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物流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要發展區域內物流,首要問題是要認清該地區物流發展的現狀。從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四個方面分析湘西自治州物流業的發展狀況,并以此提出發展思路。
關鍵詞:湘西自治州;物流;SWOT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115-02
一、湘西州物流產業發展的必要性
湘西自治州是湖南省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境內居住著土家族、苗族、回族、瑤族、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它是湘、鄂、渝、黔四省邊區的物流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以發展商貿、旅游、優勢資源特色加工業為主導。
湘西自治州雖然目前仍為湖南經濟最落后的地區,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厚積薄發,逐漸具備了發展物流產業的條件。以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城市化水平為證,當前,湘西地區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為23%左右,其中湘西自治州達到了26%左右,懷化市為25%左右。從20個世紀80年初期到現在是湘西地區城市化起步發展時期,這一時期湘西地區城市化水平提高了約15個百分點[1]。
二、湘西自治州物流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促進湘西州物流產業的發展,首先必須認清該區域存在的機會、威脅、優勢和劣勢,以下采用SWOT分析法進行分析。
(一)優勢(Strengths)
1.商貿物流中心的區位優勢。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接壤,面積15 486平方公里,轄吉首市和龍山、永順、保靖、花垣、古丈、鳳凰、瀘溪七縣。該州地處內陸腹地山區,是傳統意義上大湘西的區位中心(“大湘西”包括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及邵陽市西部的武岡、城步、洞口、綏寧、隆回、新寧六縣(市)和永州市的江華瑤族自治縣。因這些地方處于湖南省西部,故稱為“大湘西”),因319、209國道、枝柳鐵路在此交匯,較便利的交通和湘、鄂、渝、黔四省邊區中心位置的自然地理特征,使湘西(尤其是州府吉首)成為大湘西和四省邊區的商貿物流中心,銅仁、酉陽、恩施等地物資相當一部分從吉首中轉,這些優勢使吉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成為四省市邊區的區域中心。
2.物流發展條件大為改善。在近幾年國家和省兩級的大力支持下,湘西地區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交通設施大大改善,交通運輸能力顯著提高,先后建成吉首至張家界高等級公路,全州第一條高速公路——常德至吉首高速公路以及完成209國道和319國道改造等工程。此外邵(陽)懷(化)、懷(化)新(晃)高速公路,渝(重慶)懷(化)鐵路和芷江機場的建成,加上原有的湘(湖南)黔(貴州)、枝(枝城)柳(柳州)鐵路,全區鐵路、公路、航空的立體大交通網絡格局初步形成,交通閉塞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3.強勁的需求支撐。湘西自治州內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對物流業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物流資源。從湘西州歷年社會貨運量的發展趨勢來看,貨運量增長趨勢明顯。2000年以來,湘西州GDP年均增長14.5% ,貨運量年均增長17%,貨運周轉量年均增長23%。據預測,湘西貨運總量2010年達到1 470萬噸,2015年達到2 870萬噸,2020年將達到5 760萬噸[1]。州內特色產業對專業化物流服務的需求日益旺盛,如以椪柑、獼猴桃為主的林果業,以牛羊、生豬為主的畜牧業、以烤煙、油菜為主的經濟作物業以及煙酒、礦產品等特色工業。
(二)劣勢(Weaknesses)
1.經濟區位和交通網絡欠佳。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邊緣化的地理位置,即使在大湘西區域內,湘西自治州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網絡也遜色于其相鄰的張家界市、懷化市,直至2008年常(德)吉(首)高速公路的開通才結束州內不通高速的歷史。
2.輻射功能較弱。由于湘西自治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和全省經濟的發展,其發展有待周邊城市經濟的輻射與帶動。 “十一五”期間湖南省規劃的五大區域物流中心分別是長株潭城市群、岳陽、懷化、岳陽、常德。位于湘西北的湘西州物流的發展有待于依靠相鄰的有“鐵路樞紐”之稱的懷化以及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常德物流中心的拉動。
3.物流業的發展缺乏整體規劃。盡管物流產業的發展規劃已提上國家、各級地方政府的議事日程,然而湘西自治州的物流宏觀環境總體欠佳,缺乏強有力的綜合的協調機構統籌調整物流產業發展政策。
4.物流企業良莠不齊。湘西自治州內的物流企業大多是在傳統體制下的物資流通企業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增的物流企業大多為個體私營企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物流企業服務能力不強,服務范圍較窄,專業化程度不高。
(三)機會(Opportunities)
1.政府的政策支持。國家物流發展產業政策為物流業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客觀環境,物流業已經被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列入重點鼓勵發展產業名單。2006年4月,湖南省出臺了《湘西地區城鎮體系規劃》,該規劃提出將作為湘西自治州首府的吉首市建成湘西地區的次中心城市,湘、鄂、渝、黔四省邊區的物流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以發展商貿、旅游、優勢資源特色加工業為主導的生態園林城市。2007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也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投資3.2億元建設湘西州糧食物流中心。
