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部控制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基本保障,通過對中小企業內控意識淡薄、基本的內控建設薄弱等原因分析,權衡因內部控制產生的成本與效益的關系,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原則下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以合理保證中小企業穩定、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成本效益原則;內部控制;內部審計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037-02
中小企業對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業在內部管理上也存在著許多問題,表現突出的諸如內部控制意識淡薄、基本的內控建設薄弱、控制職能的相關部門設置較少甚至不設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制約中小企業的發展,而且對中小企業的生存構成嚴重威脅。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意味著許多企業正在或即將支出一定的成本,尤其是資金缺乏的中小企業,如何合理權衡成本與效益的關系,爭取以合理的成本實現更為有效的控制,是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
一、中小企業內控現狀及原因分析
1.中小企業內控現狀。中小企業一般有較少的業務范圍,并且每一項業務內只有較少的產品;其銷售渠道、拓寬的地域和市場銷售量相對集中;管理層集權管理色彩比較濃厚,在重大項目的決策方面占據主導地位甚至存在長官意志辦事;管理的層級、控制的環節相對較少;有相對簡單的交易處理系統和規程;因經營規模小,人員配置上有時往往一人身兼數職,造成崗位設置缺乏牽制性;現有的人員素質、職業道德水平參差不齊,且很少或沒有員工正式培訓;具有控制職能的相關部門設置較少。
2.中小企業內控弱化原因分析。中小企業內控薄弱有諸多原因,其中成本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內控是一種有成本的制度設計,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小企業內控的設計,將花費不小的成本,中小企業的管理層自然會充分考慮內控的設計與實施產生的連環反映,尤其是那些將控制看做是增加企業管理負擔的管理者會核算成本帶來的效益和效率問題。往往管理者只看到內部控制成本的付出,而因內部控制的實施帶來的諸如避免或減少風險及損失等帶來的效益卻報以懷疑的態度,因為這些損失或效益畢竟在很大程度上其發生與否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因而在考慮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時,期盼在不設置相應控制措施或盡可能少的內控成本下獲得預期的收益。
二、成本和收益的權衡
內控是要付出成本的,而且可能是成本不菲的制度設計,中小企業的管理層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會對遵從內部控制條款產生的成本倍加關注,畢竟對遵從成本帶來的收益難以估計。從眼前看,只有當內控帶來的收益大于它所發生的成本時,內控才似乎具有存在價值。但從長遠看,加強內部控制不僅能夠敦促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也能保護企業財產物資安全、完整;不僅能夠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效果,提高企業交易機制的速度和可靠性,也能使提供的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使管理者利用可靠且及時的信息作出明智的決策;不僅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且能持續發展,也能合理保障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三、基于成本效益原則的內部控制的建立
內部控制的建立與實施需要成本付出,但是中小企業基本的內控措施和運行相應也會減少企業錯誤和損失的發生,而這些減少或避免的錯誤和損失也就意味著給企業帶來了收益。因此中小企業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在成本效益原則下,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
1.內部控制環境的營造。企業整體上的價值觀、職業操守、內控意識是控制環境的必要因素,道德規范和行為規則有時會影響內控意識,內控意識也會影響員工的價值觀。在許多情況下,員工可能不知道自身行為錯誤或錯誤地認為其行為符合企業利益,而有時是出于某種動機或誘惑并有機會而做出不恰當的行為,這些行為必然造成企業的損失甚至損失是巨大的,因此提高全員內控意識自然是一個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
內部控制由人來設計并由人來執行、操控、考核和評價,是針對在該企業環境下的所有人,沒有人能脫離該系統而自由運作。內部控制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與企業管理層是否重視密切相關,提高企業管理層內控意識,使他們不僅認識到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還要樹立任何人不得凌駕于內部控制制度之上的思想。由于中小企業組織結構層級較少,各級溝通影響比較直接,因此管理當局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個員工,如果管理層能夠以身作則、遵守法律、法規、規則以及公司政策并形成榜樣,中小企業內部控制自然會順利地得以正常發揮。離開企業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再好的控制體系也會顯得軟弱無力而流于形式。企業中的每一個員工也要有內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意識,畢竟內部控制制度的牽制和約束關乎企業中的每一個人。
