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政治發展理論考察了科學發展觀與中國政治發展間的關系,并從政治發展的性質、主體、主導力量、領導核心、動力、必要性、內容、形式、實質、目標等方面闡明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對于中國政治發展的意義。
關鍵詞:胡錦濤;科學發展觀;政治發展
中圖分類號:D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214-03
科學發展觀是指“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鄙钊雽W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將導致生產力、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的發展,即政治發展,“政治思想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具有極大的作用”[1]。
一、科學發展觀闡明了政治發展的性質及主體
1.中國政治發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治發展。第一,它由中國共產黨提出,這從根本上規定了政治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一是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而“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構成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特征?!盵2] 二是黨的性質決定的。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全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它提出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通過科學發展,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社會主義國家在“本質上維護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要求”[1]。另一方面,它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先進生產力是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它日益要求生產資料使用、占有和生產過程、產品等社會化,進而分別要求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而這正是社會主義在經濟上的三大特征,“社會主義國家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3];先進文化是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而“政治文化的性質和內容對于政治制度的維系或變革,具有深刻的影響”[2];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明其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切都表明了政治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三是由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決定的,“社會主義國家以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為其思想特征”[1]。第二,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發展理論”,表明了政治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一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發展理論本身就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以它為基礎建立的科學發展觀也必然為社會主義服務,“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把……貫徹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和各項工作中”[4]。二是“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基礎,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于其他一切社會的顯著特征和根本標志”[4]。三是唯物史觀既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又是全面、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礎,而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兩大發現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第三,其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即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而“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職能在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2],這表明其政治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
2.中國政治發展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發展主體……是其成果的享有者”[5]、“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人……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主體當然是全國各族人民”[5]、“一切工作都要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的檢驗,衡量政績的最終標準是人民……答應不答應。”[4]
二、科學發展觀分析了政治發展的主導、推動力量和領導核心
“政治發展……其推動的主導力量是代表著生產力和社會發展要求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1]。對此,科學發展觀分析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政治發展的主導、推動力量和領導核心。
從黨的性質和宗旨看:一是它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全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能正確處理和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凝聚和團結各族人民,領導和推動政治發展,“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6];二是它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能永葆先進性,有資格去主導、推動和領導政治發展;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能掌握和運用政治文化及其發展規律指導和促進政治發展,“政治文化的嬗變必然導致政治制度的變革”[2];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將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支持和擁護,成為領導核心,“共同利益……是人類社會全部政治關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礎”[1];三是其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現階段人民的最大愿望就是促進經濟政治等全面發展,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政治等生活需要,從而主導和推動政治發展。
從黨的地位和職能看:它是中國唯一合法的執政黨,奪權后,其主要職能是利益表達、協調和整合,是“整合的工具”、“整合導向型的黨”[6],這就要求疏通、擴大和增加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渠道,使參與擴大,“政治發展就表現為政治參與的不斷擴大”[2]。同時,要鞏固執政地位,“歸根結底還是要求執政黨……促進經濟社會進步和民主政治發展”[6]。
從黨的指導思想看:它以揭示了人類社會和中國發展規律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能始終正確把握、運用革命、建設和改革等規律,制定、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使革命、建設和改革等不斷取得勝利,從而領導和推動政治發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我們黨制定和貫徹路線方針政策就有了科學指南。”[6]
從黨的任務看:現階段任務是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要求推動民主政治建設,而“民主是政治發展的根本目標”[7];其歷史任務是實現包括政治解放在內的人類徹底解放的共產主義社會,而“政治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人的政治潛能的全面發揮、提高和人在政治上的徹底解放”[7],這要求推動政治發展。
三、科學發展觀闡述了政治發展的動力和必要性
“一個社會政治發展的動力……來自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2] 對此:
1.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背景要求政治發展。第一,提出它的根本依據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這要求政治發展。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本身就表明了中國政治體制不完善,且提出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推動經濟等發展,而“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著社會政治的發展”[1]。二是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了要解決這對矛盾,必須發展生產力,從而推動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發展。第二,提出它的現實基礎是中國在新世紀新階段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征,這要求政治發展。一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這要求變革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而導致利益、權力和權利關系的變革與調整,即政治發展,“利益是社會成員政治行為的動因”[1];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但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這要求深化經濟、政治體制改革,推動政治發展;三是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協調發展取得成績,但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差距依然存在,這要求縮小各種差距,導致利益、權力和權利等關系的變革與調整,即政治發展;四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但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這要求深化政治體制改革,而“政治體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發展的重要內容”[8]。第三,它還汲取了當代世界發展的經驗教訓,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表明,發展不僅是經濟增長,而應該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協調發展,這要求政治發展。
