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就業難是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更有利于大學生從而人的價值的實現。從分析價值與人的價值的基本內容出發,簡述了在就業難的情況下如何更好的實現人的價值。
關鍵詞:價值;人的價值;就業;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303-02
“大學生”集知識與技能于一身的代名詞,過去幾年,“大學生”是社會上不可多得的人才,社會很青睞大學生,“大學生”好就業,他們不僅自身有價值且能給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他們的付出能得到成倍的回報,對于廣大貧苦農民而言,讓自己的子女上大學不失為“脫貧致富”的好辦法。然而,近幾年,“大學生”就業難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難道說“大學生”的價值遠不如一個初中生、一個稍有技術的小學生嗎?尤其在西部地區,甚至產生了“讀書無用論”的觀點。西部總體收入水平比較低,發展也比較緩慢,正需要更多的人為社會創造財富、作出貢獻,而人們(尤其是大學生)則更需要社會對他們的價值給予肯定,從物質上講,肯定大學生們價值的物質標準無疑是他們勞動后的報酬,即工資。按理說,大學生的價值應該與其得到的工資報酬相匹配,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大學生就業難,正所謂“英雄無用武之地”,而且大學生的價值與評價其價值的物質標準出現了嚴重的反差。當然我們不能單純用工資的多少來衡量大學生的價值的大小,但是面對這種矛盾的現象,給社會造成一種現象,大學生就業難使得大學生的價值不能充分的實現。為此,我們有必要在分析了價值與人的價值的基礎上對大學生從而人的價值的實現進行探討。
一、價值與人的價值
1.價值。價值范疇來源于經濟學,而作為哲學范疇的價值反應的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是指客體的屬性和功能對主體需要的滿足,它表現為客體對主體的存在和發展所具有的積極作用和意義。馬克思在《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06頁) 。又說“人在把成為滿足他的需要的資料的外界物……進行估價,賦予它們以價值或它們具有‘價值’屬性。”(同上409頁)從中可以看出,價值產生需要三個因素:客體的屬性、主體的需要、主客體之間的關系。首先,客體自身的屬性是構成價值的客觀基礎,它決定著客體自身是否能夠滿足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對人們是否有用,客體屬性根據人的需要決定著價值的取向和價值實現的途徑;其次,主體的需要是價值存在的前提。沒有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客觀事物純屬“自為的存在”,沒有“為他的存在”,不是作為關系而存在,因而也不能形成價值。人的需要在價值關系中處于主導方面,正如馬克思所言:“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6頁)可見,一個事物具有哪些價值和價值的大小,人們的社會需要及其發展程度起著主導作用。第三,價值是客體的屬性和主體的需要的統一。如果離開客體自身的屬性,拋開價值關系的承擔者,將價值本身完全歸結為人的需要,就會陷入唯心主義價值觀;如果離開人自身的需要,拋開價值關系的主體因素,將價值本身完全歸結為客觀事物本身,就會陷入神學目的論。
2.人的價值。人的價值是一般價值的延伸,是一種特殊的價值關系,但也和其他價值關系一樣,價值主體是人,所不同的是,價值客體不是別的,也正是作為價值主體的人。簡單地說,人的價值就是人對于人的價值,而不是物對于人的價值,其實質內涵是指客體的人的存在及其屬性、實踐活動及其物化勞動對主體人的需要的滿足程度。
人的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是人作為價值客體所具有的向內和向外的兩種不同的價值。其中人的自我價值是人作為價值客體之“我”對作為價值主體之“我”的維護、尊重和滿足,也就是個人向他人、社會的索取,表現為他人、社會滿足個人需要的程度;而人的社會價值就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程度、個人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在人的這一價值體系中,自我價值的實現是社會價值實現的前提,社會價值的實現是自我價值實現的目的。
具體來講,首先,從人的自我價值看,人的價值在于自我、他人、社會對個人的存在和發展的需要的滿足,而人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其自身不同層次需要的滿足顯然離不開社會,個人的體力、智力要得到更好的提高和發展,勞動力要得以再生等都離不開社會為其提供的物質、精神條件,個人只有從中感受到存在的價值,才會積極地進行創造性實踐活動,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實現人生的超越。可見,社會對個人需要的尊重和滿足,是實現人的價值的必要條件。
從人的社會價值來講,人的價值在于為社會提供財富的多少和貢獻的大小,表現在創造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社會變革的作用上,表現在滿足社會進步的需要和人們群眾需要的程度上,他滿足的社會需要程度越大,說明社會也越需要他。人的社會價值在人的價值體系中起主導作用,是主要的、根本的,因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民群眾的創造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作為社會的存在物,正是通過不斷的實踐推動社會的進步與自己的發展,達到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
歷史的發展證明,一個知識豐富有能力,并具較高學歷與素質的人,比普通群眾更有條件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應該比普通群眾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然而,當今天我們積極發展教育事業,提倡素質教育時卻發現: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都說大學生擔負著21世紀中華民族振興的重任,社會的進步需要他們不斷的創造出價值,就業成為他們實現價值的直接途徑,可是就業難卻使他們陷入了價值無法有效實現的境地。
二、人的價值的實現
