型,減少跨區的長距離通勤出行,避免嚴重的潮汐現象。4)在開發建設新區的過程中,完善服務、交通等配套設施,吸引人們前往定居和工作,從而減輕中心區人口就業密集的壓力。5)對交通敏感地區嚴格控制土地開發類型和用地的強度,防止該地區交通繼續惡化。(2)第三和第四層次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交通結構優化策略。控制或削減時空資源消耗大、公害嚴重或運輸效率較低的交通方式,使交通方式結構趨于合理。2)空間均衡策略。盡量減少因交通流過分集中而造成的某個結點或路段的交通擁堵,發揮網絡的整體效能。3)時間均衡策略。在時間分布上對交通流量進行削峰填谷使之盡量均勻到達是其重要手段。4)經濟與管理策略。在管理中引入市場機制或經濟激勵措施以改變出行者的方式選擇行為,或者通過技術手段改變交通出行數量及出行實現的模式。
五、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途徑與基本措施
1.政策途徑。根據國內外經驗,交通需求管理政策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1)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減少出行需求。(2)為出行者提供一個或多個可選的高效低耗的交通方式或服務。(3)通過鼓勵(限制)來減少出行,或促使出行向非高峰及非擁擠區域的轉移。(4)通過非交通手段來完成出行目的。
2.基本措施。從交通出行的幾個階段來看,交通需求管理的措施包括:(1)在出行產生階段,采取控制土地開發強度、電信替代出行、行政手段減少出行、限制小汽車擁有及使用等措施以盡量減少彈性出行的產生。(2)在出行分布階段,采取城市空間優化布局、混合用地、擁擠地點停車收費或出行限制等措施將出行由交通擁擠的目的點向非擁擠的目的點轉移。(3)在出行方式選擇階段,采取通過鼓勵(限制)措施來促使利用公交、班車、合乘自行車、步行等方式出行,限制小汽車擁有及使用等將出行方式由小汽車方式向集約化方式轉移。(4)交通分配階段采取錯時上下班、信息發布或誘導、道路擁擠收費、部分路段禁行等措施在空間路線選擇上,將出行由交通擁擠路線向非擁擠路線轉移;在時間段的選擇上,將出行由交通擁擠的時間段向非擁擠的時間段轉移。
六、交通需求管理措施評價
由于需求管理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帶有一定的政府強制性,加之一些需求管理策略會對部分人的利益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除傳統的交通改善效果評價以外,對需求管理策略還有必要進行公平性評價及公眾可接受等評價,以利于政策的實施。另外,任何一項政策還應考慮用戶及社會的經濟成本,因此,交通需求政策的經濟成本尤其是廣義成本評價也是一項重要的評價內容。
七、結語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根本理念在于引導人們采取科學的交通行為,理智地使用道路交通設施等有限資源,因此利用交通需求管理理論從供需兩方面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建立一種合理控制交通需求的可持續發展機制,防止交通擁擠,保證交通系統有效運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質量都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梅振宇,王煒,陳峻,葛宏偉.中國城市交通需求管理(TDM)對策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04,(4).
[2]劉義全,汪娟.基于TDM的城市交通擁擠經濟分析及對策[J].交通經濟與科技,2007,(6).
[3]崔曉天,晏克非.交通需求管理的政策化及經濟化研究[J].交通經濟與科技,2005,(4).
[4]王豐元,宋年秀,陳蔭三.交通需求管理及其在中國的應用[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02,(2).[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