2.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要求政治發展。首先,它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這本身就包括政治發展。其次,其核心是以人為本,這要求并包含政治發展。一是以人為本,就是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包括政治需要在內的多方面需要,這要求實現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而“政治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是政治發展……的主要內容”[7]。二是以人為本要求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實現人權,而“人權是政治發展的終極目標”[3]。再次,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這要求并包含政治發展。一是“全面發展,就是要著眼于經濟、社會、政治……等各個方面的發展”[4],協調發展,就是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見,它包含并要求政治發展。二是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做到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等,這要求轉變政府職能,“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9],而政府職能轉變就是政治發展的內容之一,“在政治發展的內容中……也不能沒有政府效率的提高”[7]。最后,其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而堅持統籌兼顧,將導致利益關系,進而導致權力和權利關系的變革與調整,即政治發展。
3.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而“政治是由社會經濟決定的,是社會經濟的集中反映”[1];社會發展導致利益群體和社會結構分化,引起利益、權力和權利關系和結構的變革與調整,導致政治發展,“社會結構的生存、轉型、變遷給政治發展提供豐厚的動力資源”[7]。
四、科學發展觀指出了政治發展的內容和形式
從政治關系的變革與調整看:一是發展“以物為中心”調整為“以人為中心”,“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在反思發展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把視角從‘物’轉向了‘人’”[4];二是從只注重經濟發展調整為注重經濟、政治等各方面全面、協調發展,“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9];三是從不平衡、眼前和暫時發展調整為平衡、長遠和可持續發展;四是從人統治自然界調整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滿足物質生活需要調整為滿足各方面生活需要。
從政治結構的變革與調整看:一是增加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各級領導小組或辦公室;二是成立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各種社團;三是調整并擴大了各級黨組織和政權機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職能;四是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各地紛紛疏通、增加和擴大了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渠道,并根據各地實情變革和調整了政治結構等。
對于政治發展形式,科學發展觀強調了“民主法制建設”、“依法治國”、“政治體制改革”、“完善監督機制”等形式。
五、科學發展觀論述了政治發展的實質和目標
1.中國政治發展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從它提出的背景看:一是提出的根本依據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這既表明中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又表明正處于初級階段,政治體制不完善,要不斷完善政治體制,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二是提出的現實基礎是中國在新世紀新階段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征,而它在政治上的特征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但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這就要求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政治體制改革,就是……對政權組織、政治組織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機制的調整和完善”[2]。
從其內容看:一是它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這包括政治發展,而中國的政治發展就表現為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簡要地說,中國的政治發展,就是要……不斷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盵2] 二是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即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這正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特征和追求的目標,“社會主義國家是……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國家”[3];三是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要求要不斷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從而導致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2.對于目標,科學發展觀指出:中國政治發展的目標是要充分實現人民民主和人權,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歸根結底是為了人,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盵9]
六、科學發展觀闡明了政治發展的主要措施
1.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努力提高黨的素質、領導、工作和執政水平、能力,永葆黨的先進性,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政治發展的關鍵,“政黨一經產生,便成為政治生活的主導力量……推動近現代政治發展?!盵7]
2.以發展為第一要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科技進步,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努力實現、發展和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政治發展的切入點、著眼點和中心,“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以人為本是發展的目的,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則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盵4]
3.堅持以人為本,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多方面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政治發展的根本出發點、落腳點和歸宿,“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的終極目標和方向……是古今中外歷史上的許多思想家們幾千年孜孜以求得出的共同結論”[4]。
4.堅持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政治發展的重要條件。
七、科學發展觀是政治發展的行動指南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政治發展的行動指南。一方面,它為中國政治發展提供了一個正確的價值標準,即根據“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來推動政治發展,另一方面,它又為中國政治發展指明了根本途徑,即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途徑來推動,“科學發展觀為我們解決前進路上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根本指針”[4]、“凡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做,不符合的就毫不遲疑地去改?!盵9]
參考文獻:[1]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5-375.[2] 王惠巖.政治學概論: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2-361.[3] 楊光斌.政治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65-375.[4] 《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編寫組.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3-180.[5] 龐元正.當代中國科學發展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93-107.[6]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習讀本》編寫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習讀本[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65-85.[7] 李元書.政治發展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8-428.[8] 王惠巖.政治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8.[9] 《求是》雜志評論部.黨員干部關心的25個科學發展觀問題[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4: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