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別比趨于正常,但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間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差異較大,同時出生人口性別比隨孩次的上升而上升。產生這一社會現象既有經濟發展的原因、傳統文化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和技術的原因。鑒于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的社會危害極大,對這一問題進行治理已刻不容緩。通過對西安出生人口性別比現狀和原因的分析,指出通過推動西安經濟發展、建設新型生育文化、完善相關立法、加強制度保障及進行綜合治理可緩解及消除這一社會現象。
關鍵詞:西安;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
中圖分類號:C924.2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251-03
出生人口性別比是指一定時間(通常為一年)活產男女嬰之比,通常以出生100名活產女嬰數相對應的活產男嬰數表示,活產男嬰正常值在103~107之間[1]。出生人口性別比是一國、一地區人口安全的風向標。若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則意味著一國或地區內人口性別結構的不平衡,這不僅會損害男孩或女孩的生存和發展權、引發婚齡年齡段女性或男性數量的缺乏形成婚姻擠壓,同時也會給人口再生產帶來嚴重障礙,影響社會安定,不利于一國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一、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別比現狀
1.從總體來看,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別比經歷了一個從正常到偏高再到趨于正常的過程。根據第四次及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得數據,1990年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2000年為107,均在正常范圍內,然而從2001—2008年,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別比開始偏離正常值域,雖然八年間呈現出持續下降的態勢,但總體而言仍然偏高。直到2009年,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別比方降至正常范圍,然而這已是出生人口性別比正常范圍的最高限,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反彈(如表1)。
2.農業與非農業人口間出生性別比差異較大。西安市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間出生性別比有很大差距并且農業人口出生性別比高于非農業人口出生性別比(如表2所示)。2006年0~7歲新上戶兒童中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在出生性別比上的差距高達16,雖然在此后的幾年間農業人口出生性別比逐漸下降使得這一差距逐漸縮小,但直至2009年,差距仍舊存在。同時,若將二者在性質上做一區分可以說,2006—2009年間非農業人口出生性別比一直處于正常范圍,而農業人口出生性別比卻持續偏高,由此可見農村性別失衡較城市嚴重,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工作的重點在農村地區。
3.出生人口性別比隨孩次的上升而上升,個別區縣二孩出生性別比持續偏高。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別比隨著孩次的上升而逐漸上升(如表3)。從2001—2009年西安市一孩出生性別比保持正常,二孩及以上孩次出生性別比不僅嚴重脫離正常范圍持續偏高,并且呈現出不穩定的波動態勢。其中2001年二孩及以上孩次出生性別比最高,與一孩性別比差距高達59,2009年其下降至127,與一孩性別比相差20。此外,若比較西安市各區縣二孩出生人口性別比可以發現,在秦嶺山脈附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區縣長期持續偏高,如臨潼、長安、藍田、周至和戶縣,其二孩出生性別比一直在118以上變動。特別是周至縣,在2005—2008年二孩出生性別比持續在158~167間變動,與出生人口性別比正常范圍相去甚遠。
二、對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別比現狀的原因分析
1.經濟因素的影響。西安深處中國的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生產力水平不高。當前西安仍有近五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農村,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難以享受市場經濟和現代工業文明的成果,并且自20世紀80年代起,農村開始普遍推行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這種生產方式下,人力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要素,體力勞動是維持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重要途徑。男性和女性在生理構造上的差別使男性在體力勞作上擁有女性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這一特點使男性在農村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同時,由于西安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農村社會保障覆蓋率相對較低,家庭依然是農村老人養老的最終歸所,再加上“養兒防老”等風俗習慣的影響,使得農村人口在生育行為上有著極強的男性偏好。
2.文化因素的影響。西安有著三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和一千一百多年的建都史,在中國歷史上無比輝煌、無限風光的周、秦、漢、唐四朝均在西安成就其輝煌偉業,盛極一時。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僅將西安塑造成為歷史名城,同時也使西安人民深受封建傳統文化的長期影響,其中就包括“重男輕女”、“傳宗接代”、“多子多?!?、“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封建思想的影響。在農村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地區的群眾把男性視為家庭繼承人和家庭成員的最終依靠,農村地區傳統的嫁娶風俗即女性婚后在男方家定居生活的方式增強了女性為公婆家貢獻心力的可能卻降低了其對娘家的家庭貢獻,再加上在很多地方沒有子女特別是沒有男性子女的家庭其社會地位會受到很大沖擊,而男性子女較多的家庭則很容易形成以男性為網絡主體的家庭社會結構,這都對人們的性別偏好產生了直接影響,即人們在生育意愿上表現出對男嬰的強烈渴望。
3.政策因素的影響。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是:城鎮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農村一對夫婦如果第一胎生女孩,間隔幾年后,可以生育第二胎。出臺這一政策的本意原是為了控制人口數量、促進農業生產及扭轉農民的生育觀念,然而在現實中執行時,第一胎生育女孩的農民家庭卻對生育二胎的機會寄予厚望,希望通過各種手段實現自己擁有一個男孩的生育渴望,這無疑會促使出生人口性別比出現上升的狀況。有學者用“結構置換數量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即大部分人有孕育男嬰的偏好,這種偏好在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前可以通過多次生育來得到滿足,這種自然的孕育行為不會對出生人口性別比產生影響,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后,人們孕育男嬰的偏好不再能通過多次生育得以實現,這促使他們通過性別選擇達成心愿,這種行為極易使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值得注意的是,計劃生育政策僅僅是個誘因,若群眾能夠正確解讀政策、不人工選擇性別,則出生人口性別比會遵循自然規律在正常范圍內變動。