如前所述,人的價值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重要方面,兩者相輔相成,不能顧此失彼,實現人的價值就要達到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雙重實現。人的價值實現就是使人的內在的創造才能充分發揮出來,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多作貢獻。人的社會價值的實現是指人的內在價值(品德、知識、能力及身體素質等)轉化為人的外在價值,并作用于社會產生良好效應的過程。轉化過程完成以前,人的內在價值還是潛在的,還不能作用和影響于社會,所以社會要提供他施展才能的機會,讓他承擔一定的工作任務。
可是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就從一定程度上表明他們的價值難以有效的實現,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要使想充分實現大學生從而人的價值,首先關鍵就要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就業難”有學校教育的因素,有社會的因素,也有學生自身的因素,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如何緩解就業難,從而實現人的價值。
1.改變過去傳統的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思想,提倡素質教育。面對世界范圍內激烈的人才競爭,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大潮,面對市場經濟對多層次、多功能、多專業的需求,高等教育在教學觀念和專業設置上必須深化改革。要將社會需求作為考核衡量辦學效果的一個主要標準。要徹底改變只顧辦學、忽視市場需求,只顧灌輸知識、忽視培養人才,只顧學生成績、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辦學觀念。
2.解決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結合問題。高等教育在培養人才和專業設置上,大多數學校還是在閉門造車,從來就不與市場溝通。幾乎從未聽說大專院校在培養學生之前就與政府、機構和企業溝通,征求這些用人單位對培養什么樣的、適合未來工作發展需要的人才的意見和建議,或與用人單位達成用人協議,實行定向培養,從而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和能力有許多不適應現代市場的需求,工作難找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學校應根據市場需求來設置專業,對社會人才的需求進行市場化細分,使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社會需求有效的接軌,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需求,也給他們為社會創造價值,作出貢獻增加了砝碼,為他們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實現奠定了基礎。
3.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改變其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應該學會調整心態和觀念,改變過去“精英教育”下大學生就業好、工資高的傳統觀念,對其進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調查表明,現在的大學生在找工作過程中過于注重自我,在涉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時,總是過分強調個人的利益,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社會責任感并不強,這種價值取向與他們肩負的歷史責任是不相符的。試想,一個人如果僅有淵博的學識、高超的技能,而沒有為國家為人民謀福利的道德品質,他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嗎? 答案是顯然的。因為不為社會作貢獻、不滿足社會他人的需要,自我價值終會因缺少社會價值的基礎而喪失發展前景。
思想政治教育正好能引導人的價值取向、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從而保證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共同實現。任何一個具有價值的人,都要實現其價值,這就要求他們作出價值選擇。不同的人將自己的價值實現付諸何方取決于他的世界觀、特別是他的價值觀。可以說世界觀和價值觀決定著人的行為、思維方式、活動的指向。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能有效推動人的價值實現,相反無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會導致人片面的分析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不是僅僅要求社會價值的實現就是走向個人主義的極端,這樣既不能實現社會價值也不能實現自我價值。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幫助人們進行正確價值選擇,樹立正確的價值目標,引導人們把價值的取向指向社會價值的實現、倡導對社會的多作奉獻并合理追求個人需要的價值目標,從而使人的自我價值在社會價值的實現中得以升華,最終完全實現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馬潤青,陳仲華.人的價值初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2]尚麗娟.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價值實現[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1).
[3]趙琦.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次問題淺析[J].理論與實踐:理論月刊,2004,(2).
[4]蔣桂芳.論價值與人的價值[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5,(7).[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