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外商直接投資,是中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多年來,隨著中國利用外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外資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日益明顯。投資流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動態相關性決定了中國在布局產業結構時,必須考慮到外資流向帶來的影響。因此,分析中國利用外資產業分布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制定和實施有效的外資產業政策,加強引導外資的產業導向,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投資流向;產業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163-02
一、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現狀
隨著中國加入WTO及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外資進入國內市場加快,同時,伴隨著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轉變,中國產業結構有了很大改善,但三次產業之間的發展也有不和諧的因素,第一產業滯后,第二產業發展存在大量偏差,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等。另外,作為一種追加的資本,外資對于加速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引導外資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般認為,投資流向是指投資資金等要素在某一時期或某一時點上的流動方向或其即將流入的區域。從宏觀層次上來看,是投資流向決定投資結構,投資結構決定產業結構。投資流向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著動態相關性。這種相關性既可以從經濟運行長期和短期的資源配置及其反饋來展開,也可以從它們動態變化的相繼過程來理解。從長期來看,投資流向規定著產業結構的調整,某一時期的產業結構是由其前期的投資流向所塑造的;另外,短期內的產業結構會反過來制約著投資流向的數量以及結構。投資流向與產業結構調整動態變化的相關性除了投資流向決定產業結構的相關性機理之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一國在某一時期投資數量的大小,會直接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規模和幅度,并且,投資流向及其比例構成是否適合既定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對于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果至關重要;(2)就某一時期單純的投資領域而言,由投資流向所決定的投資結構,實際上已經規定了該時期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格局;(3)從某一時期投資流向對產業結構調整之效果的影響來分析,它們的相繼性明顯地反映出兩者的相關性,即正相關與負相關。
根據上述理論具體考察中國的外資利用情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外資的主要流向來看,到目前為止,外商在中國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部門并以加工制造業為主),其次是第三產業(主要投資于房地產公用服務業),而對第一產業的投資比重則明顯偏低。
外資投資流向在產業分布中的不均衡,實際上揭示了投資流向與產業結構調整間容易產生異向性的問題。投資流向與產業結構調整之異向是經濟運行中的一種經常性現象,從其對經濟運行各個層面的影響來看,它要比投資流向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共向復雜,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投資流向陷阱。它不僅會造成投資需求的扭曲,還會引致投資規模膨脹。另外,從對三次產業內部結構分析可以看出,外資在同一產業內部流向也是不均衡的。在利用外資比重非常低的第一產業中,外資不升反降,當年第一產業利用外資5.99億美元,其中農業2.44億美元,同比下降17.88% ;漁業0.59億美元,同比下降29.01%。農業內部利用外資多數還停留在生產性加工項目上,70%集中在廣東、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而中國農產品的主要產區、農業歷史悠久的中西部地區農業外商直接投資項目相對較少,外商投資種植業、養殖業項目較少,大規模投資糧、棉、油等開發和生產項目更是少見。在第二產業內部外資過度集中于制造業,根據2001—2007年統計數據計算,2001年制造業占第二產業內部4個門類利用FDI比重達90.7% ;2004年94.62%;2006年94.28%;而2007年其集中度高達95%。即使在三次產業中,這一年的制造業吸收外資占全部FDI的比重也達到54%。
在第三產業內部15個門類中,外資過多地流向房地產業,2001年FD1為51.37億美元;2003年52.4億美元。其后增長速度加快,2007年達到82.30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51.9%。再則,流向租賃和商業服務;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利潤較高的行業。
外資投資流向的不均衡表明其對與中國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著一些隱性問題:第一,結構性外商直接投資配置遠未進入優化狀態。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于第一產業的比重過小,第二產業的比重過大,而流向第三產業的逐年上升。這種情形使得中國原本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非但沒有得到優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三次產業間的矛盾。第二,外商直接投資于第二產業的內部配置趨于不合理。目前,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一般重復性技術、一般重復性加工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多,而投資于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基礎設施部門較少。外商直接投資在二次產業內部主要集中在紡織業、服裝業、塑料制品業、食品制造業、電子和通訊設備制造業,而忽視了其他產業的投資。第三,第三產業的外商直接投資比重率增加較快,但投資配置不是很合理。在第三產業結構中,外商直接投資過多地流向商業、房地產業等利潤較高的產業,而流向通訊、交通運輸、地質勘探等基礎設施部門和科教文衛部門較少。
