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高校自身的發展和政府的推動調整,多校區辦學已成為當今高校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這對高校學生工作中危機事件的管理提出了挑戰。為了確保高校的秩序和正常運轉,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多校區辦學模式下高校學生工作危機管理機制的構建勢在必行。
關鍵詞:多校區;高校;學生工作;危機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271-02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急劇發展、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等使得高校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多校區辦學的大學成為了當今時代中國高等教育新的組織形式。然而,隨著外界不確定因素的增多,校園內外各種突發危機事件也不斷發生。這些危機事件向人們敲響了高校安全和穩定的警鐘,使大家認識到,高校學生工作不僅要重視大學生日常管理,還要重視突發危機事件的管理和有效解決。
一、多校區辦學模式下高校學生工作的主要模式及特點
所謂的多校區大學,一般是指具有一個獨立的法人地位、有至少兩個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連的校園的大學。
多校區大學形成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為“自我擴張型”,指學校在原有的校區之外又建設了一個或幾個新的校區而形成的多校區大學,以河南省高校為例,如河南理工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等都是通過這種模式。它的形成解決了學校辦學規模擴大與空間資源有限的矛盾。另一種為“合并重組型”,指幾所原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和獨立建制的院校進行實質性合并而形成的大學,如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它的形成整合了高校現有資源,一般都是以建設綜合性大學為目的來進行合并,克服了高校規模偏小、學科單一和重復建設等弊端。這種高校的“合并重組”可以用原國家教委副主任周遠清曾指出的“五個統一”來理解,即統一的學校主體、統一的機構和領導、統一的管理制度、統一的發展規劃、統一的學科建設。
上述兩種多校區大學學生工作共有的特點是校區的分散性。一個高校由多個校區組成,校區之間有一定空間距離,學生分布在各個校區,有的按院系分布,有的按年級分布,有的兩者兼有,或者有的按學生培養層次和培養方式分布。“自我擴張型”大學校區間的學生工作一般由校本部的學生處統一領導,在新校區設立學生管理綜合辦公室,各個院系也從自身需要出發,設立院系學生工作辦公室,形成了多校區學生工作呈現“統一領導、職能延伸、條塊結合、以條為主或以塊為主”的管理局面。如鄭州輕工業學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洛陽理工學院等。以第二種方式形成的多校區大學的學生工作通常是在核心校區的統一管理下,分校區作為一個或多個學院相對獨立的存在并擁有獨立的學生管理機構和管理隊伍。如鄭州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
二、高校學生工作的危機管理的內涵
所謂危機,羅森塔爾和皮內泊格等人認為“危機就是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作出關鍵決策的事件”。根據研究危機的先驅赫爾曼對危機下過一個經典的定義,他認為“危機是威脅決策集團優先目標的一種形勢,在這種形勢中,決策集團作出反應的時間非常有限,且形勢常常朝著令決策集團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
所謂危機管理是指為了應對突發的危機事件,抗拒突發的災難事變,盡量使損害降至最低點而事先建立的防范、處理體系和應對的措施。
根據上述定義,我們可以對高校學生工作的危機管理作如下解釋:高校學生工作危機管理是指高校為保證學生安全及健康成長而形成的管理系統和采取的危機管理措施。即由于高校對涉及學生的管理問題、突發性事件的發生或者其他隱形因素的長期積累,而引起危及學生生命財產、學生安全成長的事件,需要高校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增強危機意識,做好預防干預措施。
三、多校區辦學模式下高校學生工作存在的危機及分析
多校區辦學模式下高校學生工作存在的危機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多校區辦學模式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的危機。多校區辦學是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新的一種組織形式,雖然多校區辦學模式的優點正在日益顯現,如有利于發揮學科建設的導向作用;有利于調動各校區的辦學資源;有利于各方面資源的共享。但他的不足和弊端也隨著高校的運行有所凸顯,如教育成本和運行成本增大,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大學校園文化的割裂、斷層,導致大學精神的委靡和缺失;校區周邊環境因素,導致大學生的成長環境缺乏保障,這些不足和弊端容易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危機。
2.高校學生自身的危機給學生工作帶來的危機。高校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高校學生大多已經成年,他們已經樹立了基本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較強的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尤其在信息高速發達的時代,學生接受的大量信息使他們的思想更為早熟,他們在討論問題時觀點深刻、邏輯嚴密,善于表達。另一方面高校學生涉世尚淺、對社會的認識單純,看待問題偏激且片面,這就容易導致其行為的沖動和不計后果。
