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遼東因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在明朝建國后就引起了政府的重視,開始了一系列的邊備建設。修筑邊墻、城堡;對遼東進行移民;以屯田為中心的農業開發等手段,營建了看似牢固的防御體系,這些手段對于明朝政府本身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的意義,同時很大意義上成為了推進民族融合、促進當地經濟開發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明代;遼東;邊備建設
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233-02
“天下安危系九邊,九邊之首在遼東。”遼東鎮所轄疆域極廣,東至鴨綠江與朝鮮接壤,北過開原、鐵嶺,南至旅順口與登州、萊州隔海相望,西至山海關與京師相接。因其疆域廣闊且戰略地位重要,自古是兵家百戰之地。明朝自建國始便對遼東進行了巨大投入,來營建防御體系,進行邊備建設,以鞏固在遼東的統治。
一、遼東邊墻、城堡的修筑
1.修筑遼東邊墻
永樂年間,兀良哈蒙古與海西、建州女真尚在南遷的過程中。當時,兀良哈蒙古主要居于遼東北面,對遼東地區侵擾頻繁,是明朝在東北統治的最大威脅。因此,開始修建中段邊墻,從北鎮至黑山的白土門,再轉東南,經臺安、盤山至海城,再沿遼河北上,經遼陽、沈陽至開原。這段邊墻長約700余里,主要是為了防御兀良哈蒙古的入侵。景泰年間,兀良哈蒙古南遷進入遼東西部,時刻從西面威脅著遼東的安全。正統七年(1442),明政府決定在遼東西部再修筑一道邊墻。此段邊墻南起山海關外的鐵場堡,向東北經興城、錦西到義縣的清河門,再東行至北鎮。這段邊墻長約550里,也是為了防御兀良哈蒙古侵入遼東。最后修筑的是東段邊墻。成化年間,海西女真南遷至吉林西南部,建州女真也南遷至吉林東北部和遼寧東南部。其實力日強,不斷侵擾遼東地區,從東面和北面威脅著遼東的安全。
遼東邊墻是一種針對蒙古勢力的軍事性防御工事,而非明朝在東北的邊界。邊墻起建之時,奴爾干都司尚存,都司撤銷后,其地依然屬明朝管轄。因此邊墻的出現,并不表明明朝已喪失對東北的主權,女真各部對明朝臣民的身份一直保存著。邊墻雖有防范東北各族南侵的意味,但沒有構成阻礙雙方經濟交往的根本障礙。
2.沈陽城與寬甸六堡
明滅元后在沈陽設沈陽衛,洪武二十一年(1388)由遼東都指揮使司指揮閔忠負責督建沈陽城。邊墻在沈陽以北呈“凸”字形向北突出,沈陽和撫順正好位于突出部位的后部,地位非常重要[1]。沈陽和撫順都位于渾河之畔,而沈陽的位置較撫順更為重要。沈陽衛作為遼東邊墻上的重鎮和遼陽城的衛城,越來越顯示出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沈陽的北面和東北面,在明朝時居住著從事游牧漁獵的蒙古族和女真族,盛產馬匹、毛皮、其他畜產品及東北三寶。漢族生產的紡織品、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及農產品,也是各少數民族所需要的。
明朝在遼東邊墻沿線修筑了93個城堡。萬歷三年(1575),遼東總兵李成梁奏稱,遼東邊墻內的孤山、新安、寧東、大佃子、險山、江沿臺6個城堡,土地貧瘠,守軍無可耕之地,防守作用不大。他建議將6堡移建于邊墻外土地肥美之處,分別建立赫甸、永甸、蘇甸、大甸、寬甸、長甸修筑城堡,可以新拓土地七八百里。同年動工,至萬歷八年(1580)先后建成,被稱為“寬甸六堡”[2]。“堡成之日,先盡移住軍士,每軍給地五十畝,聽其開墾耕種,永不其科。將官、堡官養廉菜地,量行撥給,不許奪占。有剩余地方,準軍丁及附近居人給帖領種,三年之外,照屯田納糧事例起科,以備軍事之用。”[3]促進了邊墻之外土地的大面積開發。寬甸六堡筑成之后,批準建州女真王兀堂等人的請求,在永甸、寬甸二地開市,“自是開原而南,撫順、清河、叆陽、寬奠并有市,諸夷亦利互益,無敢跳梁”[4]。寬甸六堡的修筑和開發,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此外,明朝沿邊墻上或邊墻外修筑了1 146個墩臺。墩臺“遇虜入犯,夜則舉火放炮,日則燒煙扯旗,傳相遞警。如此則烽堠既明,人知趨避,亦是堅壁清野之一助也。”[5]
二、遼東的移民 ——以漢族為主體的移民浪潮
明初遼河流域的漢族人口,主要是隨遼東衛所的逐步設立而遷入的。洪武四年(1371 )設置定遼都衛的同時,廣設衛所,命令軍士塞沖據險、且守且耕。在此進程中,大量漢族軍人進入遼東地區。如前所論,明初遼東都司所轄共有20余衛。按照明代制度,軍人戍邊必須攜家屬同往。若以每個軍人攜帶兩 名家屬計算,洪武二十八年(1395)有軍人及家屬38.6萬人[6]。 當時,除東寧、三萬等衛主要由女真、朝鮮等民族構成外,大部分為漢族人口。除軍戶移民外,因罪徙邊和自發移民在當時也不少。明朝為彌補兵員不足大量謫戍流人充軍,遼東幾乎成為全國謫戍犯人最集中的地區。由于遼河流域土地肥沃、水草豐美,許多漢族人為躲避天災人禍或謀求生路,以不同方式不斷流入遼東地區。
明朝是歷史上遼東漢族人口第三次急劇增加的時期,漢族最終成為遼河流域的多數民族。然而明代遼東漢族人口的增加,并非由于原遼河流域漢人的繁衍產生,主要是中原漢人不斷遷居此地。據記載,“遼東都司定遼中等二十五衛、安樂自在二州、招集永寧監,戶九萬六千四百四十一,口三十八萬一千四百九十六”[7],為數相當可觀。《遼陽副總兵題名記》載,“遼陽實一方都會,我太祖混一區宇,建立都司,隸城六衛,東寧即土人為衛,五衛與所轄諸衛則遷天下人填實之,以洗遼金之陋。”[8] 在遼金元時期,遼河流域還有渤海、契丹、女真、高麗等族;而明代遼河流域,已不見這些部族的名稱,事實上已融入漢族之中。明代遼東也有女真人,系新近從今吉林、黑龍江遷徙來。總之,明初遷徙大批江淮齊魯民戶于遼東實邊,使本來地曠人稀、生產不發達的遼河流域,逐漸出現人口繁盛、經濟發展的局面。