聯系現階段中國產業結構的現狀,我們很容易發現外資流向對于中國產業結構演變的影響。從2000年至今,在各個產業所占比重中,第二產業仍占主導地位,但已出現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企業,第一產業發展遲緩,第三產業發展較快。以直接投資為主的利用外資方式結構特征明顯,外商直接投資約占利用外資總額的98%;大型跨國公司以外商直接投資的形式進駐資本密集型與知識密集型產業,占據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的60%;產業配置上仍以第二產業為主,并進入已對外開放的第三產業,而在第一產業的投入上基本無變化;區域配置結構上仍以東部為主,約占有90%,中、西部有所增加。在演變過程中,中國外資結構與產業結構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外資結構與產業結構互為影響。產業結構特征是外資結構特征形成的基礎,而外資結構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產業結構特征。第二,外資結構與產業結構都是不斷由低級結構向高級結構方向演化。二者交互影響,螺旋上升。
二、外資流向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性分析
為進一步探討外資流向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協同關系,本文通過計量模型對兩者之間進行相關性分析以及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對于外資結構與產業結構水平的評價,本文各選取若干個相關經濟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兩者進行定量描述。針對外資結構,采用如下結構指標:(1)資本效應。根據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實際利用外資總額來反映,分別記為Y1 和Y2。(2)外資方式結構變化。以外商直接投資在利用外資總額中的比例來反映外資方式結構變化,記為Y3。(3)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效應。用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比重來反映,記為Y4。(4)外資的外溢效應。以全員勞動生產率來反映,記為Y5。針對產業結構,采用如下結構指標:1)勞動力結構指數V1 和總產值結構指數V2。根據霍利斯· 錢納里和西蒙· 庫茲涅茨的標準產業結構表,分別建立從勞動力和總產值在三次產業間的比例到人均國民收入的映射,用拉格朗日線性插值法將此兩組比例分別按映射關系換算為相應的兩組人均國民收入,并分別用1/3 權數求各組平均值,得勞動力結構指數和總產值結構指數。2)工業總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V3。3)霍夫曼比例V4。計算方法是:霍夫曼比例= 輕工業總產值/ 重工業總產值。4)工業制成品出口占總額的比重V5。另外,采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 H P)對指標進行加權,建立產業結構與外資結構的指標權重分別為:V1=0.2,V2=0.3,V3= 0.182,V4=0.103,V5=0.215;Y1=0.2044,Y2=0.2667,Y3=0.2289,
Y4=0.18,Y5=0.12。根據各指標數值與指標權重求加權和,最終得到中國外資結構年度貢獻值G1 與產業結構年度貢獻值G2 。
利用產業結構和外資結構的年度貢獻值,對外資結構與產業結構進行相關性分析。運用E V I E W S4.0 軟件計算得R =0.9902,由此可知兩者是高度正相關關系。但相關系數只能確定產業結構和外資結構之間客觀存在的非確定性數量關系,不能區分外二者的主從或因果。因此,為了驗證外資結構和產業結構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我們運用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法。并利用中國1978 — 2007 年的統計數據進行參數估計,檢驗結果。檢驗結果如下:(1)產業結構不是外資結構改善的原因。因為分別在1%、5%、10% 的顯著水平下,F 統計量均小于F 的臨界值,產業結構不是外資結構改善的原因這一原假設被接受。(2)外資結構是產業結構改善的原因。在顯著性水平為5% 時,外資結構不是產業結構改善的原因這一原假設被拒絕,因此可以判斷外資結構可以對產業結構改善起到一定作用。
三、政策建議
1.中國吸引外資的新政策。第一,健全吸引外資法律法規體系,保持吸引外資政策的統一性,提高政策透明度。第二,正確引導外資投資方向,優化外資投資結構。第三,加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力度。第四,拓寬外商投資方式。
2.加大對外商投資的產業導向力度。第一,積極引導外商投資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對降低對工業的投資比重。第二,引導外商增加對重加工業的投資,相應減少對消費品工業的投資。第三,引導外商增加對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資,相應減少對一般加工工業的投資。第四,鼓勵外商投資現代服務業。第五,鼓勵外商向西部地區投資,努力為西部地區擴大吸引外資創造條件。
總之,利用外商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尤其是優化產業結構有顯著的相關關系,為了保持利用外資增長與產業結構的優化互動,需要制定良好的外資產業政策。如何引導外商加大對第一產業、較薄弱的第三產業部門的投資,增加外資對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工業的投入,使資金流向西部地區,將是中國吸引外資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何大安.投資運行機理分析引論[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8-148.
[2]孫敬水,馬淑琴.計量經濟學[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325-338.
[3]張曉平,陸大道.近二十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結構的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地理,2002,(5):539- 541.
[4]郭克莎.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研究[J].管理世界,2002,(2):34-35.
[5]江世銀.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主導產業結構研究[J].理論前沿,2003,(12).
[6]崔新建.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1.[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