3.突發性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給學生工作帶來的危機。非高校或學生主導而發生的時間或災害,如2003年的SARS疫情、社會動亂或偷盜,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臺風等重大自然災害造成的對學生人身財產的傷害,這些危機具有群體性,一旦發生,有可能帶來更大的危機,會對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帶來嚴重的影響。
四、多校區辦學高校學生工作危機管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危機的發生都有預兆性的信號,建立一套有效的危機管理機制對于高校學生工作而言勢在必行。如果學生工作人員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根據日常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對可能面臨的危機進行預測,及時做好預警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危機的發生或使危機造成的損害和影響盡可能減少。
(一)學生工作中危機的預防
1.建立健全危機預防機制。建立重在預防的危機管理體系和危機應急機制。組建危機管理組織是處理危機情境和危機事件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高校建立危機管理組織可以采用三級組織、三極管理的模式:第一級,學校主要領導組成領導小組,他們確定危機管理組成的人員,對危機管理作出決策,并保證決策能夠得到很好的執行;第二級,學校學生處、教務處、校團委、各院系、后勤部門等相關學生職能部門組成危機管理中心,他們負責將第一級的決策,細化成危機管理的計劃和方案,分工協作,共同做好危機的預防、危機的檢測和處理;第三級,各院系學生工作人員、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組成危機管理工作小組,負責密切觀察學生,將信息及時傳達給危機管理中心,在處理和化解危機時他們要沖在第一線。
2.開展危機意識教育與培訓。提高廣大學生的應對危機意識是危機預警的起點。高校要將危機意識教育放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抓,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生工作和學生活動來加強危機意識教育。比如,在與學生交談時,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關注危機;組織關于危機意識的主題班會、學習經驗交流會、學習方法指導、心理講座、職業生涯規劃、專家講座等,使每一名大學生都能意識到早期的危機警訊,將大多數危機消滅在萌芽之中。
3.制定危機處理預案。危機處理預案是危機預防體系的重要內容,目的是控制緊急情況的發展并盡可能消除危機,將危機對人、財產、環境的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有統計表明,有效的處理預案可以把危機造成的損失減低到無預案的百分之六。對高校學生工作者來說,處理預案在內容上要求必須含蓋危機的類型以及各類危機的應對措施;危機的預測與評價;人力、物力等資源的確定和準備;組織人員的職責;行動計劃的戰術和程序;危機善后的恢復程序等。
(二)學生工作中危機的處理
1.根據危機發生情況在危機管理組織體系上建立相應的臨時專門機構。臨時機構作為應對和處理危機的領導和辦事機構,由相關領導迅速組織處理機構或指定處理人員對于保證突發事件順利、有效地處理是十分必要的。
2.學生輔導員(班主任)第一時間介入,對事件進行調查。出現危機事件后,學生輔導員(班主任)應第一時間介入,了解危機事件的各個方面,收集關于危機事件的綜合信息,并形成基本的調查情況報告,為處理危機提供基本依據。
3.對危機進行分析,啟動危機處理預案。在掌握危機事件的綜合信息后,臨時處理機構應及時會同有關人員或部門,進行分析、決策,針對不同的情況,在危機處理預案的基礎上制定消除危機影響的處理方案。
4.分工協作,實施方案。有關部門制定出對策后,要積極組織力量,實施既定的消除危機事件影響的活動方案,這是危機管理工作的中心環節。
(三)危機后的善后工作
危機事件過后,為盡快恢復高校校園的正常教學秩序,彌補被耽誤的日常工作和造成的損失,必須適時啟用善后修復機制。
1.要保證信息溝通渠道的暢通。危機事件后,要通過有效的溝通渠道,讓學校教職員工、學生或者學生家長了解學校發生了什么,學校是怎么處理的以及危機事件處理的結果是什么。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2.評估總結,改進工作。學生工作者在平息危機事件后,一方面,要注意從校園效應、經濟效應、心理效應和形象效應諸方面,評估消除危機的有關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為以后處理類似的危機事件提供參照性依據;另一方面,要認真分析危機事件發生的深刻原因,切實改進工作,從根本上杜絕此類危機事件的再次發生。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反應迅速、調控靈活的學校危機管理體系一旦建立和完善起來,高校學生工作就能遇變不驚,處之泰然。綜上所述,在高校普遍建立多校區的形勢下,在學生工作人員日常工作復雜化、繁重化的今天,只有通過正確完善的高校學生工作危機管理機制,把學生危機預防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與分工;優化校內外環境的,提升校園應對危機的能力,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安定、團結、有序的校園,才能有效預防和處置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危機事件。
參考文獻:
[1]甘劍鋒.多校區辦學學生管理工作思考[J].中國教育導刊,2005,(2):93.
[2]謝志芳.至德要道——多校區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3]張堅,梁暉.一校多區管理模式下高校學生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建立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7,(6).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