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南經濟帶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其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其物流業與金融業也得到快速的發展,在這種環境下,物流金融作為一種新興的金融創新產品,正在形成巨大的市場需求。通過對魯南經濟帶發展物流金融進行SWOT分析,闡述了物流金融服務在魯南經濟帶擁有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魯南經濟帶;物流金融;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077-02
所謂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業的運營,通過開發、提供和應用各種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有效地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資金和信用的運動,達到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有機統一。這些資金和信用的運動包括發生在物流過程中的各種貸款、投資、信托、租賃、抵押、貼現、保險、結算、有價證劵的發行與交易、收購兼并與資產重組、咨詢、擔保以及金融機構所辦理的各類涉及物流業的中間業務等。
一、魯南經濟帶發展物流金融的意義
首先,物流金融可以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隨著魯南經濟帶的快速發展,中小企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大難題,就是融資困難。中小企業雖然缺乏不動產,但是它的資產結構中卻有很大比重的動產、存貨及賬單。在此情況下,許多中小企業產生了利用存貨融資的需求,由此催生物流金融服務創新。
其次,物流金融還可以為物流企業提供增值服務。魯南經濟帶物流行業面臨著激烈的行業競爭和國外同行的壓力。在其物流業務中,基礎性的物流操作如倉儲、運輸的利潤率已越來越低,主要利潤來源已轉向各種增值服務,包括物流方案設計、包裝分裝等,物流金融業務更是新的利潤增長點。物流業與金融業結合,創造了一個跨行業、相互交叉發展的新業務空間,使物流企業在獲得物流業務報酬之外還可以得到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的報酬。
第三,物流金融完善了銀行結算支付工具,提升其利潤空間。銀行在發展物流金融業務的同時,也開發了新的客戶群體,培育了優質的潛在客戶;銀行與物流公司的合作,極大地降低了資金風險,據有關銀行的統計物流金融的壞賬率低于0.2%,大大低于銀行現有銀行的壞賬率。
二、魯南經濟帶發展物流金融SWOT分析
(一)優勢
1.區位優勢。魯南經濟帶包括日照、臨沂、棗莊、濟寧、菏澤5市43個縣(市、區),該經濟帶毗鄰江蘇、河南和安徽,位于新亞歐大陸橋東端,處在泛太平洋經濟圈、中日韓經濟圈與新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交匯點,也是華東與華北、山東半島與中原地區以及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的結合部。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具有承南接北的作用,可以同時接受環渤海經濟圈和長江三角洲的輻射。
2.交通優勢。該經濟帶已經形成了海運、鐵路、公路、航空、內河航運縱橫交錯的立體運輸網絡。日照港吞吐量已突破1億噸,成為全國第九大港口;菏兗日鐵路與京九、京滬和膠新鐵路在魯南境內相交,形成三縱一橫鐵路主框架;公路四通八達,以5條高速公路和9條國道為骨架,形成了11縱3橫的公路交通網;區域內有臨沂、濟寧兩處機場,臨沂機場已成為國內中型機場中較為繁忙的空港;京杭運河濟寧以南段航道通過能力達到2 500萬噸。
(二)劣勢
1.魯南經濟帶大部分物流企業規模比較小,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不夠多,自身信用度低,技術含量較低,資源優勢遠未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
2.魯南經濟帶金融體系不夠完善。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不強,金融產品不豐富,對外交流較少,電子化程度不高,創新能力不強,中小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資本實力弱,金融服務產品供給不足。
3.經濟總量偏小,競爭力不強。魯南地區人口、面積約分別占全省1/3,但生產總值僅占全省的1/5,地方財政收入不到全省的1/6。在全省30個經濟強縣中該地區僅有4個,但在30個經濟欠發達縣中卻占18個。
4.周邊區域競爭壓力大。近年來,蘇、豫、皖3省出臺扶持政策,邊界經濟發展迅猛,魯南地區發展面臨強大競爭壓力。因此,加快魯南經濟帶發展,提高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對于山東省在區域經濟發展和競爭中鞏固戰略腹地、拓展發展空間具有重大意義。
(三)機遇
1.區域經濟發展迅猛。當前,國內板塊經濟日趨活躍,一體化進程迅猛發展。從山東省看,南面,長三角輻射帶動范圍不斷擴大,淮海經濟區發展步入快車道,蘇北地區正在加速崛起。北面,“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步伐加快,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日新月異,京津冀的區域合作日益緊密,環渤海經濟圈逐步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西面,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的深入實施,西部和中原的發展熱潮越來越引人注目。周邊區域的快速發展,對魯南經濟帶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
2.國家宏觀政策調整為魯南加快發展帶來環境機遇。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大統籌城鄉和統籌區域發展的力度,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鼓勵和支持能源、服務業、基礎設施和科教文衛事業,扶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這些方面是魯南具有獨特優勢和急需加快發展的重點領域,為魯南開發建設提供了良好機遇。