2.行業發展潛力巨大。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物流業逐漸成為降低物質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的 “第三利潤源”,其作為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迅速成為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特別是推動第三產業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省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2007年全省GDP達到9 145億元,增長14.4%,進出口總額96.90億美元,全社會貨物周轉量1 984.59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9.7%,按照物流總產值占GDP總值15%估算,2007年湖南省物流總產值將達到1 371.75億元 [2]。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政策和西部大開發計劃的落實,湘西州內的藥材、特色農產品及礦產品、資源加工型產業將迅速發展,所產生巨大的物流需求,為物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3.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繼續實施。湘西自治州這一原本不屬西部的地區被納入西部大開發的范圍,成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成員之一,是該州從未有過的發展良機。國家確定西部大開發主要是集中力量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這五個方面。因此,湘西自治州可以利用這一良機爭取申報項目,取得國家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
(四)威脅(Threats)
1.行業內競爭加劇。根據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中國的物流領域于2005年對外全面開放,在貨物運輸、貨物租賃,一般貨物的批發、零售及其物流配送,出入境汽車運輸等領域取消地域、股份比例等方面對外資的限制。更多國際物流巨頭加速進軍中國市場,到目前,已有荷蘭TNT集團、德國森泰飛物流公司、美國普洛斯物流公司、美國華星投資有限公司等外資已經進軍湖南物流市場。省外知名的物流企業,如招商物流集團、大田國際貨運、廣州南方物流等公司已經搶灘長沙,省內物流業競爭日趨激烈。
2.行業發展資金扶助緊張。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該規劃提出重點發展九大物流區域,其中靠近湖南的有兩個區域即以武漢、鄭州為中心的中部物流區域,以重慶、成都、南寧為中心的西南物流區域,湖南未作為重點發展的地區。因此全省物流業能夠得到的資金是有限的。湘西自治州作為湖南省內的西部地區,能得到的建設資金更為有限。
3.物流產業發展水平低,升級難。湘西自治州內經濟目前仍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服務業更顯落后,而在第三產業中,也仍是傳統服務業占主角,提供專業倉儲、配送、咨詢、代理加工等服務的物流產業的發展處于較低階段,層次低、效益差。
4.人才缺乏,投資環境欠佳。湘西自治州由于自然、地理和社會、歷史原因,長期處于貧困落后狀態,集“老、少、邊、山、窮”于一身,社會經濟發展明顯落后于省內其他地市,其貧困主要在于基礎設施差,資源開發利用率低,缺乏將資源優化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目前的人才數量與結構已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5.物流市場秩序混亂,缺乏系統性標準。盡管近年來中國物流業持續快速發展,但物流市場尚未進入成熟穩定發展階段,市場秩序比較混亂,缺乏統一、有效的監管,法制化建設滯后。現行的物流法律體系主要由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組成,而某些法規還是傳承過去計劃經濟體制,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物流發展,從技術上缺乏對物流實踐活動的具體指導和調整,宏觀調控能力和微觀約束能力不足。在湘西自治州內執行的物流方面的法規,除了國家和省里的法規之外,交通、鐵道、航空、商業、外貿等部門分頭制定有關通知、規程、管理辦法或條例,形成多頭分散的立法局面,而且部門之間缺乏有效協調,因此物流各個環節和各物流功能之間的關系難以整合,難以形成行業優勢促進該地區物流業的發展[3]。
根據以上分析,湘西自治州物流產業的發展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有利發展機遇,擴大與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對接,申報更多的項目,爭取更多的區域納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范圍,爭取享受到更多資金和優惠政策。同時,要抓住國家重點解決三農問題的機遇,盡可能多地運用國家關于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邊遠地區的各種政策,為物流業的發展構建較為理想的開發平臺。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湘西可能沒有能力建成強大、完整的物流產業體系。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湘西物流業的發展最緊急的是如何把商貿物流走出去,與省內其他地區、沿海發達地區乃至全世界建立廣泛的經濟貿易聯系和交流,大力推出該地區特有的森林礦產、綠色生態農副產品、制藥、服裝與制鞋、電力等優勢資源,而不是再構建低水平的“小而全”的產業體系。
參考文獻:
[1]田夢清.土家族地區解決發展探索與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肖軍.長株潭區域物流SWOT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3):102.
[3]聶華林,趙超.區域空間結構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