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方列強殘暴地侵略中國的痛苦過程中,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漸漸產生起始朦朧而后清晰的海權意識,在這些人當中,丁日昌無疑是個領軍人物,他較早意識到中國在海上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力主中國須盡早盡快建立新的海防,在此基礎上,對于中國海防的戰略布局、如何打造強大的海軍以及臺灣在中國海防中十分突出的戰略地位,他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和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構想。丁日昌的海權意識在晚清舉步維艱的海軍建設的過程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關鍵詞:丁日昌;海權意識;海防建設
中圖分類號:K256.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237-02
鴉片戰爭爆發后,清政府傳統守海模式之弊弱暴露無遺,此間,一些先進的中國人漸漸產生或朦朧或清晰的海權意識,這些人中,丁日昌無疑是個領軍人物,其海權意識在晚清舉步維艱的海軍建設過程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力主海防建設刻不容緩
如果說鴉片戰爭的爆發,國人頭腦中還只是有著朦朧的海權意識,那么,當“蕞爾小國”日本屢屢犯擾我邊疆、暴露其欲圖我領土的勃勃野心時,受強烈刺激的中國人的海權意識則急趨清晰。這時之丁日昌對中國海防形勢的嚴峻性了然于心胸,認識到來自日本的威脅將會給中國帶來災難性的后果,認為中國須重視海防在整個國防中的突出地位,加大對海防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建立輪船水師、購置精良器械,非此則不足以避免災難、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同治六年升任江蘇布政使時,丁請湖廣總督李鴻章代呈預籌修約事宜條陳,力主“求實用之才”、“精制造而必期成效”,以建立近代海軍。同治八年十一月,丁再次呼吁加速海防建設:“竊以為目下東西洋環而窺我,我弱一分則敵強一分,我退一步則敵進一步,安危禍福之間,固有稍縱即逝者。故欲圖自強,非將舊制水師改為輪船水師不可。”他還認為,“我若加一分整頓,敵即減一分輕蔑;我若早一日自強軍事,敵即早一日消弭釁端。” [1] 可見,此時丁日昌將海防置于首要地位。
二、具有清晰的海防戰略布局
當中國瀕于滅亡時,相當部分的中國人對于政府須加強海防建設基本上已達成共識,但對于如何進行海防建設、如何進行戰略布局這樣的重大問題,許多人則茫然不知所措,甚至頭腦中壓根沒有這概念。嚴格來講,中國古代只有水師而沒有海軍,其部署特征是各地分防,散而無當,這種布兵是極端陳舊和不合理的。丁對于傳統布兵模式的弊端早有洞察,并在維護國家主權的使命感的驅使下,憑著個人海防學識的修養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提出了嶄新的、切合實際的海防戰略布局,1867年,時任江蘇布政使的丁日昌提出三洋艦隊的建議,而后又草擬了“海洋水師章程”,其第五條言“北東南三洋聯成一氣”,將其早先“三洋艦隊” [2] 的設想具體化,他認為,沿海五千余里,海防安全聯系在一起,應分別在天津、吳淞與南澳設立三個水師提督衙門,分防北洋、南洋、東洋,并提出海軍平時各守一方,戰時“則一路為正兵,兩路為奇兵,飛馳援應” [2],利用中國海區一水相通的特點,相互呼應支援,使中國沿海七省海上防御聯為一氣,則“濱海有長城之勢,而寇盜不為窺視。” [2] 這種超前的海軍建設思想和海軍戰略布局方案在當時具科學性和合理性,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得到許多實力派官員的力挺。除李鴻藻、李鶴年主張建南、北兩支海軍外,其余都贊同建三洋水師。至此,在丁的影響之下,中國近代國防體系轉型基本完成,中國海軍的建設與部署也逐漸定型,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地方區域型海軍分北、東、南三個方向警戒海上。四支海軍、三個方向的布局形態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深刻反映出近代中國在海洋方向面臨嚴峻形勢的歷史背景,這是迄今我們所見到的最早一個有關近代海軍部署的完整方案。
三、意識到現代化的船艦對于維護海權的重要性
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屢戰屢敗、海權任遭他人踐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武器裝備的落后,以傳統的土炮帆船去對付列強的現代化的堅船利炮猶如以卵擊石,一觸即潰。對于這一點,丁日昌早已敏銳地覺察到,并強烈主張向西方購買鐵甲艦裝備海軍,以增強我海軍的戰斗力。同治七年,剛升任江蘇巡撫,丁即擬定《海洋水師章程》30條,其中認為,“外洋水師以火輪船為第一利器……尤以大兵輪船為第一利器……約計一船可裝前后門大炮……十馀位,循環疊放,無堅不摧。” [3]
1876年,丁日昌調任福建巡撫,具體負責經營臺灣海防時,更是極力主張盡快購買鐵甲船。他在奏折中指出:“鐵甲船為目前第一破敵利器,泰西各國皆視鐵甲船之多寡以為強弱 [1]。并力主將修筑臺灣鐵路的經費用于購買鐵甲船,他認為,鐵路的修筑只能解決臺灣局部問題,而鐵甲船的購買則關系海防全局。有了鐵甲船作為機動力量,今日可以守衛臺灣,明日可以防守閩浙,后日可以支援北洋。清政府接到丁日昌的奏折后,提交總理衙門討論。隨后,丁再次催促清政府購鐵甲船,全力籌辦海防,免事事落人之后,他指出:“天下斷無無害有利之事,但得利多而害少,自當速舉而兼營。” [1]
1879年,沒有接受朝廷“會同幫辦南洋海防大臣”任命的丁日昌,寫成了《海防應辦事宜十六條》,其中談道:“日本傾國之力購造數號鐵甲船,技癢欲試。即使日本能受羈縻,而二三年內不南犯臺灣,必將北圖高麗。” [1] 丁還對清政府購買鐵甲船的猶豫不決表示強烈的不滿,他認為中國須速購鐵甲船,盡快培養以蒸氣機為動力的新型海軍將領和水手。“寇之窺我日深一日,若不速圖練兵、購器自強之法,誠恐變生倉猝,措辦不及。論者動以鐵甲船不可輕購為疑,不知人之所以攻我之法與從前不同,則我御之之法亦當與從前有異。” [1]
在丁的海權意識影響下,許多人也認識到購買鐵甲艦的重要性,1879年6月,李鴻章曾上奏曰:“夫軍事未有不戰而能守者,況南北洋瀕海數千里,口岸叢雜,不能處處設防,非購買鐵甲等船,練成數軍,決勝海上,不足臻以戰為守之妙。” [1]1879年秋后,劉步蟾、林泰曾二人在《上李鳳苞》的條陳中明確提出海防最上之策,“非用鐵甲等船自成數軍決勝海上,不足臻以戰為守之妙。”
可見,在丁的影響下,很多晚清官員已認識到擁有鐵甲艦是保衛中國領土和主權的迫切需要,也是發展中國海洋經濟的迫切需求。在這種意識的指引下,清政府克服重重困難,加大在此方面的投入。光緒十一年,中國定造的鐵甲艦到達天津;光緒十四年,近代海軍北洋艦隊正式組建。
參考文獻:
[1]丁日昌.光緒三年五月初四福建巡撫丁日昌奏折[G] //洋務運動(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69-421.
[2]張俠.清末海軍史料[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2-11.
[3]丁日昌.《撫吳公犢》,卷25:9.[責任編輯 劉嬌嬌]