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證制度是中國司法制度的組成部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公證證明的效力是公證效力的內容之一,首先從比較的角度介紹分析其他國家和地區在這一方面的規定,之后結合中國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規定對中國公證的證明效力進行分析,認為較之于證據效力而言,證明效力這一稱謂更加合適,中國公證的證明效力具有法定性、相對性、優先性及普遍性等特征,并且基于訴訟目的資源等原因的考慮,在民事訴訟中無須對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進行質證。
關鍵詞:公證效力;證明效力;質證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213-02
公證效力,是指公證證明在法律上具有的效能和約束力。有時也稱公證的法律效力,或者公證文書的效力 [1]。公證效力是公證制度中一個基本的問題,其強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證制度的價值與發展,在理論上與實踐上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于公證效力的種類,在中國公證的理論研討與實務操作中有三效力說、五效力說及多效力說,目前的通說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以下簡稱《公證法》)的規定為三效力說,即證明效力、強制執行效力和法律行為成立或生效的效力。
公證的證明效力,體現為其行為結果即證公證文書在證明上的法律效力,是指經公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具有證明公證對象真實、合法的證明力,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該項公證的除外。這種效力是最基本的效力,它不僅表現在日常的民事、經濟和行政管理活動中,更主要是通過各種訴訟活動來體現的[2]。
一、其他地區及國家相關法律規定
其他地區及國家民事訴訟法、證據法以及公證法都對公證證明的效力作了規定 [3]。如《法國公證法》第19條規定,“公證書不僅皆具備裁判上的證明力,而且在法蘭西共和國的全部領域內具有執行力。” 《法國民法典》第1319條規定,“公證書使其所包含的協議具有充分的證明力。”德國民事訴訟法第416條規定,“由制作人署名或者經過公證人認證的私文書,完全能證明文書內所為的陳述是由制作人所作出的”。中國臺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355條、第358條分別規定,對于公文書,應推定為事實;對于私文書,如有法院或公證人認證的,亦應推定為事實。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902條第8款規定,公證人員遵照法定方式作出的證明書所確認的文件,法律不要求提供具有真實性的外部證據作為可采性先決條件。英國民事證據法第11條第4款規定,“在任何民事訴訟程序中,任何文件內容依照上述第2款被接納為證據時,在保管該文件的法院當局以他們的名義用書面或其他方式加以證明或公證的該文件或其重要部分的副本得接納為證據。”
盡管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對公證的證明效力都作出了規定,但其強弱是有所區別的。在大陸法系的公證過程中,公證人員對于公證事項要進行真實性與合法性的審查,所出具的公證書具有無可置疑的證明效力。與之相比,英美法系的公證制度則側重于形式證明,只對公證申請人簽署相關文件的這一行為是屬實的進行證明,而不對公證事項實體內容是否真實負責。
二、分析中國公證制度的證明效力
中國199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67條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第9條規定,“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證明:——(六)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前款(一)、(三)、(四)、(五)、(六)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公證法》第36條規定,“經公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該項公證的除外。”
對于公證的這一效力,學界及實務界的表述并不一致,有稱之為證據效力,有稱之為證明效力,也有將兩者混合使用的。證據效力這一表述有僅將公證文書作為訴訟證明的依據—證據來看待之嫌 [4],而證明效力的表述可能更為準確全面。第一,從詞語含義上來看。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證據,是指能夠證明某事物真實性的有關事實或材料;證明,是指用可靠的材料來表明或斷定人或事物真實性 [5]。可以看出,證據是指事實或者材料,而證明是一種表明真實性的判斷過程,公證活動的實質是通過法定的形式對待公證事項加以證明,以便其更為人所確信,證明與公證活動的內涵更趨一致。第二,從證據的內容看。根據法律規定,一般情況下,“經公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可以看出,作為證據的是經過公證的事項,包括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而并非公證文書本身,這些經過公證的事項是在公證行為發生之前已然發生與存在的,公證只是對該事項賦予了更高程度上的公信力。舉例來說,當事人雙方之間簽訂了合同并對合同進行了公證,當發生爭議時能夠證明雙方權利義務的是該合同而非公證人員的公證行為或出具的公證文書。當然,如果公證是作為法律行為生效或成立要件之時,公證是該法律行為成立或生效的必要條件之一,公證文書本身即是證據。第三,從公證在解決糾紛時的作用來看。經過公證的事項是免證的事項,被法律擬制為真實的,只有在存在相反并且充分的證據時才可被推翻。公證文書此時是被當事人作為一種證明手段來使用,使得己方的主張無須其他舉證而可被直接采納。