就本質而論,明朝軍事上的需要是引發漢族民戶得以不斷遷居遼東的主要因素。從客觀作用來講,明代人數眾多的漢族進入遼東,對遼河流域經濟開發產生了重大的作用與影響。大規模的移民浪潮,促進了遼東經濟發展和商業繁榮。漢族人口入居遼東時,女真、蒙古等民族也紛紛南遷甚至東進,遼河流域的商業經濟在此刺激之下,開始日益活躍。在遼東地區漢族的帶動和影響下,女真、蒙古地區開始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漢族進入遼河流域后,由于民族間接近,聯系不斷增多,極大地促進了雙方的發展,也加速了當地的民族融合,促進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
三、遼東以屯田為中心的農業開發
元代遼東地區的經濟以狩獵為主,屯田規模有限。洪武元年(1368),明軍進入兀良哈地區,在設置大寧衛的同時進行屯田。洪武四年(1371),明軍進入遼南,當時準備北進消滅元納哈出勢力,遇到軍餉不足的嚴重困難。為此,明朝決定抽調部分士兵,在金、復、海、蓋四州開墾土地,身兼作戰、務農兩項任務。但由于兵員數量巨大,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明初遼東軍糧來自江南、山東等地,因此多依賴海運。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為徹底解決遼東問題,采取了兩項重要措施;一是更郡縣為軍衛,二是始制屯田法。屯守比例則因時因地而異。當時抽調軍士約1.8萬人,每個軍士受田50畝,每年納正糧12石,收儲屯倉為本軍支用;納余糧12石,用作本衛軍官奉糧,后減為6石。明代遼東都司、 奴兒干都司軍隊的給養,均依靠遼東地區供應。洪武二十年(1387),“詔凡吏民謫發遼東戍守者,各以時力田講武。”[9] 當時遼東戶口凡27萬,僅軍隊便有12萬[10],足見軍隊所占人口比例相當驚人。由于兵源不足、糧餉匱乏,明朝大量謫戍流人充軍。因罪發配充軍,是遼東屯田人口的重要來源。一方面可防止逃亡、便于控制,另一方面又可解決兵源、糧食的問題。
經過屯軍的勞動,洪武二十一年(1388)遼東屯田達12 386頃,為明初遼東屯田的4倍多。隨著東北局勢的穩定,投入屯田的軍士數量日益增多,屯田數量在不斷擴大。遼東屯田以洪武末年和永樂初年最多,嘉靖時的數字比先前少得多 [11]。據《全遼志》記載,遼東屯田“率田歸屯種,收其籽粒,而各軍余丁又每歲出緡以給公上之用。即間有科田起稅,如河濟之例,然總全鎮會之,屯種之田十而八九矣。”[12] 可見,明初遼東的土地經營形態主要是軍屯。遼東的軍屯,直接影響著遼東經濟的發展。明中葉以后,衛所官將、豪強大量侵占屯田,常常拒不納糧,屯田法日益遭到破壞。
除軍屯外,還有商屯和民屯。所謂商屯,即明政府利用食鹽專賣權,吸引商人運糧到遼東邊地以換取鹽引支鹽,名為“開中”。商人為了節省運費多獲鹽引,自行招募無地農民到衛所邊地墾荒,將收獲就地入倉換取鹽引。商屯主要在廣寧衛、寧遠衛等地實施。
遼東邊墻、城堡的修筑,漢族移民的涌入,以及屯田經濟的發展,對于明朝政府本身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的意義,同時很大意義上成為了推進民族融合、促進當地經濟開發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薛作標.遼東邊墻今昔——附“明代遼東邊墻示意圖”[J].社會科學輯刊,1983,(5).
[2]邸富生.明代移建寬奠六堡考略[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4,(2).
[3][明]《明神宗實錄》卷34,萬歷三年正月庚申.
[4][明]茅瑞征.《東夷考略·建州考》.
[5]遼寧省檔案館.明代遼東檔案匯編[M].沈陽:遼海書社,1985:187.
[6]毛英萍,于立群.明代遼河流域漢民族的遷徙及影響[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4,(3).
[7][明]李輔,等.《全遼志》卷2《賦役》.
[8][明]李輔,等.《全遼志》卷5《藝文》.
[9]《明太祖實錄》卷182,洪武二十年六月甲申.
[10][明]畢恭,等.《遼東志》卷3《兵食》.
[11]李治亭.東北通史[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351-352.
[12][明]李輔,等.《全遼志》卷4《屯田》.
[13][明]官修.明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4][清]官修.滿洲實錄[M].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9.
[15]金毓黻.遼海叢書[M].沈陽:遼沈書社,1985.
[16]楊旸.明代遼東都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7]李晉華.明代遼東衛所歸附及衛所都司建制沿革:第2卷[J].禹貢,1934,(2).[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