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廢除死刑已成為世界的趨勢,但并不是所有國家都具備廢除死刑的條件,死刑的廢除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社會存在因素與社會意識因素。在中國目前階段,由于中國的物質條件、人民的思想觀念以及死刑價值的影響,死刑在中國尚不能廢除。但從歷史發展文明進步人性弘揚的角度審視,死刑的廢除是一種世界潮流大勢所趨,從限制死刑逐漸走向廢除死刑將是中國死刑演變的必由之路。因此雖然中國目前不宜廢止死刑,但應當對其加以嚴格控制。限制的關鍵應是立法與司法兩個方面。
關鍵詞:死刑廢除;立法限制;司法限制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231-02
一、死刑廢除的條件及中國死刑現狀
(一)死刑廢除的條件
死刑的廢除,除了人道性占主要地位的理論上的因素外,還應具備一定的現實條件才可能使死刑廢除在一個國家真正變成現實。筆者比較同意陳興良教授的觀點。他將死刑制度視為上層建筑,同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及精神認知水平聯系起來考察[1]。因此,死刑廢除需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1.社會存在因素。這是死刑存在的物質基礎。在物質文明程度和生活水平較高的社會,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與人所能創造的物質價值反差大,人們比較看重人的生命價值,因此死刑廢除的物質條件較為具備。反之,在一個物質生活水平較低的社會,犯罪對社會造成的物質損失大,人的生命價值相對較低,因此就缺乏廢除死刑必要的物質條件。
2.社會意識因素。這是廢除死刑的精神基礎。在社會精神文明程度較高的社會,樸素的報應觀念喪失市場,對待犯罪的態度較為理智和寬容,并且由于人們的文化水平高,較為輕緩的刑罰就足以制止犯罪。相反,一個精神文明程度低的社會,殺人償命的觀念十分濃厚,而且只有用較為嚴厲的刑罰才能制止違法犯罪,因此缺乏廢除死刑必要的精神條件。
(二)中國死刑存廢狀況
比照上述兩個條件,結合中國國情,我們不難得出:中國目前還不適宜廢除死刑。這是因為雖然中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較之以前有很大的進步,但相對于發達國家,物質生活還比較滯后,人們對于財產關系、經濟關系還很看重,人們普遍的自覺守法的意識及氛圍尚未形成,中國的社會治安不容樂觀。另外,中國人們沒有經歷西方啟蒙運動,“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在中國影響不夠廣大,而對殺人者死以牙還牙的報復思想長期在社會中宣揚。所以,中國還不具備徹底廢除死刑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
二、 對中國限制死刑的建議
(一)立法限制
立法限制是死刑限制的根本,立法限制可包括主體限制,結構限制,罪名限制。
1.主體限制。刑法將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和審判時懷孕的婦女排除在死刑適用主體之外,使死刑適用主體已有了年齡上的下限。筆者認為還應該對其上限進行限制。70歲以上的老年人犯罪以后一方面由于身體原因再犯罪特別是再犯死罪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根據中國的平均壽命,70歲以上的老人所剩時日也不多,因此可以考慮把死刑主體年齡上限設定在70周歲。
2.結構限制。中國的刑罰設置中規定死刑下面的刑種是無期徒刑,之后是有期徒刑,有期最高刑是十五年,數罪并罰只有二十年,考慮自首立功等情節,犯人可能只需十年就可能被釋放,無期徒刑如果也考慮自首立功等情況,也可能在數年以后就釋放,名義上的無期實質上的有期。死刑緩期執行減成無期后的刑期最多也只有二十年。刑種之間的銜接出現了明顯的缺陷,刑罰的教育功能并沒有完全發揮作用,無期徒刑缺乏應有的威懾力。因此,刑罰的結構調整成為廢除死刑道路上的必經階段。
3.罪名的限制。中國刑法分則十章類罪有九章都規定有死刑罪名,這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規定死刑罪名絕對數量最多的國家[2]。在世界范圍來看,絕大多數國家的死刑是以謀殺罪作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對象,也有一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死刑指向危害國家安全罪及軍事犯罪,對于經濟犯罪等其他犯罪規定死刑的不多[3]。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限制死刑罪名:
(1)備而不用的死刑罪名之控制。在中國刑法中,有相當一部分罪名是備而不用的。這主要是指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死刑,危害國防利益犯罪的死刑和軍人違反職責犯罪的死刑。筆者認為危害國家安全罪,只需保留背叛國家罪和分裂國家罪這兩種直接危及國家安全和存在根基的犯罪。軍人違反職責罪的罪名也可以保留戰時違抗命令罪,臨陣脫逃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軍事秘密罪的死刑,其余的可以廢除。
(2)經濟犯罪的死刑控制。經濟犯罪適用死刑,在世界各國都是極為罕見的,這既與刑罰的公正性價值相悖,又不符合刑罰的效益性原則,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陳興良教授就已提出此觀點[4]。中國刑法中的經濟犯罪包括以下三類:一是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犯罪,二是侵犯財產犯罪,三是貪污賄賂犯罪,下面對這些犯罪分別論述:
1)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犯罪。對于此類犯罪應該通過嚴格管理,行政處罰和經濟處罰來制裁,而不是求助于死刑。本章中的生產銷售假藥罪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由于能夠致人死亡包含有故意殺人的成分,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可以保留死刑外,其余都應廢除。2)侵犯財產犯罪。這一章中有盜竊罪和搶劫罪兩個死刑罪名。對于盜竊罪來說,在主觀上只是為了達到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主觀惡性不大,而造成的財物損失的后果與人生命的喪失比起來還相距甚遠,即使是盜竊金融機構和珍貴文物也不至于處以死刑,所以盜竊罪者這兩種情況下適用死刑應該予以廢除。刑法中可能判處死刑的搶劫罪有八種情況,筆者認為,這八種情況都不需要適用死刑。因為搶劫罪雖然使用了暴力,但行為人的目的仍是占有財物即使致人重傷死亡也是手段,所以單純的搶劫罪不應判處死刑。如果搶劫后又故意殺人,可以以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兩罪并罰判處死刑。3)貪污賄賂犯罪。貪污賄賂犯罪共有貪污罪和受賄罪兩個死刑罪名。考慮到民眾對貪官污吏的深惡痛絕以及中國目前腐敗現象還十分嚴重,貪污罪和受賄罪的死刑在短時間內難以廢除,但應當通過司法解釋嚴格限制上述兩罪的死刑適用條件,待時機成熟再將兩罪的死刑予以廢除 。
(3)普通刑事犯罪的死刑控制。普通刑事犯罪主要包括以下三類犯罪 :一是危害公共安全罪,二是侵犯人身權利罪,三是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下面對這些犯罪分別論述:1)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死刑控制。危害公共安全罪有十四個死刑罪名,僅次于經濟犯罪。其中有四類都是涉槍罪名,筆者認為涉槍犯罪屬于危險物品的管理問題,所以涉槍犯罪應該廢除死刑。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都設有死刑,筆者認為,可以將這四種罪都歸入到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這樣又在技術上減少了四個死刑罪名。2)人身犯罪的死刑控制。中國刑法分則第四章,侵犯人身權利罪有五個死刑罪名,在這五個罪名里面故意殺人罪無疑是保留死刑的基本罪名,可以說是“死刑保留論的最后堡壘”,因此必將是最后廢除的死刑罪名[5]。除此以外,筆者認為其他四個故意傷害罪、強奸罪、綁架罪、拐賣婦女、兒童罪在一般情況下都應當廢除死刑。3)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死刑控制 。傳授犯罪方法罪、暴動越獄罪和聚眾持械劫獄罪、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盜竊古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化石罪、組織賣淫罪和強迫賣淫罪,都應當廢除死刑。對毒品犯罪,從歷史及現實的角度考慮,中國在短時間內不宜廢除毒品犯罪的死刑而應當從司法上嚴格限制。
(二)司法限制
1.明確“罪行極為嚴重”的含義。《刑法》第48條第1款規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為嚴重的犯罪分子”。什么是罪行極為嚴重?我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首先,主觀方面“罪行極為嚴重”意味著行為人所實施的都是性質特別嚴重的故意犯罪,對于過失犯罪即使客觀上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后果也不應該判處死刑。其次 “極其嚴重”應在客觀上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結果以及與此相近或相似的結果。再次,“罪行極其嚴重”只是適用死刑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即適用死刑的必須罪行極其嚴重但罪行極其嚴重的不一定適用死刑,因為適用死刑的案件必須是由刑法分則明文規定還要考慮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悔過程度及其他影響刑事責任的因素[6]。
2.明確“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含義。《刑法》第48條第2款規定“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可判處宣告緩期二年執行”。關于“必須立即執行”的理解很多,有一種筆者比較同意:如果不立即執行死刑,則無法控制該重大犯罪對社會造成新的危害;如果不立即執行死刑可能會引起社會動蕩。兩者符合一個即可執行死刑[7]。具體來說死緩可適用于以下幾種情況:(1)犯罪分子投案自首或有立功表現的;(2)共同犯罪中不起主要作用的;(3)被害人有一定過錯的;(4)基于義憤殺人的;(5)民憤不大,不殺不會引起社會震蕩的;(6)其他情況。
3.改變死緩的適用條件。死緩不是一個獨立的刑種,在兩年的考驗期內可能因故意犯罪改為死刑立即執行或無故意犯罪減為無期徒刑。我認為,應該用更嚴格的條件限制死緩改為其他刑的條件。死緩改為死刑立即執行除了故意犯罪還應附加其他限制條件,如:對罪犯應改判的刑期的限制;犯罪人人身危險性的大小、悔過程度等其他量刑情節。相應的死緩減為無期的條件就會放寬,即不需要立即執行的都減為無期。
4.禁止擴大性司法解釋,重視從輕減輕情節。一方面要禁止擴大性的司法解釋,不得對死刑適用作擴大性解釋。目前一些司法解釋對死刑適用做一種擴大性的解釋,所以必須首先禁止擴大性的司法解釋出現;另一方面要正視自首、立功等可以從輕減輕處罰的規定。
參考文獻:
[1]陳興良.死刑備忘錄[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81.
[2]釗作俊.論死刑罪名與死刑限制[J].刑事法學,(1):1.
[3]賈宇.中國死刑必將走向廢止[J].刑事法學,(7):51.
[4]陳興良.經濟刑法學(總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40.
[5]付立慶.死刑保留論的最后堡壘——由一個廣受關注的死刑個案展開《死刑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4:35.
[6]高銘暄.中國死刑的立法控制[J].刑法評論,200,(3):11.
[7]蘇彩霞.國際人權法視野下的中國死刑立法現狀考察[J].刑法評論,2006,(4):184.[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