中國公證的證明效力具有法定性、相對性、優先性及普遍性等特征。第一,公證的證明效力具有法定性,即指經過公證的事項無須舉證證明就應當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這一效力是直接來源于法律的規定,從而排除了對其是否采納的衡量與考慮,從法律的高度上肯定其效力,中國具體體現為《民事訴訟法》第67條及《公證法》第36條。第二,公證的證明效力具有相對性,即經公證的事項并非絕對的不可動搖地被采納,也存在例外情況。經公證的事項被法律事先擬制為真,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該項公證的”,則該事項不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第三,公證的證明效力具有優先性,相對于未經公證的證據,經過公證的事項在證明效力上更強,在糾紛解決時具有優先的證明力和約束力,不存在相反的證據或相反證據不足以推翻該項公證的,公證的事項則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例如,中國《繼承法》第20條規定,“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得撤銷變更公證遺囑。”這一規定表明,當存在多份遺囑時,無論其內容是否相抵觸,如果有公證遺囑,則應當以公證遺囑為準,公證遺囑具有優勢的證明力 [6]。第四,公證的證明效力具有普遍性,中國《公證法》第36條突破了《民事訴訟法》中公證的證明效力囿于民事訴訟中的局限,肯定公證證明效力的主體不限于人民法院,公證的證明效力廣泛體現于司法訴訟活動、行政管理活動及日常民事活動中。而且,公證證明的效力可以延伸至一國域外,并不受國家地域范圍的局限,也不受各國法律或政治制度不同的影響,可以說公證在域外的證明效力是域內效力的延伸。
三、民事訴訟中公證文書質證的問題
在實踐中,公證往往會通過民事訴訟發揮其證明作用,民事庭審過程中,當事人會提出經公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支持己方主張,可以明確的是,當沒有充分的相反證據時,該公證事項即會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但在實務操作中,當事人提交的公證文書是否應當經過質證這一問題,存在不同的觀點。有觀點認為質證有利于人民法院對公證書的審查,其與人民法院對公證書證據效力的確認之間并不矛盾。如果公證書不需要質證,實質是妨礙了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 [7]。有觀點認為公證文書有優勢的證明力,不同于一般的訴訟證據,無須也不應當進行質證。
本文認為由于公證文書的特殊性,在訴訟中應當免于質證,理由有三。第一,從質證的目的來看,質證的過程即當事人就提出的證據的證明力予以說明和質辯的過程,法官于此期間會遵循法定證據規則及內心確信形成判斷。中國的公證制度因為采取的是“實質公證”,公證文書的作出即意味著經公證事項的真實、合法,出具公證文書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公證事項的有力的證明,與質證的目的不謀而合。第二,從法律法規的規定來看,經公證的事項屬于司法認知范圍,一般情況下不需質證。《證據規定》已明文將“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列為免證事項,當不存在特殊情形時,免證的事項自當是無須經過質證的。第三,從訴訟資源及效率來看,公證的事項已經過了公證機構實質上的審查,當進入訴訟程序后免于質證,能夠促進案件的審理,避免當事人訴訟負累的增加,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當然,公證的事項是為法律推定為真實,一方當事人提出具有一定證明力的相反證據時,質證則是必需的,但只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時,公證所載事項才不可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
參考文獻:
[1]葉青,黃群.中國公證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112.
[2]杜艷.試述公證證明的法律效力及其爭議的救濟措施[J].科技咨詢導報,2007,(21):217.
[3]蔣篤恒.公證制度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2.
[4]馬宏俊,鄭曉川.民事公證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34.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K].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608.
[6]黃祎.關于中國公證效力的解析[J].政治與法律,2006,(5):115.
[7]張文章.公證制度新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39.[責任編輯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