3.政府著力加強金融支持。第一,積極支持有條件的商業銀行到魯南地區設置分支機構。加快郵政儲蓄銀行魯南地區分支機構組建工作,合理調整機構網點布局。支持魯南地區具備條件的城市商業銀行到異地及省外設立分支機構。爭取銀監會同意我省經營狀況好、管理能力強的農村商業銀行跨區域在魯南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在試點的基礎上,積極促進新型農村機構的設立,建立魯南地區農村金融供給的新渠道。第二,做大做強魯南地方金融機構。打破投資入股的地域限制,鼓勵經營狀況好、管理能力強的省內農村銀行類機構、城市商業銀行和國內外商業銀行參股或控股魯南地區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支持合格的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對魯南地方金融機構進行股權投資。第三,擴大國家政策性銀行對魯南的信貸規模。農發行要在保證國家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的同時,大力支持魯南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積極開展農業綜合開發貸款等業務,推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第四,切實加大商業銀行對魯南經濟帶建設的信貸資金支持力度。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全省經濟結構調整要求的項目,積極給予貸款支持。充分發揮信托資金直接投資實業領域的優勢,積極鼓勵和引導信托公司到魯南地區尋找投資項目。第五,加大省農村信用聯社轄內資金調劑力度,充分利用資金供給和需求的地域性、季節性差異,引導魯東、魯中農村合作金融的富余資金向魯南地區流動,支持魯南地區三農經濟的發展。
4.“一體兩翼”和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為魯南加快發展帶來重大機遇。為推動全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實施“一體兩翼”和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將魯南經濟帶作為重點開發區域,進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
(四)挑戰
1.嚴峻的經濟形勢。由于次貸危機的影響,金融機構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放貸更加謹慎;魯南地區經濟主要靠投資拉動,投資乏力導致經濟起伏的風險在增大。
2.跨國物流公司機構、外資金融機構進入魯南經濟帶,市場競爭日益加大。發達國家的現代物流與金融不斷對內對外擴張,其強大的經濟聯動性,對魯南經濟帶的物流、金融領域帶來極大的沖擊。魯南經濟帶的物流業、金融業與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因此,面臨著國際化競爭的挑戰。
三、魯南經濟帶物流金融發展對策
1.加大對大型物流企業的培育。要發展壯大魯南經濟帶物流企業的規模,加強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強物流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信息化建設。物流企業可借鑒銀行信用評估和風險控制的方法,對客戶進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對融資項目進行風險評估。同時,要實現和其合作伙伴、客戶、金融監管機構協同作業信息化,方便銀行對物流的監管,完善為客戶提供的物流服務。。
2.積極探索物流金融業務的創新形式。在中國,開展的物流金融業務大多是倉單質押業務,融資企業、物流企業、銀行要相互促進,對相關行業和社會資源進行重新組合和創新利用,積極探索開發物流金融的創新形式,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不僅僅是物流企業自身的創新,商業銀行金融服務也要創新,保險經營機構也要創新,金融監管等都要創新。
3.實施有效的過程監控,嚴格控制物流金融的風險。發展物流金融業務雖然能給物流提供商、供應鏈節點企業和金融機構帶來“共贏”效果,但是其參與者卻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包括運營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安全風險、環境風險、法律風險、信用風險、內部管理風險等等,有效地分析和控制這些風險是物流金融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
4.制定和完善現代物流金融相配套的政策法規。金融業屬于國家特許經營,所有的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必須局限于現有的現有的金融監管法規框架,法律操作空間有限。若將物流金融創新寄希望于商業銀行,而不給予相應的政策措施,物流金融很難獲得大的發展。相反,若將這一使命賦予現行法律框架下的物流企業,則又違反了金融服務專屬的經營機制,并且也可能由于物流企業的不成熟和不自律造成物流物流金融業務經營上的混亂,因此,制定和完善物流金融政策和法規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5.加強現代物流金融業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魯南經濟帶的物流金融業務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國際物流金融發展的高級階段模式在魯南還未出現,物流金融專業技術人才緊缺,把魯南經濟帶的金融業務向全國向國外高級階段的推進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物流企業要通過短期培訓、實地考察、跟班作業等不同方式和途徑,盡快培養與國際接軌的物流金融方面的技術人才。
總之,物流金融服務對于魯南經濟帶來說,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摸索,距離形成規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物流企業和金融機構都要高度重視,順應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閆貴娟.環渤海地區發展物流金融SWOT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5):143-144.
[2]袁文.物流金融架起中小企業融資的新橋[J].商場現代化,2009,(13):170.
[3]梁麗英,羅毅成.物流金融中的銀行風險研究[J].現代商業,2008,(29):15-16.
[4]鄭玥祥.金融機構發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對策[J].經濟與管理,2006,(9):31-32.
[5]周學明,張暉.物流金融和諧發展的研究[J].物流科技,2009,(1):97-99.[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