2.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企業用工需要支付成本,因為企業也要為其支付工資、獎金等,但是每一位員工也為企業創造利潤,提升企業價值,如何在人工成本及其帶來的效益間合理安排人員數量及結構,需要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企業應對用什么樣的人、其做什么事、事情怎樣做、做得如何等問題有正確的判斷和考核,企業應在建立與實施人力資源政策內部控制中,根據崗位職責和任職要求,科學擬定人力資源需求計劃,人員聘用和使用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篩選和留住適用的人才,通過培訓,提高員工道德素養和專業勝任能力。
3.內部控制活動的設計。控制活動因與企業治理結構、經營規模、業務特點和管理水平及人員素質等相關而具有復雜性,企業的控制活動根據需要可采取人工控制,也可采取自動控制。復雜的活動只有在嚴密的控制中方能減少錯誤和損失,也能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和效果。
對人工控制來說,以下控制措施必不可少:(1)財產保護控制。財產保護控制要做到日常管理、定期清查,采取財產記錄、實物保管、定期盤點、賬實核對等措施。(2)分工的控制。分工的控制重點關注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建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3)授權審批控制。授權審批控制應區分常規授權、特別授權,對重大的業務和事項,應當實行集體決策審批或者聯簽制度。(4)績效指標控制。績效指標的控制切記不要靠人去控制人,而是要靠制度去控制人,在這個制度里面依靠指標,把定性的問題定量化,把定量的問題考核化,考核結果跟部門利益和個人掛鉤。
對于自動控制,企業應當建立計算機信息系統崗位責任制,系統分析、編程、測試、程序管理、數據庫管理、數據控制、終端操作等崗位職責分工、權限范圍和審批程序應當明確規范,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應當科學合理。
不管人工控制還是自動控制,均需滿足各自運行的需要,并將人工控制和自動控制有效結合,最終提升內部控制設計與運行的有效性,降低企業的損失和浪費,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4.內部控制關鍵點的控制。中小企業應加強對關鍵點的控制,在實施企業內部控制時,通過關鍵點的控制使內部控制制度滲透到企業各個業務領域和各個操作環節,捋順中小企業整體管理工作,使各部門之間得到有效的溝通、協調和牽制。只有抓住關鍵控制點,可以避免較大的錯誤和損失的發生。
中小企業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個關鍵點:(1)資金控制。中小企業應當建立資金業務的崗位責任制,明確相關部門和崗位的職責權限,確保辦理資金業務的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制約和監督,建立資金授權制度和審核批準制度。(2)采購循環的控制。企業應在采購、驗收、付款、審批與執行等重大采購業務方面確保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和監督,存貨的保管、發出及處置的申請、審批與權限應予以明確。(3)銷售循環的控制。建立客戶信用管理制度、制定企業信用政策,加強銷售合同協議的審批、簽訂與辦理發貨的不相容環節的控制,關注銷售貨款的確認、回收,建立應收賬款賬齡分析制度和逾期應收賬款催收制度。(4)投資的控制。中小企業規模較小,極易受市場變化的影響,且船小好掉頭,為追求較高的利潤,有可能改變投資方向或投放新的投資項目,但一旦投資失誤,會對中小企業產生致命影響甚至是毀滅性打擊以至破產,所以企業對重大投資應建立集體決策制度。(5)企業信譽控制。為保證融資渠道通暢,企業應當建立籌資業務決策環節的控制制度,根據企業籌資預算要求,明確籌資規模、籌資用途、籌資結構、籌資方式和籌資對象,向銀行提供真實、透明的財務信息,贏得銀行信任,并對籌資時機選擇、預計籌資成本、潛在籌資風險和具體應對措施以及償債計劃等作出安排。
5.內部控制監督職能的設置。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評價和咨詢活動,通過對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評價和提出建議,促進改善企業運行的效率效果、實現企業發展目標。企業應將內部審計作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有部分中小企業為了節約開支沒有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即使有的企業設置了內審部門,但其職能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最高層的主觀意愿,使內審流于形式。內部審計機構應直接對企業最高領導層負責,也應保持相對獨立性。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建立、健全有效的質量控制制度,并積極了解、參與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熟悉企業的經營活動和內部控制,內部控制中可能存在偏離特定目標的差異或缺陷,這種差異或缺陷在特定環境下可能會影響管理層的判斷或決策以及企業目標的實現,內審人員需定期或不定期向管理層匯報重大控制缺陷等問題,對偏差和缺陷及時糾正可以挽回企業的損失。
總之,內部控制是因企業的基本業務需求才存在,應與企業的經營活動交織在一起,將內部控制納入企業的基本建設之內,成為企業機體的一部分,雖然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需要成本的代價,但是當處理好成本與效益的關系,內控帶來的收益會遠遠超過其所付出的成本。
參考文獻:
[1]《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講解》編寫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講解[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8.
[2]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