4.技術因素的影響??茖W技術的突飛猛進、醫療條件的大大改善對出生人口性別比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首先,它降低了死胎和自然流產的幾率,提高了出生人口性別比。醫學研究表明,女性受孕時懷男孩的幾率大于女孩,此時出生性別比的絕對值在12~130之間,在自然條件下,由于男性胚胎的流產率和死胎率大于女性致使出生人口性別比降至110以下。生殖技術和醫療環境的改善大大提高了男性胚胎的成活率,促使出生人口性別比上升。其次,性別選擇技術的應用和普及也影響著出生人口性別比。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的調查顯示,非法進行胎兒性別鑒定及選擇性別的流產、引產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直接原因。過去,由于缺乏超聲檢查、染色體分析等技術手段,有著強烈男孩偏好的人們常常無法直接進行性別選擇,故往往通過多次生育來實現其對男嬰的強烈渴望。如今,胎兒性別鑒定、終止妊娠等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為人們直接進行性別選擇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同時這些檢查應用起來便捷、直觀,由于隱蔽性強卻極難監管,部分醫務人員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難免鋌而走險,進而造成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的社會后果。
三、治理西安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對策
1.加快西安經濟發展。加快西安經濟發展可以為改變人們落后的生育觀念、降低生育率創造有利的條件。(1)經濟發展可以為生育觀念轉變提供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離開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造,思想觀念的改造就無法順利完成。雖然在中國,落后的生育觀念多受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的影響,但它同時也是落后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映??梢?,發展是生育觀念的基礎,加快經濟發展可以為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提供物質條件。(2)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業人口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將直接促進人們轉變落后的生育觀念。經濟發展能促進人們更新陳舊觀念,提高人們的受教育機會,改變一個家庭的收入主要依靠男性子女的現實狀況,提高女性在家庭及社會中的地位,繼而改變男尊女卑的落后觀念,樹立男女平等的思想。同時,經濟發展有利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進而增強西安的養老保障實力和老人的自我保障能力,轉變“養兒防老”的養老觀念,優化男女性別比。
2.注重新型生育文化建設。新型生育文化起源于傳統生育文化,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繼承、揚棄、發展而來的社會文化,是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客觀規律、堅持人口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先進文化。注重和加強新型生育文化建設對轉變西安人民的生育觀念、引導西安人民的生育行為,促進西安市出生人口性別比保持平衡極具意義。首先要加強對新型生育文化內容及重要作用的宣傳,使廣大干部和群眾了解“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男女平等、計劃生育”對個人、家庭、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出生人口性別比不平衡的社會危害,引起他們思想上的重視和關注。其次,繼續以“婚育新風進萬家”為載體,深入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手段,開展多種活動教育群眾,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培育新的婚育觀,倡導正確的生育文化,引導群眾自覺轉變婚育觀念并使用經濟、政治、文化等綜合手段保障新生育文化建設順利進行。最后,消除不利于新型生育文化建設的現實因素,即通過行政、法律等多種途徑保障女性享有與男性平等的機會與權利,消除存在社會各領域中的性別歧視,切實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使女性獲得實質的平等權,從而促使人們形成“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后人”的生育觀念。
3.加強制度保障。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男孩的性別偏好不僅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也與男女兩性在農業生產和家庭養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關。只有改變女性在家庭養老及社會生活中的弱勢地位才能使人們對男孩的性別偏好逐漸弱化。因此,政府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及有利于計劃生育家庭的利益導向機制。(1)不斷擴大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提高老人自我保障的能力。大力發展老年事業,積極推動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轉變。(2)認真貫徹落實對計劃生育家庭的獎勵扶助政策。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對農村獨女戶家庭、雙女戶家庭在建房、子女入學、就業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社會救助、城鄉低保方面給予優先照顧,在致富信息、技術指導、小額貸款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傊獙⒓詈蛶椭媱澤彝ブ赂患{入政府工作內容,解除計劃生育家庭的后顧之憂。
4.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協調,進行綜合治理。從實踐情況來看,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艱巨性的系統工程,需要諸多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才能順利完成。當前西安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已與計劃生育工作有關的27個部門建立了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全面應對包括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在內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問題。(1)要加強對領導小組成員的倡導,強化并深化其對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的認識,提高他們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進而營造有利于出生人口性別比治理的政策環境和工作保障。(2)通過多種途徑,調動各區縣及綜合治理部門對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將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工作融入自身常規工作并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從而形成各部門聯動、打防結合、以防為主的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3)面對在綜合治理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各部門要常聯絡、多溝通,形成工作合力,不斷深入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轉型期的中國人口[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159.[責任編輯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